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膏方

 连元康lian 2015-02-20





名家医案心得—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52人已访问

本文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10月13日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一、明医理 辨证准

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影响膏方疗效的8个因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本版今起分8部分予以介绍。


膏方是中医防病保健的一种剂型,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施膏。如果医理不明、辨证不准,就会形成“业医不明脏腑,则病源莫辨,用药(膏)无方”的局面,直接影响到膏方的临床疗效。因此提高膏方疗效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辨证论治,调整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才能够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失衡则疾病发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整阴阳,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这是膏方施治的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色之一,只有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明确患者何种证型,确立治则,选定主方,才能达到调整阴阳、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辨证论治,调整阴阳,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施膏的基本原则。


三因制宜,因适而为


因人制宜,注重个体差异 人体体质的偏颇,是病邪得以侵袭、疾病得以产生的基础,而体质因年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有差异,故施膏遣方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人而宜。如偏于阳虚体质避免应用阴寒伤阳类药材;血证不宜用辛热刚燥之剂;孕妇忌用破气活血、滑利之剂。


因时制宜,顺气而调 四时之气的升降浮沉对疾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古代医家据此提出随时为病,当随病制方的治疗思想。李杲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临床施膏遣方用药,也必遵之。


因地制宜,地异方宜 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同,所以选用药物亦应有所差异。即使相同的病证,治疗用药亦当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如阳虚者选用肉桂、附子、红参等大辛大热之品,在南方、北方的用量则有大小之别,也应注重配伍反佐的不同,以防内补外热,助阳生火之弊。


把握三态,辨体施膏


亿万苍生,身体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疾病三态,只有辨体、辨病(病位、病性)、辨证相结合,把握关键,方能正确施膏。


健康态(约占5%):“未病先防”为务,重在平调平补,以调养、维护、扶助正气为目的。


亚健康态(约占75%):“欲病未病”态,仍以“未病先防”为务,以辨别体质类型为依据,辨体而调,逆转偏颇体质,力求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标准。


疾病态(约占20%):其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的功能及代谢失常,病机不断变化,施膏当以调整阴阳、纠偏校弊、治疗疾病、既病防变为原则。


做到以上几点,识证明理,精究原委,把握病机,三因制宜,是提高膏方临床疗效的基石。


二、立主方 巧配伍


施膏时当明确服膏者的健康状态(三态),依态而辨,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明确主体(质)、主病、主证之后,确立正确的施膏原则,方能明确主方、合理配伍,达到膏方适体应证,防治疾病的目的。若主方不立、配伍不当,必将直接影响膏方的临床疗效。


    确立施膏原则时应首辨阴阳虚实、脏腑病位,方能确立主方、正确施膏。膏方善于补虚,但在施膏选药时切忌一味投补,当取好佐药,防其壅滞。因为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双亏、阴阳俱损、气阴两虚等的不同,更存在因虚致瘀、致痰等病理产物的显性或隐性表现,处方时也当详察,确立主方后,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合理选配道地药材。其次,临床所见,中老年人脏气渐衰,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用膏者的体质、症状,辨其虚实、察其兼夹、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舒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因此,施膏时应详辨气血阴阳的虚损及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兼夹,在“调补”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补虚为主,合理配伍理气、化痰、活血、降浊之品。同时在配伍时也要注意益气生血、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法的运用。在遣方择药时也可根据现代药理等研究结果选药,合理配伍。


三、精选药 适口感


在辨证施膏,正确确立主方之后,要合理选用药材。膏方旨在调养防复、缓图起效,与治病救危、务求速效有别,且需较长时间服用。因此,口感必须宜人,否则难以推广久服。选药组方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用膏方不要和“治病救危”划等号。在制作膏方时要充分考虑口感,不能把膏方用药等同于“治病救危”,而让患者无法下咽。例如慎选苦、涩、腥等怪味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五灵脂等;一些矿石类药物如代赭石、龙骨、牡蛎等都要尽量避免使用。


二是适选基质。传统膏方的收膏多采用胶类、糖类、酒类等作为基质和矫味剂,正确地选用基质无论是对调养保健、治病防复,还是对便于加工保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黄明胶等胶类物质不仅能掩盖药物中的苦味,使膏滋便于服用,而且还可使膏体稠厚,使膏滋在冬季或适宜的温度环境下稳定性好,不易变质。对于糖尿病患者,可适量添加一些低热量的甜味剂,如甜菊糖、木糖醇、元贞糖等。甜味剂不仅改善膏滋口感,而且不影响血糖水平。酒类用于浸泡阿胶等动物类药胶。酒性大热,味甘、辛,不仅具有活血通络、散寒、矫味矫臭、引导药势的功效,而且又是良好的有机溶媒。


四、精工艺 细制作


确立主方、选好药材之后,将要进行膏方的制作。膏方制作的工艺已经流传千年,工序繁复,要求严格,否则难达到“滴水成珠”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膏方补不补在医生,灵不灵在制作。如果工艺不精、制作欠细,必将直接影响到膏方的品质,进而降低膏方的疗效。因此在制作膏方时应严格遵照以下工艺,做到循序渐进。


依料分类,确定工艺 根据医生的处方,精选道地药材,按饮片、细料药、胶、糖、辅料的不同逐一分类,严格根据各物料的不同分类处理,制定加工提取工艺,严格操作以确保药效利用度的最大化。如人参、海马、海龙、鹿茸片等珍贵细料药须单用小锅另煎3次,最后压榨取汁,合并煎汁、过滤,适当浓缩,待收膏时再直接兑入浓缩的药液中。


充分浸泡,选好煮器 为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并保护药效成分不被破坏,对此环节工艺有严格要求:对中药饮片要用清水浸泡24小时;煎煮的容器采用铜质特制的圆底敞口锅,这是因为铜质锅传热快,水分易于蒸发,且所煎煮、熬炼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易与铜质锅发生化学反应;对药料严格“三煎”,以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并将所得药汁混合一处,静置后再沉淀过滤。


充分煎煮,保证药效 先用武火煎,煎到沸腾,再改用文火,一边煎一边搅拌去除表面泡沫。煮3~6小时,滤出药液,药渣加冷水再煎。这样反复3次,合并药液。一定要确保煎满“三汁”。煎“三汁”的目的:第一汁是为了让药材充分浸泡,第二汁是为了把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来,第三汁是为了让药材有效成分彻底析出。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滴水成珠,浓缩收膏 煎完“三汁”后,静置沉淀,彻底析出有效成分,再用100目筛过滤3次,尽量减少药液中的杂质。煎出的药液放到文火上煎煮蒸发浓缩,使它逐渐形成稠膏状。最好用密闭煎药浓缩机提取浓缩,以减少有效成分挥发。如果用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物,要另外研成细粉或用文火熬成浓汁,在收膏时调入。必须掌握收膏的最佳火候,有两个直观的判断依据:

①“滴水成珠”:拿筷子沾些膏胶,滴入冷水中,不分散溶化,在水中仍保持圆珠状;

②“翻云头”:正在加热的膏体呈“蜂窝状”的沸腾状态。


膏方的全部制作过程涉及浸泡、煎煮、浓缩、收膏等工序。“膏滋药”应作为特殊的“药品”对待,其制作必须由有相关资质的中药师操作,在符合有关生产、加工要求和条件,且能开展质控的医疗机构进行依法熬制。至少应该在有制剂许可证的机构并有监控和良好机制的单位进行配制、加工,以确保膏滋药的质量、有效药物成分的确切含量。在加工膏滋药时要尽可能改良和推广使用科学、安全、卫生、方便的包装设备与容器。


五、开路药 调胃肠


膏方制作好之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对于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膏方前需要先服用运脾健胃的“开路药”,如一些经典处方六君子汤、平胃散、保和丸等,也可以先进行试探性调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而对于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可以直接服用膏方,做到因人适时进补。开路药主要有以下作用:调理好胃肠,利于膏方的消化吸收;通过试探性的调补,观察服药后的反应,为医生开好最后调补对路的膏方作好准备。否则,脾胃功能差,盲目服膏,腻胃碍脾,影响疗效。


六、详医嘱 服法当


膏方制备,“开路药”已服,脾胃功能得调,即可服用膏方。服膏调养当要遵医服用,如果医嘱不详、服法不当,膏方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服用膏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服膏季节 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在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束。冬天为封藏的季节,滋补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符合“秋冬养阴”的要旨,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以治疗为主的调治膏方可视病情需要,根据不同时令特点随季节处方,遵医嘱服用。


服膏时间 服用膏方的具体时间有空腹服、饭前服、饭后服、睡前服等几种。以滋补强身为主的膏方应空腹服用,正如《本草经》曰:“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如果患者空腹服肠胃有不适感,可以在半空腹时服;有胃肠道疾病或脾胃功能欠佳以及病在下焦者,宜在饭前1小时服;有心、肺等疾病以及病在上焦者,宜在饭后15~30分钟服;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在睡前120~180分钟服。有特殊治疗效果的膏方应遵医嘱服用。


服膏方法 服膏方法可分为冲服、调服、噙化三种。冲服,即取适量药膏,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入,搅匀使之溶化后服下,若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腻药较多,配药中胶类剂量又较大,则药膏黏稠较难烊化,应该用开水炖烊后再服,也可将温热的黄酒冲入服用;调服,可在膏方加黄酒或水,用碗、杯隔水炖热,调匀后服下,或将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研细末,用适当的汤药或黄酒等,隔水炖热,调好和匀服下;噙化,亦称“含化”,将药膏含在口中,慢慢下咽,让药慢慢在口中溶化,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服膏剂量 膏方服药的剂量,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体质等情况而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1匙为准(约合15~20毫升)。膏方药物分峻烈缓和的不同。性质平和的膏方,用量可稍大;凡峻烈药,用量宜小,并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轻病、慢性病,膏方剂量不必过重;重病、急性病,膏方用量可适当增加。因为病轻药重,药力太过,易碍气机;病重药轻,药力不足以奏效。患者体质的强弱,性别的不同,在膏方剂量上也应有差别。老年人的膏方用药量应小于壮年;体质强的膏方用量,可重于体质弱的病人;妇女膏方用药量,一般应小于男子,而且妇女在经期、孕期及产后,又应小于平时,但主要仍须从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虑。膏方的服用时间较长,其用法需要医生指导。


服膏禁忌 服用膏方时要忌口,“忌口”是指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要求患者在服药期间忌食某种食物,以预防某些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医者应该熟练掌握服用膏方的“忌口”问题。如服人参膏时忌服萝卜;膏方不易用水冲饮;哮喘病人宜忌虾蟹腥味;阳虚便溏畏寒,忌吃生冷食物;阴虚便秘,潮热,忌辛辣刺激性食品;感冒发烧伤食,腹泻等应暂时停服,以免“闭门留寇”。


除以上较普遍的“忌口”外,因每料膏方的具体药物组成不同,故而有不同要求的“忌口”,临证处方时应详问细究膏方药物是否与所服其他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具体应遵医嘱执行。妇女在妊娠期间,用药应注意妊娠禁忌。另外中医非常重视人的体质,不同的体质对药物的反应也会不同,不同的体质忌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膏方应遵医嘱服用。


七、贮存好 防霉变


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


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盖。膏方应贮存在瓷罐中,亦可存放在搪瓷烧锅内,但不宜用铝锅作为容器。应存放在阴凉处,如冰箱里,避免靠近火炉旁,以防霉变。每天服用膏方时,不要将水分带进罐里,促使发霉变质,建议放一只固定的汤匙在罐里。为了防止膏方霉变影响疗效,建议采用一些实用的方法进行“过渡”:将贮存膏方的大容器改为小容器,即在膏方加工收膏结束时,待膏方温度下降到适当程度,但尚未凝固时,进行灌装。一般每个小容器盛装5~7天的用量,全部进入冰箱冷藏保存。服用时只取一小瓶,服完再取。这种方法既可防霉变,又方便携带。如遇冬令气温回升,或者气候潮湿可能会在膏方上出现一些霉点,此时宜用清洁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用隔水高温蒸烊,但忌直接将膏锅置烊火烧烊以免焦底,应忌盖,待完全冷却后再把盖子盖好,避免盖上面的汤水落在膏面。当然,如果霉点较多且在膏面的深处也见有霉点,这样就不能服用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存贮、保鲜、防腐、包装技术的普及,膏方的存贮也应当革新,膏方的包装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良,必须考虑到与食品、药品管理相似的保存期、使用期等。



八、长期服 缓起效

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有别于一般“补品”,缓图起效是其特点之一。如果不坚持服用,急于求成,就达不到膏方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虫草等补益性中药,阿胶、龟板胶等胶类、糖等在配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使得膏滋的药性缓和,但药力更持久。因此膏方需长期服用,追求疗效不能急于一时。有的患者一冬服两料,服用时间更长。

亦疗亦补的膏方具有药力缓和、作用持久的特点。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和年老体弱之人,只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可以不受“冬令进补”的局限,四季皆宜,坚持服用,必然起到恢复元气、祛病延年的作用。



中医膏方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膏疗4方(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9人已访问

献方人:胡献国 湖北远安县中医院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系指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细支气管、肺等部位的反复感染或经久不愈,临床以发热、咳喘等症状反复发作或久治难愈为基本特征,本病是小儿机体抵抗力低下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脾肺气虚所为,当以健脾补肺、固护肌表为治,介绍几则膏药治疗方,方法简单,效果较好。

  杞芪参膏:枸杞子、黄芪、太子参各150克,蜂蜜适量。将诸药择净,水煎取汁,共煎3次,3液合并,文火浓缩后,加蜂蜜适量调匀即成。每次10克,每天2次,开水冲饮,或调入稀粥中服食,可补益肺肾。适用于小儿体弱自汗,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护卫屏风膏:生黄芪180克,炒白术120克,防风、桂枝、炒白芍、生甘草、阿胶各60克,生姜、大枣各30克,蜂蜜250克。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灌中,加清水适量,浸泡片刻,水煎取汁,共煎3次,3液合并,文火煎煮片刻,加入打碎的阿胶,待阿胶熔化后再加入蜂蜜收膏。每次10克,冲饮或调入米粥中服食,每日2次,可补气护卫,健脾保肺,提高机体免疫力,强身健体。适用于小儿体虚易感者。

  参芪膏:党参、黄芪各250克。将党参、黄芪洗净,冷水泡透,加水适量煎煮。每半小时取煎液一次,加水再煎,共煎3次,合并煎液,再继续以小火煎煮浓缩,装瓶备用。每次10克,每日2次,开水冲饮,可健脾益气。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反复发作,咳嗽痰少,易出汗等。

  小儿健脾膏:生黄芪250克,孩儿参200克,麦冬200克,茯苓100克,焦三仙300克,南杏仁150克,白芍100克,冬虫夏草10克,黑桑葚150克,胡桃肉150克,阿胶250克,冰糖100克,米酒或料酒300毫升。将上药择净,研细,水煎2次,两液合并,约500毫升。将阿胶加入米酒中浸泡1日,与药液混匀,加入冬虫夏草、黑桑葚、胡桃肉等药,放入蒸锅蒸熟,烊化,放温后,加入冰糖和匀,即可。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开水冲饮,或调入稀粥中服食,可补肺养肝,调养气血。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纳差食少等。


化痰剂

发表者:赵东奇 2534人已访问

1.正容汤(《审视瑶函》)
正容秦艽宣木瓜,僵蚕胆星白附夏。

羌防甘草黄松节,生姜三片酒服嘉。

【组成】羌活10g,白附子10g,防风5g,秦艽10g,胆南星10g,白僵蚕10g,制半夏 10g,木瓜10g,甘草5g,黄松节(即茯神心木)10g,生姜3片,水煎,药液酌情加酒服。

【功用】祛风化痰,舒筋活络。

【应用】麻痹性斜视、面神经麻痹等病属风痰阻络者。

 

2.化痰丸(《秘传眼科纂要》)
化痰丸用川连贝,夏陈苓草花粉陪。

化坚二陈[1]功效同,黄连僵蚕痰热畏。

【组成】半夏、炒川连、花粉、陈皮、川贝、茯苓,各30g,甘草21g,为末,炼蜜为丸,每服6g,每日2—3次。可改作汤剂:陈皮、甘草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痰。

【应用】角膜溃疡坏死组织粘稠、葡萄膜炎角膜后壁沉着物久不吸收、玻璃体混浊、视网膜渗出斑块等病证,属痰热者;亦用于睑板腺囊肿

【附方】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陈皮、制半夏,各30g,茯苓45g,生甘草9g,白僵蚕60g(炒),川连9g,共研细末,荷叶煎汤合丸,每服6g,白滚水送下。可改作汤剂:陈皮、生甘草各5g ,余药各10g,水煎服。功能清热化痰。应用同化痰丸。

 

3.将军定痛丸(《审视瑶函》)
定痛丸治雷头风[2],天麻僵蚕煅青礞,

夏陈芷荷芩军桔,搜风攻痰力最猛。

清痰饮用胆南星,花粉青黛石膏逢,

夏陈栀芩茯苓枳,降火逐痰不治风。

【组成】黄芩21g(酒洗),白僵蚕、陈皮(盐煮,去白)、天麻(酒洗)、桔梗各15g,青礞石(煅)、白芷各6g ,薄荷10g,大黄60g(酒蒸,焙干),半夏30g(牙皂、姜汁煮,焙干)。 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6g,食后临卧茶清吞之。

【功用】逐痰,搜风,降火。

【应用】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属风邪引动痰火者;亦用于眼病伴顽固性头痛。

【附方】清痰饮(《审视瑶函》)陈皮5g(去白),制半夏10g,天花粉10g,炒栀子10g,煅石膏60g,黄芩10g,白茯苓10g,胆南星10g,炒枳壳5g,青黛3g(冲服),水煎热服。功能清泄肝胃,化痰理气。应用基本同将军定痛丸,但无外风引动者。

【注释】

[1]二陈:二陈汤(制半夏、茯苓、陈皮、甘草)。

[2]雷头风:病症名,指头眼剧烈疼痛,有大、小雷头风之分。



添精补肾膏

发表者:赵东奇 3765人已访问

【处方】党参45g 远志 (甘草制) 45g 淫羊藿 45g黄芪 (蜜炙) 45g 茯苓 45g 狗脊 45g肉苁蓉 (酒蒸) 45g 熟地黄60g 当归 45g巴戟天 (酒制) 45g 杜仲 (盐炒) 45g 枸杞子 45g 锁阳 (酒蒸) 45g 川牛膝45g 龟甲胶 45g 鹿角胶30g
【制法】以上十六味,龟甲胶、鹿角胶加适量水溶化,其余党参等十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 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2(50~55℃)的清膏,加蔗糖500g,溶解,煮沸,滤过,滤液与龟甲胶、鹿角胶液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1.37~1.38),即得。
【功能与主治】
壮元阳,补精血。用于肾阳亏虚,精血不足,腰膝酸软,形寒肢
冷,阳痿泄精,神经衰弱
【用法与用量】
冲服或炖服,一次9g,或按医嘱。 
【注意】
伤风感冒忌服。

参术膏

发表者:赵东奇 1047人已访问

【功 效】益气补虚,健脾益胃。

【主治】脾胃气虚、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食纳不香、口中流涎、面浮肢肿、大便溏泻等。

【制用方法】党参300克,白术800克,红参30克,分别放在两只锅内,加水适量浸泡透发,加热煎煮,沸后半小时以纱布滤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所有煎液后,以文火加热煎熬浓缩至粘稠时,加入事先溶化好的冰糖500克,再煮5~6沸,离火,冷却,装瓶备用。每日1次,每次1食匙,沸水冲服


参杞膏

发表者:赵东奇 1032人已访问

【功 效】益气血,补肝肾,抗衰老。

【主治】头目眩晕、健忘、耳鸣、消瘦、倦怠、纳谷不香、视物昏花、须发早白、腰痛阳痿、遗精等。

【制用方法】取白参30克,枸杞500克,加水适量,浸泡透发,用文火煎煮,每沸后30分钟以纱布滤取煎液1次,如法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再以文火煎熬浓缩,至较粘稠时,入蜂蜜300克,熬至滴液成珠为度。离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食匙,用沸水冲服或含服




人参桑椹蜜膏

发表者:赵东奇 1256人已访问

【功 效】滋补肝肾,营养气血,聪耳明目,延年抗老。
【主治】眩晕、健忘、脑鸣、目暗、失眠便秘、脱发、须发早白,以及脑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神经衰弱等。
【制用方法】取鲜桑椹100克(干品50克)洗净,白参30克,加水适量,浸泡透发2小时后,加热煎煮,每煮沸30分钟,用纱布滤取煎液1次,,如法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再以文火煎熬浓缩,至较粘稠时,加蜂蜜300克,熬至滴液成珠为度。离火,候冷,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食匙,沸水冲化服用或含服



参芪补膏

发表者:赵东奇 1162人已访问

【功 效】补虚扶正,益气固表。
【主治】形体消瘦、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面浮肢肿、气喘息高、自汗、常易感冒,以及脏器下垂等。
【制用方法】取红参30克,黄芪800克,加水适量浸泡透发,用文火煎煮,每煮沸30分钟以纱布滤取煎液1次,如法取滤液3次,合并煎液,以文火煎熬浓缩,至粘稠时,入蜂蜜500克,熬至滴液成珠为度。离火,候冷,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食匙,以沸水冲化服用或含服


洋参益肺膏

发表者:赵东奇 936人已访问

【功 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治】久咳少痰、痰中带血、咯血、潮热、盗汗、颧红、喘促烦躁、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
【制用方法】先将西洋参10克,冬虫夏草2克,研为细末,备用。取鸭梨1500克,去皮核,切成碎块,捣烂如泥,以洁净纱布裹绞取汁。再把鸭梨汁放在锅内,先以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煎熬浓缩,至粘稠如膏时,加入一倍量的蜂蜜,继续加热至滴液成珠为度,离火后,稍冷,倒入西洋参、冬虫夏草粉,搅拌均匀,密封贮存。每日1次,每次1食匙,沸水冲服或含服

集灵膏

发表者:赵东奇 1004人已访问

【功 效】补气血,益精髓,抗衰老。

【主治】身体瘦弱、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神疲无力、健忘、烦渴、遗精、阳痿、盗汗、五心烦热、须发早白、牙齿不固、未老先衰。

【制用方法】取麦冬、天冬、熟地、生地、牛膝、枸杞各150克,红参30克,分别放在两只锅内,加水适量浸泡透发,每煮沸30分钟,滤取煎液1次,如法共取煎液3次。合并所有煎液,再以文火煎熬浓缩,至较粘稠时,入蜂蜜500克,煎熬至滴液成珠为度。离火,冷却,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食匙,用沸水冲服或含服



龟鹿二仙膏

发表者:赵东奇 2929人已访问

【功效】益气补虚,养精生血,补肝益肾,抗老延年。
【主治】一切精神气血虚弱等证。
【制用方法】先取龟板240克,鹿角480克(漂洗干净),枸杞90克,放入锅内分次加水煎煮,倒出煎液。再取红参45克放在另一锅中,加水煎煮,滤取煎液。直煎至药液无味为度。继而合并所有煎液,用文火缓慢煎熬,并用木棒不停地搅拌,以防止煮焦,待煎液呈稠厚粘膏时,入蜂蜜500克,续煎3~5沸,离火,候冷,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食匙。沸水冲化饮用或以黄酒1盅炖化服用

桂圆补膏

发表者:赵东奇 1352人已访问

【制用方法】将高丽参10克研为细末,备用。黄芪、茯苓、茯神、熟地、山药各100克,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各50克,石菖蒲35克,生姜30克,大枣20克,桂圆肉150克,加水浸泡透发,加热煎煮,沸后半小时滤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用文火煎熬浓缩至粘稠时,入蜂蜜300克,再煎3~5沸,离火,冷却,将参粉倒入膏内搅拌均匀,密封贮存。每日1次,每次2食匙,用沸水冲服。

【功效】补气养血,宁心安神。

【主治】面色苍白、倦怠乏力、气短、眩晕、健忘、心悸、自汗、失眠,纳谷不香、毛发憔悴、须发早白、爪甲不荣等。


四补膏

发表者:赵东奇 1667人已访问

    原料:何首乌150克,苍术150克,枸杞子150克,石斛150克,蜂蜜250确。 
    制法:

    1、将何首乌、苍术、枸杞、石斛洗净,加水4000毫升,浸泡30分钟。

    2、将浸泡后的药物置火上,大火煮沸,小火煎2小时,过虑取液。

    3、药渣加水2000毫升,大火煮沸,改小火再煎1小时,滤出药液,并反复进行2次。

    4、将3次药液合并,小火煎熬,浓缩成膏状,加入蜂蜜搅拌均匀,即可停火。   
    功效:补肾养肝明目。   
    应用:肝肾亏虚所致眼目干涩,视物模糊,眩晕腰酸者用之。   
    服法:每次15克,1日2次,温开水冲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