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继光怎样招募义乌兵

 看见就非常 2015-02-19

    义乌西门戚宅里大夫第———戚继光招兵处。(图片由义乌市志编辑部提供)

    “而金华义乌俗称彪悍,请招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史》

    在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当年明月写道:“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期的虎豹营、唐代的玄甲军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除去戚继光外,就唯有岳飞能获此殊荣了。”

    戚继光的军队,自然就是戚家军。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引《皇明经世文编》的记载,这样评价戚家军:“戚家军的胜利记录无出其右,从1559年开始,这支部队曾屡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

    鲜为人知的是,这支逢战必胜的精锐之师,其主力是义乌兵。可以说,没有戚继光,或许没有义乌兵的闪光;但没有义乌兵,也成就不了戚继光。

    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总喜欢描抹英雄的丰功伟绩,戚继光名垂青史,万人敬仰,那些背井离乡、战死沙场的义乌兵却少有人提及,很快消逝于岁月的尘埃中。曾有人为此抱不平,学者岩泉曾在《义乌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戚继光到浙,先招训绍兴兵,没有戚家军的称号。后来招训的义乌兵能打仗,才称‘戚家军’。义乌兵出生入死苦剿倭寇,屡建战功,功劳都记在‘戚家’身上,史书几乎没有记载义乌兵,义乌兵徒死无功。”

    事实上,戚继光并非绝情之人,他为好几位牺牲的义乌兵写过祭文,情真意切,令人动容;荡平倭寇后,他也为义乌兵将士表功,让他们荣归故里。只是,史家的记载,难免重英雄而轻庶民。

    400多年过去了……

    今天,我们去北方寻找修守长城的义乌兵后裔,去东南沿海寻访抗倭义乌兵的痕迹,内心都抱着一种渴望:我们要拨开历史烟云,让埋在历史深处的义乌兵走进大众的视野,一起去见证先人的丰功伟绩。英雄固然可敬,但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戚继光为什么到义乌招兵

作为军事家,戚继光对吴越之地的百姓有一种近乎天生的好感,他认为,春秋时打败吴国军队的,就是越国人,“请练越人以从事,为古昔沼吴渡江之士,皆越党也”。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到浙江,正是倭寇猖獗之时,且有汪直等人与倭寇勾结,为害甚烈。为此,戚继光提出“倭非大创尽歼,终不能杜其再致”,意思是如果不痛击倭寇,尽数将其歼灭,下次他们还会再来。要做到“大创尽歼”,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然而,当时的明军孱弱,而且军纪败坏,难以为战。为此,戚继光屡次向朝廷提出在浙江征兵的建议:“十室九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他同时保证:“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

    鉴于倭寇为患东南沿海已久,明朝廷无奈之下,最终同意戚继光在浙江征兵。很快,戚继光在绍兴征得3000名士兵,开始了严格的训练。

    然而,戚继光意想不到的是,吴越之地,十里不同风,并不是所有的浙兵都能打仗的。就是这些绍兴兵还有在丽水招募的处州兵,给他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嘉靖三十七年(1558),雄心勃勃的戚继光带着他自己训练出来的三千新军,在舟山的一个弹丸之地岑港,向一群缺兵少粮的倭寇发起了一次猛攻。

    倭寇仅1000人而已。戚继光相信自己胜券在握,然而,他失望了。

    之前威风无限的新军,在凶狠、残暴、有组织的倭寇面前,全然没有了当初打散兵游勇的威风,他们节节败退,四处逃窜。虽然戚继光绝地反击,最后设计解决了这帮顽敌。但是,耗时半年的岑港之战,最终以明军伤亡3000余人,敌军伤亡不到千人,且有部分倭寇突围逃窜的结果落下帷幕。这是明代历史上代价最大的胜绩。

    戚继光后来在《祭丁参将》(丁参将即义乌兵丁茂)一文中写道:“先练绍人,仅成军容,终怯于短刀接战,居使之然也。寻有舟山之役,倭仅七百,集天下文武兵将,经岁百战,竟罔功,乃得备习兵家胜败之故。”

    苦心训练的新军不堪一击,士兵四处逃窜的一幕让戚继光备受打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终于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完成抗倭大业,他还缺少取胜之匙———高素质的士兵。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4》中添油加醋地整理了一段戚继光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名将谭纶之间的谈话,可以看出戚继光的忧虑:

    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

    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多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

    谭:有什么问题吗?

    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

    谭:谈条件?

    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给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

    谭:遵从军令,作战勇猛,这不是很好吗?

    戚: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

    谭:……

    戚: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击,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

    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沉默片刻后,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我也没有办法。”

    当年明月的叙述有虚构但基本靠谱,他认为,这次谈话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地理决定论,“一般说来,生活在艰苦山区的人性格比较强硬,而且民风彪悍,不怕死,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混碗饭吃实在不难,不到万不得已,鬼才愿意拼命”。他分析说,处州地区多山,经济条件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人向来信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之类的玩命理论。绍兴山清水秀,读书人众多,且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实在不行还可以搞点旅游服务业,犯不着去拼死拼活。

    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戚继光决定去寻找一群勇猛强悍的人,组建一支真正战无不胜的戚家军。就在这时,他听说了一起让他无比震惊的打架事件。他的人生,也由此重新开启。

    一场惊天动地的打架事件

据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嘉靖三十七年,由于传说义乌倍磊八保山一带有银矿,永康与处州人哄骗上千人到八保山抢矿,倍磊大户陈大成(后成为戚家军名将)等率领族人奋起护矿,于是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一开始义乌人失利,被打死了好几个人。随后,赤岸、毛店等地的人都参与进来,共聚集3000多人,双方的械斗持续数月。义乌人最终获胜,俘虏200多人,最后一次竟“击杀千余人”。

    戚继光到义乌招兵,就是源于这场惊天动地的打架事件。他在《练乌伤兵议》中简要地说明了他到义乌招兵的原因:“闻义乌露金穴,括徒递陈兵于疆邑人奋荆棘御之,暴骨盈野,其气敌忾,其习悍而自轻,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及今简练训习,即一旅可当三军,何患无兵也。”

    打架固然是不对的,但戚继光从听说的这起打架事件中,看到了义乌人“其气敌忾,其习悍而自轻,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他觉得义乌人敢打敢拼,不怕死,而且团结一致,只要加以有效训练,必定可以成为精兵强将。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4》中对打架事件有比较夸张的描绘: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斗殴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2500余人。

    那是让戚继光永生难忘的一幕,无数平凡的义乌百姓在那一刻变得如此不平凡,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阵,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击敌人,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镢头,连家庭主妇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着凶光,狂叫着冲进敌阵,大砍大杀,生人勿近。

    他们不但砍人勇猛,还极具牺牲精神和优良的斗争传统,父亲伤了儿子替,哥哥残了弟弟上,就连被人打到剩一口气,抬到家就死的人,临死前还要留下一句遗言:我死之后,你们接着打!

    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戚继光由衷地发出了感叹。

    这段文字描绘,戏说的成分居多。事实上,八保山并没有银矿,更没有矿工,所以打架的不是矿工,而是农民;戚继光也没有到过打架现场,“终生难忘的一幕”并非他亲眼所见,而是别人告诉他的。

    不过,戚继光内心的震撼确实是巨大的。根据当年明月的描述,戚继光后来曾对俞大猷讲了这样一番话:“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见过,却从不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让人闻风丧胆,可怕!可怕!”

    戚继光随即决定到义乌,并在义乌知县赵大河(江苏江阴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三十七年出任义乌知县)的协助下,开始招募义乌兵。戚继光后来在《祭丁参将》中写道:“复以义乌尹赵公集邑中良家子,奉司马檄选练。其前绍兵弊习,一切反之,遂以成军。”

    因为有绍兴兵前车之鉴,戚继光深知选兵的重要性。他招募士兵“其法唯在精”,条件相当苛刻:城里的市井滑民不要;当过兵打过败仗的不要;正在官府服役的不要。他还订立应募者的标准:皮肤白皙、眼神轻灵、动作轻快的不要,因为这种人“临事之际,除己欲先奔”“又复以利害恐人,使作他辈,为己避罪之地”。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人不但自己会临阵脱逃,还会唆使边上的人一起跑,以便受到问责时可以嫁祸于他。

    《明朝那些事儿》对戚继光的征兵要求有更直接的描述:“概括起来,戚继光要找的是这样一群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政府,敢打硬仗,敢冲锋不怕死,具备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即便是这样苛刻的条件,四千义乌兵依然很快就招齐了(正史说是三千,据戚继光自己的说法是四千)。一支令倭寇闻风丧胆的军队,一支将青史留名的军队,就这样在义乌这块土地上诞生了。

    岁月悠悠,如今,在义乌市区最大的老城区西门街,仍存留着戚继光募兵处———戚宅里大夫第。虽然容颜沧桑,但仍可以联想到当年的群情激昂、慷慨壮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