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在故乡的戏台

 聚贤小屋 2015-02-19
 
 

留在故乡的戏台

2015-2-19

 

对于戏台的印象皆来自幼年,因为那个时候戏台是在一片空地上自行搭建的,都是一些临时性的工程,演完就扯拆,所以戏台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移动的宫殿。那个时候看戏是一件特别热闹的事情,村庄内外都显得格外的蓬勃有力。在山西戏台作为一种文化特色,一直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诸多品砸不尽的典故都通过戏台这个平台得以传播,所以可以说戏台是我们最初的启蒙老师。戏台原来是在瓦窑村庄大盘中间,那片宽阔地段一直作为一个村庄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每次都人满为患,很是热闹。我对看戏这件事很投入,因此对戏台的感情也变得很愈发强烈。

长大以后,离家乡远了,但是仍能感受到那份作为童年的意义。每一件事都仿佛牵扯着自己的生命,在心底里开花结果。我是极其怀旧的人,所以那些陈旧的事物像是灵魂的事件,总是让我感动着。幼年,我经常坐在戏台上听别人在聊天,那时戏台前边是一片空阔的庄稼地。我们玩儿土壕战,乐此不疲,经常玩儿到黄昏归家。戏台是接近天的地方,那时候我经常这样认为,因为一直以为戏台是有灵魂的,大片空地在远处望去,跟天地浑然天成,仿佛像是神的灵坛。戏台前边是一座山峦,连接着村庄内外,戏台在村庄的中心,所以村庄的道路几乎条条通向戏台。

最有意思是开戏的时候,用钢筋自行搭建的戏台,最大的军绿帆布覆盖着,而我们会钻进后台去看那些戏子的扮相。那是另一番天地,一个让人痴迷的世界。我妈以前是剧团的,经常外出演出,十分的辛苦。儿时的熏陶,让我对戏剧这样的认识变得更加的热爱,有时候也跟着母亲哼唱,学着光碟上的身段舞动起来,煞是好笑。一晃多少年了,母亲也歇息下来了,少了这档的营生,人也变得清闲多了,但是经常有人拜访,与母亲坐在一起唠嗑,都是戏友交流起来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有时一车人聚集在家门口,为准备外出演出忙碌着,这样的印象在我的记忆里已经习惯了。但是母亲从来不在家乡的戏台上演出,也许是怕在自己人面前膈应。母亲这一辈子似乎都与戏台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个孤独的女人,除去在台上还能活出个自己,下了台却是劳碌的命。

那时候在旁人眼中,唱戏的工作是一件美差。因为经常外出演出,好像风光的很,但是奔波的原因,人的确很累,但是似乎母亲并没有后悔过,戏如人生,她的身影一辈子都留在了戏台上了,如果说唱戏给了她生活的基本条件,那么戏台就是给了她生命的台阶。所以我也经常去外地看母亲唱戏,在戏台上的母亲是那么漂亮,完全不像在台下样子,充满了对世俗女人为生计日夜操劳的命。也许是因为母亲的缘故,我对戏台的感情很深,因为它总是能让我想起一个女人的命运。生活是漫长的,在与母亲相处的那些年,感觉自己的感情都变得细水流长了,母亲身上的确有着戏曲的气质,这一点我早就知晓了,只是这些年变得更加的深了。戏停了,但是戏台还在,只不过戏台转移在了家里,在家这个小小的戏台上母亲在日常家务之外似乎变得更有精气神了。

这一生人经历得多了,自然面对诸多人情世故也习以为常,母亲就是这样的人。所以通过戏台看出是一个女人的命运。同样戏台也像是一个见证者把一个个古老村庄演活了。长大之后,见过的戏台为数不多。作为民俗研究者、山西作家鲁顺民曾经考查过:“中国现存元代古戏台仅有8座(一说为10座),均在山西境内;经历文革之后,历代古戏台在山西尚余3000多座(包括遗址),尽管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二,但数量仍然占全国的五分之四之多。元代是杂剧最盛行的时期,山西保存的多座元代戏台恰恰说明,这里曾是最重要的戏曲文化中心。”鲁顺民是我尊敬的一位作家,在山西我以前并不知道戏台是山西的一个独特文化,现在慢慢的知晓了。

戏台是一个村庄的镜子,反照着我的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