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为何难进孩子“朋友圈”

 女人看家宝典 2015-02-20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你是孩子的微信好友吗?孩子的微信“朋友圈”对你开诚布公还是将你屏蔽在外?许多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或拒绝将父母加为好友,或将父母加为好友后直接拉入“黑名单”,只有极少数孩子愿意与父母在朋友圈里坦诚相待。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把孩子和父母隔离在微信朋友圈两端呢?



父母为何难进孩子“朋友圈”


采访/梅子、唐媛媛

图/王昕

原文刊载于天山网


“你们快帮我看看,我怎么才能重新申请一个新微信号?”12月17日,乌鲁木齐市民周莉向同事请教。周莉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是孩子刘雯总觉得自己在父母的监视下做事,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最终将其拉入“黑名单”。


像周莉这样被孩子拉入微信“黑名单”的家长,在中学生中很普遍。新疆都市报记者对乌市5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其中10名学生的家长不玩微信,12名学生拒将其父母加为好友;15名学生把父母加为好友,但在朋友圈屏蔽;仅有13名学生将父母加为好友,并对他们开放朋友圈。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把孩子和父母隔离在微信朋友圈两端呢?


孩子:不想一切都在父母掌控之中


事情得追溯到3个月前。16岁的刘雯从今年9月开始到住宿制高中学习,性格开朗的她由于军训,与舍友的关系持续升温,有时候宿舍熄灯后,还和舍友们在“朋友圈”里互动。


“为什么这么晚还没有休息?自己要调整好住校作息时间”……第二天一觉醒来,刘雯的手机收到了周莉的七八条回复。


“当初看到那么多评论,被吓了一跳。”刘雯说,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午休时,又被母亲数落了一通。


从那时起,刘雯就成了周莉微信圈里的重点“关注”对象,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收到周莉的回复。“我自己也知道她这样做是出于关心,但这真的让我浑身不舒服,感觉总有一双眼睛盯着我。”刘雯表示,这也是最终将父母拉黑的原因。


父母希望通过微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孩子却试图摆脱父母的“高压”管制。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没有直接将父母屏蔽,却把父母分到另外一组,而“朋友圈”内所有的信息都没有对其公开。正在读初一的张硕认为,将父母直接屏蔽或者拉黑始终感觉不太好。“分组以后,我的一举一动就不会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同时又不妨碍我和父母在微信上沟通。”张硕笑着说。


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与父母在朋友圈里坦诚相待。他们认为,父母加孩子微信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学校情况,有时候与父母通过微信沟通也没什么不好。


家长:只想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加孩子微信却被“拉黑”的现象,让不少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为了能够“潜伏”到孩子的朋友圈,家长们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但最终都没能逃脱被“拉黑”的命运。


“孩子上初三了,手机几乎每天都不离手,让我们费了不少的心。”身为父亲的王新说,为了能够了解孩子的状况,他特意加了孩子的微信,有时看到一些状态会唠叨几句。


然而,一个月前,他发现孩子不再发表状态。打开孩子的“朋友圈”后发现,界面上除了一条实黑线外什么都没有了,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孩子“拉黑”了。


“当初发现自己被拉黑,心理难免有些不舒服。”王新向记者坦言。事后,他与孩子平心静气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得知孩子并不想被父母干涉的想法,觉得给他们一点空间会更好。


当然,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在朋友圈所发的状态采取只看不评论的方式。“除了和同事、家人聊天外,我有时会看看孩子的‘朋友圈’动态,但从不评论。”市民王强说,他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加女儿的微信也完全是想用女儿喜欢的方式和她沟通。


专家:建议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叛逆期,想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先学会尊重孩子。只要孩子没有偏离正常的成长轨迹,就给他们留出成长的空间。” 对于中小学生将父母微信“拉黑”的现象,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二科主任吕淑云表示,青少年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问题造成,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在初中、高中时期需要一个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基本表现为,孩子想要摆脱父母的监管,对父母的话开始出现抵触挑战情绪,心里话不愿让父母知道,而是更愿意跟闺蜜、好友分享。


“青春期的孩子都想独立,对孩子这样的愿望,父母要选择尊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尝试着将孩子当做朋友对待,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能迎刃而解。”吕淑云向记者说道。


针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吕淑云建议广大家长,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再像管小孩子一样,凡事都希望孩子向自己汇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可以以一种协商的态度允许孩子做决定,但前提是孩子要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作为孩子,也不能仗着自己处于青春期而任意行事,凡事都要把握好度。


(来源于《新疆都市报》)



回复下列任意关键词,阅读相关精品文章:

| 青春期 | 亲子沟通 | 职场妈妈 | 亲子游戏 | 隔代教育 | 数学教育 | 生命教育 |假期教育 | 表扬 | 幼升小 |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xdfjtjy

荐稿投稿:jtjy@xdf.c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解惑或分享

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