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我这样读书

 快了老家 2015-02-20

  阅的关键是让自己经历实实在在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在体验和思考中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进而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态和教育方式。我的阅读,总是围绕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展开的,因为我不仅不是理论研究者,而且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充其量只是一个教育实践者。作为实践者阅读的毛病就是泛泛而读,泛泛而读是读不下去的,是没有味道的。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抓手,即围绕具体的教育和教学问题来读,一方面要“六经注我”,另一方面更要“我注六经”。

  

  我习惯于批注式阅读——边读边画,边读边想,边读边写。我读过的书,大多写满了我即时的评注与反思。我以为批注式阅读的好处在于以读促思,以思促改,以改促写,边写边读。读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筛选,没有判断,没有问题,就变成了一快海绵,就只有吸收,管不好还要漏掉。读了想了,不付诸行动,最多只可能成为理论的巨人,当你付诸行动了,理论才可能成为你的认知和经验,有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不仅可以与人分享,还可以帮助自己对问题的再思考,再认识,写的过程会促使我回过头来再读,甚至驱使我们去读更多的书籍。

  当我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那些智慧的言辞联系起来,看起来深奥的经典,也就不那么深奥了。慢慢地我们也就有可能变得智慧起来。如果你用心啃了一本经典,那么有可能所有的教育经典对你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教育的元点在那些智慧之人的认识里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述不同而已,或者说是立场不同,角度不一。一本读透了,其他相关的观点和相左的观点思考一下,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我的另一个习惯是,同一时间读好几本书,读的时候将这些不同的书得相关内容有意无意的串联起来思考。有句话说“功夫在诗外”,说的是为写诗而写诗是写不出好诗的,同理,身为教师只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即生活”,身为教师还是应该尽可能多地涉猎一点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书籍的,视野开阔方能应付自如,当然首先是教育经典,其次是教育哲学经典,再就是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宗教类得书籍了。天下的书很多,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把所有的书都读到。所以我选择读经典。有些书我会反复读,有些书我只浏览一下放在那里,什么时候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了,找出来比对比对。

  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及时与人分享阅读的收获与乐趣。当我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远近的朋友,同样我也会时不时地向他们索取他们最近阅读的书目,我不仅会在我的博客、个人网站、QQ空间,以及我的手机APP终端等自媒体平台介绍我书籍书,推荐我们曾经读过的和正在阅读的书目,还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推动阅读。比如在一些报刊开设读书栏目,利用外出做讲座的机会推荐书目,在组织全区教师培训中向受训者推介阅读等。

  当我阅读了《收获幸福的教育》、《学校会伤人》、《教育与效率崇拜》等书籍的时候,我就在我加入的那些QQ群里吆喝,粘贴我的阅读笔记,没想到许多朋友在我的“怂恿”下,也买了这些书籍来阅读。广西钦州市一所中职学校的老师给我留言:“宗叔好!在您的博客中看到推荐的《学校会伤人》一书,买回来刚看了30多页,就被我们的校长兼教育局长借去看了,真的盼望这位大领导看到您推荐的这本好书后会有所感悟。谢谢您的推荐!”

  2013年7月,山西太原某区在中北大学组织教育培训,原本是请我去谈学校文化建设的。当我到达那里,听说他们的局长在开班仪式上强调了校长读书的必要性,我就将原本准备好的话题给放弃了,连夜准备了一个《读书理解教育》的话题,没想到居然收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一家出版社的几位编辑朋友听说改了这个话题,竟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赶到那里来听这个讲座。

  教育人就应当是读书人,校长和教育管理者更应该成为读书人,成为师生乃至整个社会读书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学校合教师培训机构更应当担当起教师阅读推广的重任,当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喜欢上阅读的时候,也许我们的教育改良就将成为可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