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学良:大国霸主纷争,中国靠什么引领世界?

 李哥2918 2015-02-20

?-编辑司马烈文个人微信931879517


丁学良,出生于皖南农村。在国内断断续续受过不完整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1984年赴美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新著《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丁学良教授的“微言大义”:为什么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上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究竟什么才是中国软实力的根本所在?)



近代以降,英国最早把如何经营海外利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工业革命兴起前后,有好几个国家力图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航海、探险、国际贸易、奴隶贩卖等方面都比英国做得早,但都没有可持续性。如果没有可持续的海外利益经营方略,英国绝不可能以2600万上下的本土人口,拓展和治理海外的五至六亿人!当代的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及法庭等很多规则,大部分是英国人做起来的。


当今国际体系越来越多方面和多层级,涵盖贸易规则,领土、领海、领空之间的争端如何解决等等。英国是对现代国际体系铺下奠基石最多的国家,美国基本上是跟着这个路子走下去的。近几十年来,如果哪个国家不承认这个规则,就进不了这个国际体系,很难享受其中的便利。


俄国是怎么兴起的?是彼得大帝认识到,瑞典可以称霸北欧,就是因为有强大的海军和港口,有维海外利益的有效系办法。彼得大帝把瑞典那一套连学带抄拿回来,才有了俄国的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终于打败瑞典,成为欧洲强国。


紧跟着这个路子走成功的第一个非欧美国家是日本。日本从欧洲海洋大国的成功经验,看懂了应该怎样扩张自己的海外利益。那时的中国左边是俄国,右边是日本,这两个国家作为后起者在拓展海外利益时,在亚洲最注重的是中国的东北,那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烟稀少,港口、铁路、公路都好建设。他们采取的方式也大同小异,武力加欺诈。


商品、人员、观念、技术的互相交流,必然促进后来者在制度上向最先进的国家学习,最终才能支撑一个国家的兴起。大国的中式英文翻译是a big country,含义是“土地很大,或人口很多”;而英文讲的大国则是a great power,含义大不一样:一个国家的领土可能不太大,人口可能不太多,但power大。如果只是以面积人口比较,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不是“大国”,大清帝国才是。


中国靠什么引领世界?一个可能是靠军事力量。当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扩张海外势力时是海军大国。中国要想成为海军大国还早,如今还要包括空军、太空力量等。另一种维持海外利益的力量是靠商业力量,贸易、投资、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但仅靠这两种力量就能引领世界?不能!制定规则才是最根本的。全球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global government),哪个国家能够提出被其他更多的国家认可并践行的规则,就可以成为引领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不是仅靠军事强迫和经济利益而发挥重大影响的另一种力量。


“引领世界”的力量从“以硬力量服人”到“以软力量服人”是历史演变的产物。越早以前,越是靠强迫、靠殖民。国际竞争中后来者的几个典型给我们提供的教训尤其切近。俄国想有自己的,结果发现被别人抢得差不多了,于是拼命抢夺远东。日本发现亚洲的都被别人抢夺了,于是它的口号是“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可它后面还有一句话没讲出来,就是亚洲要有个头,头就是日本。亚洲是以日本人为头的亚洲人的亚洲。你要不服从,它就打你。


所有强盛起来的大国中,唯一不靠扩张的就是美国。美国严格意义上的只有菲律宾,很短暂,后来不要了。美国本身有太多的资源,可以通过开放的通商来解决问题。十九世纪统一后的德意志也很少,他们觉得维持很麻烦,成本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大国都必须走的道路。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后来者包括中国,即使想学当年的英国、法国、日本,已经不可能了。国内国际上不断有人问:如果哪一天中国成为霸主,会不会改变其行为方式?“霸主”有两个含义,一是正面的,是影响力最大的大国,定得起规则,其他国家基本服从。它也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军事实力,但不用经常威胁别人,别人就认为你是一个最主要的仲裁者。另一个意义上的霸主是拳头大,常打人。二十世纪晚期以来,用这种方式成为霸主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成本却越来越大。


中国是否能成为第一种意义上的霸主,取决于能不能以多种实力持续地吸引别国,让人家拥护你。你的价值观、法律制度、做贸易的方式、提出的国际规则要更合理、更进步。仅仅靠一条“不干涉内政”是不够的,某国政府在国内干好事干坏事,别人都不能干涉,这是十九世纪立下的规则(因为那时欧洲还没有普遍的民主制,君主说这是我的领地,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我们批评现有的国际规则主要是由西方大国搞出来的,很不合理,那我们中国就必须提出更先进、更得人心的规则来与它竞争,取而代之。我相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民族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提出的新规则更合理更先进,一定会有更多的国家和民族跟随你走。


中国历史性的失败:没有市场和商界资助


看清海外利益大环境的第二要素是历史视角。中国在历史上也有过几个辉煌时段,统治阶层很在乎本朝的外部利益。不过那时讲的是边疆利益,而不是海外利益。中国是陆地为主的大国,最有抱负的帝王看到的是陆地疆界周边的人和事。中原统治者第一次考虑海洋利益,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但那个项目非常偶然和单薄,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市场经济在后面资助,没有强大的商业阶级在后面操作,一切都是靠朝廷的施予。


当年那么有雄心的永乐大帝,为什么不许郑和到海外去持续拓展?有很多种解说,本文无法细究。然而有一个道理是普遍成立的:世界上最重大的海洋探险事业后面,都有多种多样的力量驱动,有独立于帝王之外的技术力量、财经力量、知识力量支撑。但是郑和却不具有,所以他很容易被封杀。朝廷里的权势集团跟皇帝说,郑和花钱太多,又把海外奇奇怪怪的东西引回中原,坏了中原的道德风尚,老百姓从此可能不再规规矩矩,这太危险了!于是皇帝说停止就停止了。


郑和下西洋六百年来的教训,最需要当代中国人反思。在六百年前,那么伟大的海上探险拓展,为什么一下子就终止了?而且做得很绝,不但把船毁掉了,把做船的技术毁掉了,把他们从海外带回来的航行资料也毁掉了,把当时做船的工人都赶走了,生怕再有人设法造海船,经营海外利益。所以海外拓展一定要有独立的市场利益,没有经济利益的支撑就走不远。如果明朝那时有非常强大的市场经济和商人阶层,你皇帝不干,我们来干啊!你朝廷没钱,我们出钱!哥伦布探险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如果当年是那样,明朝中国就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以世界贸易来实现近代工业化和市场全球化的大国!那怎么还会有后来的“西风东渐”、“东洋灭华夏”?




编辑司马烈文微信:931879517

↓↓↓↓↓↓阅读原文获取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