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行走 | 探寻广东那些不为人知的千年古道~

 RK588 2015-02-20


古代的岭南地区在漫长的岁月里,可能的确不似岭北般文化昌盛,但与许多人眼中的“南蛮之地”也并不完全等同。从历史资料和现存遗迹中都可以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多条通道沟通五岭南北,广东和东西两翼的交往也从未中断,如果算上早就开通的南海通道,水陆一体的交通网络,广东可以说是相当完备。

梅岭古道


昔南北交通大动脉


历史上的梅岭古道可并不止如此。梅关号称“南岭第一关”,古道自唐代张九龄于716年开凿大庾岭后,1000多年来,一直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山间梅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元时期,山因此得名,也吸引了宋之问、沈佺期、苏轼、文天祥等文人的目光,留下很多诗文。它沟通赣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但凡人口迁徙、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这里。因其重要,从宋代开始,历朝历代都有修路之举。



所谓路通财通,它带动了沿途的经济发展。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元林指出,北宋前期至中后期,梅岭道附近的南雄州、南安军、虔州等地商税都有增加,说明商品交易的繁荣。而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经梅岭古道南迁的。位于古道上的珠玑巷,如今已被开发成中国最著名的姓氏文化旅游区,各姓祠堂林立,这里传说就是南迁先人的聚居地。


今赏梅怀古寻根处



从每年元旦前后一直到三四月间,是韶关南雄梅岭最美的时节。年初,被不绝的行人足迹磨得光滑平顺的石路一侧,连绵不断的梅花林从半山直抵山顶的梅关前,繁花似锦,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和画家。山南花落、山北始开的胜景,更是一绝。几个月后,青梅累累,梅酒飘香,风景醉人。



除梅关关楼外,这条可能是目前广东名气最大的千年古道上存留下来的古迹或遗迹还有不少:接岭桥、广大桥、望梅阁、半山亭、红梅铺、古驿站……而最著名者如六祖寺、张九龄祠、观音阁等,虽然修缮不多,多少显得有些简陋,但还是引人驻足。


近百年来,粤汉铁路、(南)雄(大)余公路、323国道和京珠高速先后开通,早已取代梅岭古道在交通方面的主要地位。公路上车水马龙,噪音轰鸣,山间古道却云水悠悠,风轻云淡。

顺头岭古道



梅岭古道远算不上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最早通道。粤西北连州市境内顺头岭上的秦汉古道在时间上要早约1000年。


史载公元前214年,任嚣、赵佗数路大军南下岭南,专家推测其中一路就是从这条古道翻越,顺连江,下番禺(今广州)。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十万楼船水师,就是沿顺头岭古道南下湟水的。


东汉章帝时期,大司农郑宏奉命将顺头岭一带的秦汉古道扩宽至3米左右,用麻石条铺砌成官道,“此道已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可见影响之大。



由于依傍这条官道,连州成为当时中原进入岭南的门户和水陆中转的枢纽,为岭南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之一。唐时连州户籍超过3万,和广州、韶州并称“岭南三州”。



如今从顺头岭山下走到山顶,要走8800多级台阶。古道漫长,可以想象古代肩挑手扛的商旅在岭南溽热的气候中,是如何艰难地通过这段路途的。唐代南下的大诗人刘禹锡在翻越这条古道时有感于路途辛苦,写下了“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的句子。因此,古道中段设有怀远驿供歇脚,同时在山顶广荫亭附近,来自周边湖南临武、宜章一带的移民纷纷开起了小旅馆,年深日久,繁衍成为今天的顺头岭村。因过去官道的繁华,顺头岭村的客栈大都采用竹筒屋“门面狭窄,内进深广”的形式,以节省道旁宝贵的土地资源。据村中老人讲,直到上世纪30年代,村中客栈还常常爆满。但抗日战争之后,顺头岭古道迅速衰落,到上世纪50年代,商旅几乎绝迹,只是偶然成为走私食盐的私贩的避走之途。


西京古道



和广东境内的其他古道一样,由于历史资料不甚详细,西京古道上的许多细节需要推测甚至是大胆假设。比如大桥镇白牛坪的蓝关亭,这座亭子最早和韩愈联系起来,是编于1663年的《乳源县志》,亭子的得名源于韩愈南下时的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位于武江左岸的西京古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如果不是专家的指引,谁也不会想到这些山间小道有着这么长的历史。在乐昌庆云镇段的山顶之上,至今仍保存着一座相当完整的古村——户昌山村,村门前立着的十几对旗杆夹石,是这个僻居山间的小村落繁盛的人文风气的见证。



乐昌坪石镇西南方向的金鸡岭,是人们穿越市镇时最醒目的标志物。它是西京古道宜乐段三路交通的相会处,岭下历代留下的摩崖石刻,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遗物。


民国时期修建的粤汉铁路大体就是沿着宜乐古道的路线顺武江,经乐昌达韶关,再下广州的。今天的坪石镇仍是粤北的交通咽喉之一,公路铁路纵横交错。镇虽不是很大,但商业繁茂,当季的鲜果、蔬菜等农产品,伴着商贩的叫卖声,构成一幅既乡土又现代的独特画面。


羊蹄岭古道



在广东古道大家庭中,不但有贯通南北的古代交通主干道,也有沟通东西的道路网,其中的代表就是羊蹄岭古道。


羊蹄岭位于今天广东海丰县赤石镇与梅陇镇的交界处,属于南岭支脉之一的粤东莲花山脉,因为山峰形状类似杨桃瓣,俗称杨桃岭,不知怎的,在清代被改称为“羊蹄岭”沿用至今。据文史专家吴莆田的研究,尽管时光漫浸,草木滋长,羊蹄岭古道至今仍有约15公里连贯的、宽窄不一的遗存。



“羊蹄岭古道并非羊肠小径,路基路面的铺设既有就地取材的鹅卵石,也有不惜工本的长条麻石,而在地势险要处,则由山间巨石铺成。最宽约两米的路面,显示其作为古代闽粤交通史上最为悠久的官道以及粤东海陆丰乃至潮汕诸县通达广州的必经之途的应有气象。”吴莆田指出。

据《海丰县志》记载,羊蹄岭古道开凿于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三国割据时期,因战乱而阻塞不通。东晋咸和六年(331年)重开。



但两晋到宋代,这里常有地方匪帮据此为巢穴,抢掠过往官商等,让这条道时断时通。明景泰年间,地方政府扩宽了道路,在古道的基础上兴建驿道,并在羊蹄岭顶端建庵设亭。当时这座庵舍也供游人投宿,所以实际上起着驿站的作用。到了清代,羊蹄岭驿道开始驻兵,有营房23间,炮8门,设把总一名,兵员50名。


但历代官员经营修缮下的羊蹄岭古道,也经不起时光的洗礼。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中,附近村民登上古道,拆毁官堡,将墙砖、石柱、石门运到山下,砌炼铁炉,建仓库,盖猪寮,后来在山间公路的开凿过程中,由于工程泥沙的倾泻,古道更是渐渐损毁掩没。


今仍存15公里连贯遗迹



广东历史上的古道,此消彼长,此兴彼废,但可以确定的是,广东古时并非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封闭。还有很多古道,史载语焉不详,只能凭借很少的资料来一点点复原。


在《史记》中曾经记载了一条西汉时期从蜀地运输枸杞酱经夜郎远销番禺的古道。根据历史学家张荣芳的研究,这条路线是经过蜀地商人和夜郎商人的合作,水陆兼程,经过许多艰险的路线进入番禺的,“具体路线是:通过青衣江沟通青衣县(今四川芦山)、南安县(今乐山)、僰道县(今宜宾),进入唐蒙主持修筑的'南夷道’,即从僰道经南广县(今四川高县、筠连县一带)、汾关山(今云南威信)、平夷县(今贵州毕节)、汉阳(今贵州赫章、六枝),连接牂柯江(今北盘江上游),顺牂柯江而下番禺”。


实际上,广义上的“牂柯江”也可以指代珠江,这种称呼至少到明清时期仍比较普遍。通过牂柯江,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可以连接起来,加上陆路的交通,又与四川相连。类似的水陆一体的通道,在水系发达的岭南地区应当自古存在。有专家认为,在古代的岭南一带,通过水道交通在很多时候要远远便捷于陆道。因此,广东古道,应当不仅限于陆上的通路。

其他广东古道路线推介


韶关乌迳古道:从新田墟码头转陆路起,经乌迳墟、永金街、石坳子,过锦龙墟、石盘江、迳口到石迳墟;由石迳墟过老背塘、犁水坵、担水排、焦坑俚、分水坳进入信丰县九渡镇潭头水,再到九渡墟码头转水运,下桃江,入贡水,出赣江,至赣州、福建方向。


阳山枰架古道:阳山县青莲镇-犁头镇-岭背镇-枰架乡-湖南宜章县。


星子古道:番禺-连州-凤头岭-湖南宜章。


西京古道:英德浛洸-乳源县城-湖南宜章


今个周末,约上你的小伙伴,一起去广东那些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道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