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及北约肢解南斯拉夫:波黑“空地决战”,“死亡之眼”逞威

 3519mgj 2015-02-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南斯拉夫解体,国内各民族间爆发混战,在波黑地区的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各自组建武装,相互抢夺地盘。
    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北约暗中扶植军力相对较弱的穆族和克族武装,与塞族势力的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在一九九五年爆发了规模空前的萨拉热窝“空地决战”。
  战役背景
  一九九二年波黑战争爆发之初,塞尔维亚族武装依靠装备和人员数量优势,占据波黑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并包围首都萨拉热窝。
    随后,美英等国推动联合国在波黑建立禁飞区,北约又在萨拉热窝周边建立纵深三十千米的隔离区,由联合国派兵监督,对任何不接受这一规定的武装力量,北约警告要对其实施“空中制裁”。
    在塞族武装看来,这一规定剥夺了自己夺取萨拉热窝的机会。
  从一九九四年秋开始,困守萨拉热窝的穆族军队频繁出击,试图打破城外塞族军队的封锁,一旦不敌塞军反击,他们就躲进禁飞区。
    面对“吃不掉,赶不走”的敌人,塞军总司令姆拉迪奇授权前线指挥官,穆军出城袭扰一次,占据城外山脊的塞军就向萨拉热窝市区炮击一次。结果,萨拉热窝变成杀机四伏的“修罗场”,为了生计出门的平民往往沦为塞军报复性射击的牺牲品。
  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萨拉热窝一处菜市场突然遭到迫击炮轰击,三十七名平民死亡。美国和北约指责塞军就是凶手,并立即启动“军事制裁”。行动目的不仅要解除塞军对萨拉热窝的围困,更要彻底改变波黑战场态势,强迫塞族接受西方的政治条件。
    当天中午,北约空军指挥中心向意大利维琴察空军基地集结约三百五十架战机(分别来自美、英、法、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
  另一方面,塞军此时在萨拉热窝城外集结了约三万部队、三百一十辆坦克、二百五十余门火炮和数目不详的防空导弹。对于北约可能的空袭打击,塞军也有所准备,他们对重武器进行了伪装,并在山区设置大量假目标。更重要的是,塞军招募了许多曾在原苏军防空部队服役的志愿者,负责操作高射炮和防空导弹。
    战役经过

  虽然北约空军迅速完成集结,但是在具体作战计划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例如,各国参战军机必须与美国卫星建立战术关联,然后通过卫星与北约在各国的军事基地以及亚得里亚海上的航母建立战术通联网。
    作战计划的制定也必须慎之又慎,包括第一波空中打击的对象、炸弹投放点的选择、对地面防空火力的压制、战损评估、战损搜救、空中加油以及战术侦察等都必须极为精确。
    此外,由于北约快反部队和联合国部队就在萨拉热窝,为避免误伤,北约空军在每次对地攻击前,都必须与维和部队建立实时通讯机制。
  “死亡之眼”登场
  八月二十九日晨,北约南欧空军司令,美国空军中将麦克·莱恩飞抵维琴察,就任前线指挥官。同日,北约军队开始对塞军进行首轮空袭,行动代号“死亡之眼”。
    根据计划,美军十四架F-16战斗机在EA-6B电子战飞机的掩护下,携带AGM-88反辐射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飞向萨拉热窝东部,目标是摧毁当地的塞军地面防空网。
    在这一波空袭中,美军战机共摧毁塞军十五个战术目标,包括防空导弹阵地、电子通信枢纽、雷达网及指挥机构。
  三十日凌晨二时,北约开始第二波空袭,空袭范围延伸到萨拉热窝北部的奈维斯拉贾。那里有塞军一个防空导弹营,配备俄制2K12“立方”防空导弹。
    美军出动1架EF-111A“渡鸦”电子对抗机,负责压制塞军雷达,另外四架F-16组成攻击编队,每架飞机携带四枚激光制导炸弹。很快,EF-111A发现了塞军雷达,而塞军雷达系统也发现了美军战机。
    这场空地对决最终以美军战机完胜告终。塞军两辆导弹发射车被完全击毁,一辆严重受损。
    随后,F-16和EF-111A又对塞军兵营进行了轰炸。
    同日,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在美国空军中校哈尔·霍恩博格率领下悄然抵达萨拉热窝,负责为北约战机指引轰炸目标。
    “萨拉热窝”五步曲

  在“死亡之眼”行动持续四十八小时后,北约空军基本肃清了萨拉热窝周边的塞军防空设施,下一步直指萨拉热窝周围的塞军地面部队。
    根据计划,北约对萨拉热窝的空袭分为五个步骤,代号分别是“萨拉热窝A”、“萨拉热窝B”、“萨拉热窝C”、“萨拉热窝D”以及“萨拉热窝E”,目标涉及塞军武器库、通信枢纽及维保基地,使用的武器以激光制导炸弹为主,每个步骤计划用时二十至三十分钟。
  来自美英等国的战地记者用摄像机记录了空袭的全过程:在“萨拉热窝A”行动中,北约空军共对萨拉热窝外围山地上的目标实施十轮轰炸,其中美军F/A-18“大黄蜂”战斗机在投放诱饵弹后不久,便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击毁塞军弹药库。与此同时,呆在萨拉热窝的联合国部队(主要来自北约国家)也动用得到定位雷达支持的炮兵向塞军阵地实施上百轮火力覆盖。
  到破晓时分,“萨拉热窝B”开始。北约空军共实施十四次战术打击,目标同样以塞军军火库为主,同时开始评估“萨拉热窝A”行动的打击效果。
    五个小时后,“萨拉热窝C”行动开启。北约空军出动十二架战机对塞军指挥部及军需补给仓库进行轰炸。这些飞机主要是法国空军的幻影2000,但其中一架被塞军的肩扛式防空导弹击落,飞行员跳伞后被俘。
    虽然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法国特种部队的直升机实施过三次搜救行动,但两次被塞军炮火逼退,一次因天气原因取消。
   次日上午,“萨拉热窝D”启动,目标是清除塞军残存的重武器。
    到中午时分,北约空军实施“萨拉热窝E”行动。由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西班牙空军的战机进行战场态势搜集,为地面部队展开行动做准备。
    事实上,就连当时的随军记者也非常清楚,经过五轮高强度轰炸,塞军已经丧失继续对抗的资本了。
  九月一日清晨,萨拉热窝周边的塞军重武器已被摧毁殆尽。眼见军事打击目标已经实现,北约向波黑塞族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四十八小时内从萨拉热窝周边撤出。
    塞族对此并不予理睬。
    四日二十三时,北约重启空中打击。到五日深夜,北约先后对萨拉热窝周边的塞军发动四轮大规模空袭,击毁卢克维卡军营和哈迪奇弹药库(巨大的爆炸和冲天火光表明这个弹药库绝非空置)。
  战役结果
  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九月十三日,联合国特使理查德德·霍尔布鲁克秘密访问贝尔格莱德,向波黑塞族的最大支持者、南斯拉夫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展开外交攻势,劝其敦促塞军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
    权衡利弊,米洛舍维奇同意向波黑塞族同胞“转达明确而强硬的信号”。恰在此时,波黑穆族和克族军队在波黑西北部联合发起大规模反攻,先后从塞族手中夺取图兹拉、多博伊等地的控制权,塞军的战略大溃败迫在眉睫。
  事已至此,波黑塞族总统卡拉季奇和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意识到大势已去,随即同意在萨拉热窝停火,撤走所有重武器,并全面开放机场和公路运输。
    作为回应,北约承诺全面停止对塞军的空袭行动,允许姆拉迪奇集中精力应对穆克联军的进攻。
    九月二十日,联合国官员确认,塞军共有二百五十辆坦克以及重武器撤出萨拉热窝周边。
    两个月后,在美国的军事恫吓与经济劝诱下,桀骜不逊的塞族终于与穆族、克族联合组成波黑邦联,三方各自拥有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萨拉热窝成为新波黑国家的首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