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龙的传人【熊春锦】

 昵称9379181 2015-02-20

龙,在古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动物物种。这就像中国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来源一样,都是选取客观存在的动物。作为古代氏族的图腾标示,不可能选择子虚乌有构想的图案进行确定,其它部落不可能承认虚无缥缈图腾的共识性。中国龙之所以在上古时期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与人类和睦相处而存在,这是因为当时的人类敬畏天道,从不敢杀戮龙这一带有特殊灵性的动物。龙突然从历史中消失,就是因为人们的离道失德。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龙存在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距今约10000多年前的洪荒年代,先民们就对龙顶礼膜拜。在三皇五帝时代,龙与人共存、和睦相处的信息就广为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号称“龙师”,《竹书纪年》中记载,伏羲氏族系本身就是“龙族”,有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而且,这些族系都以龙为本部落的图腾标志,在渊源上各氏族皆自认由龙所“生”,由此而开启龙的“传人”纪元。修之身而进入相应阶段层次者,都不会否认龙的存在性和“龙的传人”的客观性,因为人类的脊柱骨和脊椎间隙组织内分别携带储存着龙纪和鱼纪的信息基因,在内证中能够被启动并且呈现全息图像反映。

《说文解字》:“龙为长麟虫,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书中标注的龙的这些特点充分反映出,东方的龙,只可能是因为历史上某些特殊原因造成它们的消失,但并不是物种的真正灭亡。“龙”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甲骨文中有36个不同写法的“龙”字。甲骨文和金文上的“龙”字都属于象形文字。罗振玉释作“龏”,郭沫若释作“龚”,该字呈双手捧龙之象,具有崇敬龙的含义,明确表明龙的形象与先民对龙的尊敬。《博雅》中,将有鳞的,叫“蛟龙”;有翼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瑞应记》认为:黄龙是神精,是四龙之长。《述异记》说:蛟千年化龙,龙五百年化角龙,千年化应龙。这些记载说明,龙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龙的层次有落差,品有高下。所以有人认为龙有“六大区系,九种原龙”,这个认识比较有见地。

龙,有天龙与地龙之别。传说中的天龙,具有司水布雨、利益农桑、调节气候的功能,具有镇邪伏魔、保境安民的职责;地龙,则具有滋养地灵、孕育人杰的本领,所以古人把龙看作是人类生产、生存的恩赐者和护佑者。当人们因为离道失德,普遍丢失了修身方法,不能直接感格天道以后,人们就以时隐时现的龙为瑞福、吉祥的象征,于是龙成为千古吟诵歌咏、膜拜推崇的重要题材。

《楚辞·九歌》中对龙的赞颂令人景仰:《云中君》的“龙驾兮帝服”,《湘君》的“驾飞龙兮北征”、“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大司命》的“乘龙兮辚辚”,以及《河伯》的“驾两龙兮骖螭”等等,无不把人们引入龙的世界;唐宋时期的赋中还有“龙赋”,例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王安石的《龙赋》、欧阳修的《百子坑赛龙诗》、陆游的《龙挂》等,都着力描写了龙的神奇与威武。

龙,在尊道贵德、修身治世的历史时期中,由于它能幽能明,隐显自然,通达于天地之间,遨行于宇宙与法界之间,所以它是那个历史时期修身有成者往来于幽明天地之间的坐骑,是人界与法界交通的工具,也是天人交流的信使。迄今,修身界仍然保留着许多与龙进行交流的方法,包括招龙、升龙、降龙、止龙等乘驭的诀窍以及如何辨识天龙与地龙,哪一种是可以供给乘驭的种类,乘驭时身上绝不能携带任何金属等等密传技术方法。黄帝当年“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乘龙升天,而只留下衣冠冢。黄帝乘龙上天这段记载,到底是指肉身的升天,还是单指当时人们神运观察到的场性现象?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也不应当轻易否定前一个现象存在的可能性。

三亿年以前,地球曾经发生过一次毁灭性的剧变。当时,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除了龙因为具有自然穿越多重空间的能力而逃避成功外,其它生物全部毁灭而消失。由于在生态破坏毁灭基础上重构诞生的新地球生态环境,不再能像从前那样产生、养育龙的有相形体,同时也不再完美地适宜于龙类的顺利生存发展,于是龙类在高维时空中,就瞅准了新地球生态中所自然诞生的新物种形体——人类,地球所诞生的人类形体,被龙的灵魂植入其中共构而形成的生命,也就是人类祖先的形和神,人类也就被称之为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东方的炎黄子孙。应当说,地球人类全部都是龙的传人和龙的子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