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个尚武的民族,穆斯林把习武视为“圣行”,因回族人民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条件,及武术自身职能所致,久而久之,练武已成为回族的优良传统,成为这个民族特有的著名文化和民族特征之一。山东回族群众都普遍爱武术,创造出了有本民族特色,立异于武林的新拳种——查拳。被回族人民亲切的称为“教门拳”,被外族人称为“回回拳”,成为回族武术中最代表性的拳种。培养出了“飞腿”沙亮、马永贞、张其维、杨洪修、王子平、张英振、常振芳、张文广、何福生、庞林太等武林高手,它以标新的姿态,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独秀武林,被武林界公认、称誉,成为中华武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武林中素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说。
一、对查拳起源的几种说法的考辩
(一)唐朝安史之乱时从大食或回纥传入
唐朝“安史之乱”,唐朝曾向大食借兵平叛,平叛后有部分士兵留居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大将查元义、滑宗歧传下此拳,后世尊查元义为创始人,故称查拳。如:《南拳北腿山东查》:“唐朝“安史之乱”时,大食国军队的将领滑宗岐。受山东冠县张尹庄回族群众的精心照顾而康复,为了报答他们,便将自己擅长的拳术“架子拳”传授给村民,同时还将其师兄查元义从哈密请来传授“身法势”,在两人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将“架子拳”称为“滑拳”,“身法势”称为“查拳”。因为自古查滑是一家,后人便将两拳统称“查滑拳””
《冠县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是唐朝安史之乱时,大食国青年将领滑宗歧病在冠县张尹庄,经当地群众精心照料下病愈,为感谢当地群众,就把自己的武术架子拳传给当地村民,又把旅居长安、擅长身法势的师兄查元义请来一同教拳。二人故去后,当地人为寄托对查、滑的怀念,即把查元义所传的身法势叫做“查拳”,把滑宗岐所传的架子拳称作“滑拳”。按照伊斯兰教长官可称为“(艾)密尔”的习惯,称呼查元义为“查密尔”。于是冠县一带回民一直流传着“查密尔传授查拳”。
(二)时间上考证不会是唐时传入
1 郾唐时大食援兵在华的活动及去向
安史之乱发生后,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朝曾借用大使等国及地区的军队,协助平叛。《旧唐书》记载:“至德二年九月丁亥,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葵卯,广平王收西京。十月壬戌,广平王入东京”,《新唐书》也有记载:“至德二载闰月丁卯,广平郡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葵卯,复京师。十月壬子,复东京”,在《资治通鉴》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但在史籍中对大食的兵众有多少,起了多大作用都语焉不详。书上的排名大概是按各军的人数,将领的地位排的。朔方节度使是著名的将领郭子仪,是唐朝政府依靠平叛的主要军事力量。《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朔方节度使,治灵州,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衣赐二百万疋段”。安西军队是唐朝在西域开疆扩土的精锐部队。回纥援兵统共只有“四千余众”,“回纥使叶护,得以四千骑济师,南蛮、大食等兵亦踵至”。对回纥援兵的参战人数、战斗情况、领军将领皆有记载,所谓大食派“三千回兵”的传说可能有所夸大。按当时实际状况估计,既然史籍对大食的援兵仅提及其名称,且排列在援兵之后,所以人数不会接近回纥援兵,大约在一二千人左右。从中国史料看,这些大食兵之参加了收复长安和洛阳的战斗。收复两都以后,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叶护自东京返,上命百官迎之于浐水东长乐驿。上与宴于宣政殿。叶护奏以军中兵马少,请留其兵于沙宛,秭归取马,还与陛下扫除范阳余孽。上赐而遣之”。蕃军似乎没有再参加战斗。
援助唐朝的大食军士,有一部分可能包括在“赐而遣之”的范围内,并沿海道返回本土,至德三年(758年)九月这些军士在临归国之际曾抢掠了广州城。“至德三载,九月葵巳,广州奏: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城,刺史韦利见弃城而遁”。“二国兵掠仓库,焚庐舍,浮海而去”。但是,大食援军的大部分人却没有回国,留居于长安一带。由此可见,安史之乱时帮助平叛的大食兵人数非常有限,山东冠县不在他们的活动范围之内,留居那儿传拳的可能性不大。且查拳是一套完整的武术体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的,就光语言关,在哪个中国境内阿拉伯人还很少的时代,恐怕也是很难过的。
2 郾在唐朝张尹庄不可能形成回族聚居村
且“回回”一词用于专指穆斯林是在元代,在元代以前,定居中国的穆斯林被称为“蕃客”。在唐朝,伊斯兰教刚刚传入中国,仅仅局限在长安、洛阳和沿海等一些大都市里,国人对伊斯兰教的认识相当模糊,只称其为“大食法,”似乎没有宗教的概念,何况一个中国内陆的小村庄呢?根据张尹庄村口的村碑牌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张氏始祖张怀志,从济宁固定村迁至冠县城里,家庭富裕,在此修建花园楼阁,家人留居于此发展成村,名张家楼,因与倪庄毗邻,又改名为张倪庄,后演变为张尹庄。冠县地名办公室。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由此可见,张尹庄直到明朝初年才有回民在此定居。
(三)明朝戚继光抗倭时从西域传来
明时沿海倭寇犯边,明政府征召全国各地的人去戌边抗倭,有一叫查密尔的西域青年应征入伍,东来抗敌卫国,路径冠县张尹庄时病倒,经当地人精心护理痊愈,为了答谢当地人,查密尔遂教授当地人拳术,后人为了表示纪念,遂把此拳命名为“查拳”。如:《查拳小讲》“查尚义,原名查米尔,明朝末年新疆的方的回民。当他盛年,倭寇侵扰闽浙沿海各地,明朝统治者下诏征集义民从军御倭。查米密尔激于义愤,请缨东来……没有到达前线就病倒了。同行的伙伴把他留在鲁西冠县休养。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他的病体痊愈了……决定把自己多年练就的套路传给他们(该村青年)……学习的人一天天增多。流传的范围也一天天广阔,查拳这个名字于是确立”。
查密尔不会是戚继光在浙闽一代抗倭的“戚家军”中的人
1 郾明朝时明政府与西域的关系
明代时期的新疆地区,随着原蒙古察合台汗国的最后灭亡,形成了许多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的地方政权。“地大者称国,小者止称地面”。这些政权,在明初有贡使来往,但没有藩属关系,是相互独立的政权。只有吐鲁番在永乐初年投归明廷,接受明朝册封。明朝时中国的疆域西北只到哈密,为明朝西部诸卫之一。但吐鲁番反复无常屡次侵占哈密卫和侵犯关西七卫。明朝为恢复哈密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嘉靖八年(1529年),明朝终于决定放弃哈密,并采取“闭关绝贡”的政策。所以说倭寇之乱时,明王朝无权调动新疆的人民及军队。
2 郾“戚家军”的成分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12月,戚继光始于浙江组织民壮为戚家军。”“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彪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在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倭之前,明朝政府鉴于倭寇猖獗,而沿海兵力不足,曾调客家兵,少林僧兵等,并组织民壮来充实沿海兵力。但据《明代倭寇考略》载,当时调兵、募兵的地区,多是临近倭寇侵犯地区的兵壮,没有远调和招募西域兵壮,或曾有系于民壮来投记的载。
再有,戚继光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武术家,重视武术的研究和在军中的推广,其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是其重要的武术著作,记载了当时流行的一些拳术派别,但没有关于查拳的记载。如果“查密尔”真的是戚继光抗倭军队中的人,为何作为一位著名的武术家和军事家的戚继光,怎会忽略一位武功高强的穆斯林属下和一个实战性很高的武术拳种呢而不记载呢?
3 郾明代的募兵制度
明朝本来没有募兵制度,募兵最早开始于正统二年(1437)。当时陕西曾招募军余、民壮4200人戌守边疆。正统末、景泰初也曾招募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民壮为兵,抵御瓦剌的内犯。成化二年(1466年),再募兵守紫荆倒马二关。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应急措施,规模不大,人数不多,没有形成制度,而且都是在北方。到嘉靖年间,由于卫所制度破坏的更为严重,边海防形势更趋紧张,调的客兵又不顶用,募兵制遂逐渐推行。北方各地都有募兵,规模较大,像蓟镇就招募15000人。因而更不可能从西北地区招募军士到东南沿海去了。
二、查拳源于中国
关于查拳的几种传说,虽说法不尽相同,但都是自西传来,来自于异域。无论是从历史记载上还是从查拳技术分析上来看,查拳都不可能是来自异域,而是源于中国本土。
(一)西域武艺的特点
在古代西域和西亚地区,多是游牧民族,主要的生产对象是畜牧和狩猎,主要的生产工具是弓马,日常生活以捕杀和屠宰动物为生。所谓的武功主要是崇尚骑射,不尚地面格斗和手搏。例如匈奴:“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还有突厥:“…….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地面格斗和手搏只有摔跤,也只是属于娱乐。
在历史上游牧民族中很少出现著名的武术家,也未在那一地区出现与查拳相似的拳种。系统的武术大都是出现在农耕定居民族中,纵观查拳,是属于系统完整的地面格斗术,从它的歌诀和理论体系,动作和技术用语来看,都是源于中原的武术体系。尤其是查拳讲究“拳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高度重视腿法在实战中的作用,大开大合,舒展大方。更不可能是长于马上做战长于骑射民族的武艺。应是回回人在此定居后,结合中国传统的武术格斗术创造出来的,是属于中华武术体系。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和特点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最有特色的是形成套路便于习练,既增加了观赏性。还有歌诀便于记忆,也易形成武术理论。
武艺都是随着生产和军事需要的发展而产生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不尚骑射,军队构成多以步兵为主,自古就重视地面格斗。早在中华文明开端的炎黄时代,各部落间的战争便是以地面战争为主。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摔跌)。相传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商周时期,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春秋战国时期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楚汉之争时的“鸿门宴”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明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汉代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深受统治者重视。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弃”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手博》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两宋时期,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做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水浒传》中描述的武艺高强的梁山好汉多是长于地面搏击的拳脚功夫。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明代拳法众多,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发展。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者甚少。明代,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等。
(三)查拳的技术分析
从流传至今的查拳的内容和拳势来看,多与戚继光《纪效新书》和唐顺之《武编》中所记的山东地方武术特点相近。著名回族武术家张文广在《中国查拳》一书后的《查拳源流初探》中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的32个拳势图和拳诀来对照查拳拳势,发现在戚继光从当时16家民间拳法中摘取的这些拳势中,就有27势同于或类似于查拳中的动作,得出结论查拳拳势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的拳势有着明显的渊源痕迹。《武编》中已把弹腿的动作规格操练方法和步骤整理成了文字记载。
查拳重视腿法和步法练习,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和“手是先锋,腿是帅”之说,内容丰富。查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以腿法见长的“弹腿”,以“仆步穿掌”为主要动作的“滑步抄”,以拳法为主的“捣捶”组成。弹腿是查拳的主要基本功,它以弹腿和其它腿法为主要内容,接回文二十八个字母排列组成的二十八个基本动作组合,叫二十八路弹腿。目前流行的是前十路,后十八路比较复杂,为了便于记忆,把它编成两套类似拳套的套路叫腿拳势,分为一趟腿拳势,二趟腿拳势。因此,世人常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四)从查滑姓名上看不会是阿拉伯或西域人
从正史记载上看,唐时来中国的大食国人名字,如:苏莱曼、伊本·瓦哈伯、马苏第(中文又译麻素提、马斯欧迪)、伊本·麦哈黑尔等,波斯名字有卑路斯、泥捏师、阿罗喊等,查滑是乎很难与这两国穆斯林名字相似,早期入华的的一些波斯人也取了汉姓名,如李元谅、安附国、石处温、李彦升,以及入蜀的李珣、李铉、李舜玄等三兄妹,但他们都是定居中国数代以后取得汉姓名,且大都以唐朝国姓——李为姓,作为短期带兵平叛的大食国将领,不可能这么快取个中国名字。
明代时期的新疆地区,随着原蒙古察合台汗国的最后灭亡,形成了许多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的地方政权。这些政权,在明初有贡使来往,明朝史书上记载了很多当时西域人的姓名,如《明成祖实录》中记有:永乐朝的西域回回可察吉儿、母撒、哈的、马哈木、阿老丁等入附。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中也记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西域鲁迷国人亦卜剌金、可马鲁丁等归附明朝”。
查元义或查尚义、滑宗岐,无论是从字面上分析,还是对比西域人的名字,决不是西域人的名字,而是汉名汉姓,由此可见,查滑二人不会是明朝时的西域人。两人无论是从姓上还是从名上分析,都是汉姓汉名,不像是阿拉伯名字和西域的名字。
综上所述,回族著名的“教门拳”查拳是起源于中国的武术,所谓的传自阿拉伯和西域,是附会伊斯兰教自西传来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