分享

柳泉蒲先生(松龄)墓表【清代】

 临泉书屋 2015-02-19

           柳泉蒲先生(松龄)墓表

【简介】 柳泉蒲先生(松龄)墓表

     立于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墓前。碑通高178厘米,宽69厘米。青石阴文、楷书、有座无帽。碑额:“柳泉蒲先生(松龄)墓表”。表文系蒲松龄生前好友张笃庆之从子张元*撰文,略述了蒲松龄的生平、简历(碑文附后)。碑阴镌有蒲松龄夫妇生卒年月、蒲氏著作表及奉祀人名讳。

    该墓表最早立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由蒲松龄四子八孙共立。1966年被毁,现立于墓前的墓表,系1979年依原碑拓为据重刻,孔庆汉书丹。

 

墓表原文

 

                      柳泉蒲先生(松龄)墓表

    先生讳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以文章意气雄一时。学者无问亲疏远迩,识与不识,盖无不知柳泉先生者。由是先生之名满天下。

  先生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然如棘闱辄见斥,慨然曰:“其命也夫!”用是决然舍去,而一肆力于古文。奋力砥淬,与日俱新。而其生平之佗傺失志,濩落郁塞,俯仰时事,悲愤感慨,又有以激发其志气。故其文章颖发苕竖,恢诡魁垒,用能绝去町畦,自成一家。而蕴结未尽,则又搜抉奇怪,著有志异一书。虽事涉荒幻,而断制谨严,要归于警发薄俗,而扶树道教,则犹是其所以为古文者而已,非漫作也。

  先生性朴厚,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少年与同邑李希梅及余从伯父历友、视旋诸先生,结为郢中诗社,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始终一节无少间。乡先生给谏孙公,为时名臣,而风烈所激。其厮役佃属,或阴为恣肆,乡里莫敢言。先生独毅然上书千余言以讽。公得书惊叹,立饬其下,皆敛戢。新城王司寇先生素奇先生才,屡寓书将一致先生于门下,卒以病谢,辞不往。

  呜呼!学者目不见先生,而但读其文章,耳其闻望,意其人必雄谈博辩,风义激昂,不可一世之士;及进而接乎其人,则恂恂然长者;听其言则讷讷如不出诸口;而窥其中则蕴藉深远,要皆可以取诸怀而披诸世。然而扼穷困顿,终老明经,独其文章意气,犹可以耀当时而垂后世。先生之不幸也,而其足以尽先生哉!

  先生祖讳生汭。父讳盘,娶刘氏,增广生刘公季调女。子四人,孙八人,曾孙四人,五世孙才一人。所著文集四卷、诗集六卷、聊斋志异八卷。以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六。以本年葬村之东原。又十一年为雍正改元之三年,其孤将为碑以揭其形,而以文属余,以余之先生为同邑后进,且知先生之深也,乃不辞而为之文以表于墓。铭曰:

  “有文不显,有积不施,蓄久而炽,为后之基,以征以信,视此铭辞。”

                                                              同邑后学张元撰        

                                                      雍正三年岁次乙巳二月清明日立 

博主注:

    张元(清雍-乾之际):字殿传,淄川人,张庆笃的侄子。雍正四年(公元一七二六年)举人。官鱼台县教谕。元工诗,少年时,与高凤翰、朱令昭等同结柳庄诗社。著有《绿筠轩诗》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曾在永平府“敬胜书院”(址于今河北卢龙县城)主讲、任“山长”。

 

           柳泉蒲先生(松龄)墓表

【简介】 柳泉蒲先生(松龄)墓表

     立于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墓前。碑通高178厘米,宽69厘米。青石阴文、楷书、有座无帽。碑额:“柳泉蒲先生(松龄)墓表”。表文系蒲松龄生前好友张笃庆之从子张元*撰文,略述了蒲松龄的生平、简历(碑文附后)。碑阴镌有蒲松龄夫妇生卒年月、蒲氏著作表及奉祀人名讳。

    该墓表最早立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由蒲松龄四子八孙共立。1966年被毁,现立于墓前的墓表,系1979年依原碑拓为据重刻,孔庆汉书丹。

 

墓表原文

 

                      柳泉蒲先生(松龄)墓表

    先生讳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以文章意气雄一时。学者无问亲疏远迩,识与不识,盖无不知柳泉先生者。由是先生之名满天下。

  先生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然如棘闱辄见斥,慨然曰:“其命也夫!”用是决然舍去,而一肆力于古文。奋力砥淬,与日俱新。而其生平之佗傺失志,濩落郁塞,俯仰时事,悲愤感慨,又有以激发其志气。故其文章颖发苕竖,恢诡魁垒,用能绝去町畦,自成一家。而蕴结未尽,则又搜抉奇怪,著有志异一书。虽事涉荒幻,而断制谨严,要归于警发薄俗,而扶树道教,则犹是其所以为古文者而已,非漫作也。

  先生性朴厚,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少年与同邑李希梅及余从伯父历友、视旋诸先生,结为郢中诗社,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始终一节无少间。乡先生给谏孙公,为时名臣,而风烈所激。其厮役佃属,或阴为恣肆,乡里莫敢言。先生独毅然上书千余言以讽。公得书惊叹,立饬其下,皆敛戢。新城王司寇先生素奇先生才,屡寓书将一致先生于门下,卒以病谢,辞不往。

  呜呼!学者目不见先生,而但读其文章,耳其闻望,意其人必雄谈博辩,风义激昂,不可一世之士;及进而接乎其人,则恂恂然长者;听其言则讷讷如不出诸口;而窥其中则蕴藉深远,要皆可以取诸怀而披诸世。然而扼穷困顿,终老明经,独其文章意气,犹可以耀当时而垂后世。先生之不幸也,而其足以尽先生哉!

  先生祖讳生汭。父讳盘,娶刘氏,增广生刘公季调女。子四人,孙八人,曾孙四人,五世孙才一人。所著文集四卷、诗集六卷、聊斋志异八卷。以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六。以本年葬村之东原。又十一年为雍正改元之三年,其孤将为碑以揭其形,而以文属余,以余之先生为同邑后进,且知先生之深也,乃不辞而为之文以表于墓。铭曰:

  “有文不显,有积不施,蓄久而炽,为后之基,以征以信,视此铭辞。”

                                                              同邑后学张元撰        

                                                      雍正三年岁次乙巳二月清明日立 

博主注:

    张元(清雍-乾之际):字殿传,淄川人,张庆笃的侄子。雍正四年(公元一七二六年)举人。官鱼台县教谕。元工诗,少年时,与高凤翰、朱令昭等同结柳庄诗社。著有《绿筠轩诗》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曾在永平府“敬胜书院”(址于今河北卢龙县城)主讲、任“山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