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型农场

 白月光没有悲伤 2015-02-19

    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民工荒”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然而,人们在关注“民工荒”时,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有人调侃,现在留在农村种地的是“386199”部队――38代指妇女,61代指儿童,99代指老人。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少农村也普遍存在,值得引起国家的重视,因为粮食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

  归纳起来,造成当前“农民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元化的价值观。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人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生活的地方,也可以选择谋生的职业。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很多就是好好读书,将来不再像他们一样辛苦,好不容易有机会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自然不愿再回来种地。而相比之下,农民这个职业在当今这个时代却日见式微,不仅是因为工作苦,更重要的是与同样的付出相比,务农收入低且不稳定,而且社会地位也比较低。

  2、不容乐观的盈利预期。虽说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但现实是农民的收入相比其他职业来说较低,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在一个日趋理性的社会里,按效率配置资源,导致许多农民脱离了土地和农村,这才是导致农民荒的主要原因。

  3、现行政策的不完善。现在的农村,实行的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人分到手的土地就那些,根本谈不上规模,也就用不了那么多人,而农村人口众多的现实决定了农民一定会走出家乡去寻找新的出路。

  但农业的重要性谁也不能回避。特别是在当今中国,农产品问题层出不穷,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还任重道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培养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必须要靠专门的职业农民去种地。而职业农民就是指把务农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就像医生以看病、教师以教书为职业一样。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

  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就是落实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贯彻落实家庭农场新举措,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要明确家庭农场的概念,明确其土地来源,明确其应该享有的权利,比如说土地承包经营的权限等,给经营土地的农民以信心和保证;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补贴、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

  2、引导观念转变。鼓励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改变以前传统的种粮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用崭新的眼光和思路走出一条现代化的农业之路。

  3、做好筛选工作。家庭农场,说明家庭的主要收入就是农业收入,收入来源的单一性也给家庭的未来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和隐患,一旦经营出现问题,不仅对经营者本人,对整个农村都将是一个威胁。因此,在家庭农场实施过程中,特别是确定承包土地的主体时,要充分发挥民主,可以通过招标、经营思路评比等方式筛选合适的经营主体,确保经营主体的先进性;同时,积极引入农业保险,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巨大风险。

  4、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失地农民的谋生手段,稳定农村社会,通过小额贷款等方式鼓励失地农民积极走出农村,开创自已的新生活。

  我们期待,有关方面尽快将这些政策落实到位,拿出更加实在、更加有力的举措,发展家庭农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