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9 08:13:00| ![]() 腊八粥与懒人节的传说 清朝初年,南方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如潮水般的饥民大量涌向北方,这其中就有一些人冒死翻越"柳条边",进入东北人迹罕至黑龙江地区,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闯关东"的由来。 这当中有一对夫妻,随着大部分人来到了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交汇,土地肥沃,相对人口较多的古城依兰哈喇。满语中,依兰是三,哈喇是姓。这就是依兰又称三姓的原由。 夫妻两人在牡丹江西面连绵不绝的群山间找到了一片空地并居住下来,两人早出晚归,开垦荒地,播种除草,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家中积存了大量的粮食,生活逐渐富足起来。不过遗憾的是多年来,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每当夫妻二人劳作归来,少了儿女承欢膝前的家庭气氛,也无法体验、享受天伦之乐。于是,夫妻二人在家中供奉送子观音,并常常烧香许愿。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妻子终于生下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由于孩子的到来,使这个家庭终日沉浸在欢乐的气氛当中,加上生活富裕,夫妻二人非常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真是放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孩子就在夫妻二人的溺爱中一天天长大,不幸的是由于夫妻二人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花花公子。 夫妻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随着老两口年龄越来越大,对儿子的将来越来越担心。老两口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给儿子讨一个媳妇,希望儿子结婚后,立世成人并在儿媳妇的劝导帮助下,改恶从善。没想到讨进门的儿媳妇也是一个大懒虫,老两口彻底失望了。过了几年,老婆婆由于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临去世前,她把儿媳妇叫到跟前,对她说:"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高梁先红尖"。最后一次告诫儿媳妇要勤快。又过了几年,老公公也一病不起,临去世前,他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谁的院门开的早,谁家的庄稼收成好"。最后一次告诫儿子要勤劳。 老两口带着担心,带着遗憾先后离开了人世,这小两口很快就忘记了父母临终时所说的话,而且没有了老人的管束,更加肆无忌惮,整天胡吃海喝,坐吃山空,很快就把老两口数十年积攒家业和粮食挥霍一空。到了腊月初七这一天,由于大雪封山,几天没吃到东西的小两口,把所有的粮仓打扫了一遍,用收集到的所有粮食煮了一小碗粥,分着吃了,到了初八,饥寒交迫的小两口,被寒冷的严冬夺去了生命。 为了记念这小两口并让后世子孙永远牢记懒惰的危害,人们把腊月初八定为懒人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按照当年小两口最后一顿饭所吃粥的样式,把自己家里每种粮食都取一些混在一起煮粥,当然是品种越多越好,谁家煮粥的粮食品种越多越说明谁家勤劳富足。粥煮好后全家人一起,边喝着用多种粮食煮的粥,边听老人们讲关于懒人节的故事,就这样代代相延成了习俗,目的就是告诫儿孙后代,要勤劳,不要懒惰。这种用各种粮食煮成的粥,就是腊八粥。后来,腊八粥的习俗传到了南方,懒人节的故事也东北大地上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