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讲堂 ▎谭顶良:读懂孩子才能教好孩子

 女人看家宝典 2015-02-20

(观看视频请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来源)
(演讲/谭顶良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视频时长26分30秒)


演讲实录


其实现在很多家长真的不了解孩子,我们看这个调查,去年年底长沙市开福区对100名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大家很吃惊。60%的家长认为自己是了解孩子,超过一半。可是84%的孩子认为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多大的反差啊!


幼儿认知特征


在幼儿阶段,从婴儿开始,最初的思维比较多的是直观的动作思维,很多东西你给他讲他听不懂的。比如说我们把一杯滚烫的开水倒进玻璃杯,告诉他这个东西烫,不能碰。他说什么叫“烫”,他不理解,你让他亲自用手碰一下,触摸过了才知道那叫“烫”,他是通过一个动作理解了“烫”,所以光跟他讲抽象道理没有用。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要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要借助自己做过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


可是教育者对孩子的这个特征不太了解。比如有一对夫妻都是大学毕业生,辅导自己家的孩子写小学一年级的应用题。这道应用题是文字题,其中有一句话叫白兔比黑兔多三只。可是这孩子死活不理解,一直认为黑兔比白兔多。父亲颠过来倒过去解释了无数遍,结果他就是不理解,后来父亲不干了,换母亲上场。母亲说,你把这句话给我读出来。他读了白兔比黑兔多3只。问他什么兔多,还是黑兔。结果这对夫妻实在不耐烦了,就训斥孩子,说这么简单你都不理解。孩子被训斥之后也着急了,说明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黑兔多3只,你们俩怎么都说白兔多。我们认为很简单,但是他不认为简单。


比如我孩子上托儿所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他去托儿所,他问爸爸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水泥。水泥干什么用的?人家修房子用的。为什么修房子?我说房子用的时间长了。房子为什么用的时间长了?好多年前人家没地方住。那好多年前人家为什么没地方住……他会连续不断问你几十个为什么。针对这种情况,其实有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作为教育者,家长或者老师,可能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是我们要有一种态度,要应对他。不然的话,你总是说他烦死了,或者到学校教育以后基本上是标准答案来控制他,因此孩子以后就没有问题意识了。所以有人讽刺,说孩子在入幼儿园、入学校之前是大大的问号,受若干年的教育出来以后什么问题都没有,都变成句号了。


幼儿情感特征


第二个讲孩子的情感特征。幼儿阶段首先是逆反心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期时他会逆反,然后到了青春期他会逆反,不听老师、家长的话,叫往东他往西,给教育者带来了难题。但是我们教育者包括家长仍然要意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你指望孩子从来不逆反,从小到大每句话都听你的,那这个人这辈子没出息。


第二个特征是自我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表现,很多心理学实验证明过这一点。自我中心在行为上、在情绪里就表现出来,可是我们家长不理解。比如我以前住集体宿舍的时候,隔壁住了一个小朋友,冬天快来了,她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新棉袄。第二天早晨上幼儿园之前给她穿上新棉袄,结果她就是哭闹。妈妈不懂得孩子为什么哭,但早上时间宝贵,来不及问什么原因,也不给她讲道理,把棉袄给他穿上就下楼去上幼儿园。到了傍晚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我就问,你妈妈给你穿了一件很漂亮的新棉袄上幼儿园,你为什么还要哭还要闹。结果她说那朵花在背后有什么意思。原来在这个新棉袄的背后绣了一朵大红花,我们正常的穿法就是这个花在背后,可是她自己看不见,想把这个棉袄从前面套上,扣子扣在后边,这样低头就可以看到那朵大红花,就满足了。这是她的愿望,可是我们成人包括服装设计师根本没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她妈妈也没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就认为孩子不讲理。


另外,他们的嫉妒心强,我没有的你有,我千方百计让你变得没有。有时候这种嫉妒心会到达一个违法、变态的程度。再者,现在的孩子缺乏快乐,尽管整个社会的经济在发展,家庭经济在发展,可是经济发展与快乐指数不成正比,孩子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给予他的负担太重,我把现在的孩子称为“千斤顶”。“千斤顶”是很小的东西,他要把一辆两吨的汽车顶起来压力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教育系统的人,如果有压力,总有办法往下移,可是唯独在他那没有办法再往下移。


幼儿行为特征


以上就是情感特征,那行为特征呢?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有自己的需求,要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可是我们的家长,爷爷奶奶不给他自己做,一个很小的书包也不让他背,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按理说幼儿园阶段可以给予孩子很宽松的环境,让他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表达。可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我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出去春游、秋游以后,要求回家完成布置的作业:把你今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讲给你爸爸妈妈听,然后由爸爸妈妈把你说的话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打成电脑稿,配上旅游的风景交给老师。很多家长都爱面子,孩子的讲话显然是不合语法的,逻辑性不强,会重叠,可是家长整理得漂漂亮亮以后交给老师,老师看到哪个好就用红笔画出来,挂在走廊两边的橱窗里面,然后家长相互看、相互攀比,最后这些东西全是家长的作品,不是孩子的作品。


还有比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幼儿阶段语言发展容易出现假象的、表面的口吃现象,说话时一个一个词汇不断地重复,一句话说得断断续续。我们看起来就是所谓的结巴、口吃,但是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吃,不是作为人格特征的口吃,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暂时的现象。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没有掌握语法结构,词汇很贫乏,说了一个主语以后,他得想后面的谓语动词应该跟什么,所以他就不断地把前面那个主语重复再重复,然后再等待,于是就表现得结巴,我们讲外语也是这样。很多家长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就训他,说你想好了再说,你慢点说,你不要结巴。你越训他,让他越紧张,他可能真的成为了结巴。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出现这种语言表达的暂时现象,我们别管,当他掌握语法结构了,词汇丰富了以后,就像我们学英文熟练以后,讲话自然就流利。


另外,孩子会表现出老毛病重犯的现象。我们不可能指望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就彻底消除孩子的不良的行为,消不掉,他会出现几次反复。比如他的不良行为表现频率很高,经过你慢慢教育、训练以后,慢慢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还有一点的时候,结果几天以后,或许你没有关注他,或者不在他跟前,结果他又出现老毛病重犯,然后经过慢慢训练又下来,下来以后再过几天又跳过去。所以一个不良行为的消除,包括一个观念,会经历若干次的反复。所以在教育里出现一种原理叫做反复抓,抓反复,他有这种必然性。我们要了解的,不能说这孩子无可救药了,就放弃。


(原文略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