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

 随心而所欲 2015-02-22

 1953年12月17日在列宁格勒由列宁格勒爱乐乐队首次演出,E·A·穆拉文斯基指挥;总谱和作者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谱于1953年由音乐了出版社第一次出版。

乐队编制:短笛,2支长笛(II=短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第二双簧管III),高音单簧管(第二单簧管III),2支单簧管,2支大管,1支低音大管(第二大管III),4支圆号,3支小号,3支长号,1支低音号,定音鼓,三角铁,铃鼓,小鼓,钹,大鼓,锣,木琴,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时间——50分钟)

第十交响曲离前一首交响曲隔有八年之久。在这些年内肖斯塔科维奇写出了二十二首作品,他创作的体裁和形象的范围更加扩大了。其中的创作,有一系列大型声乐的和声乐——器乐的作品以及一些新影片配乐,作曲家响应了1948年2月10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著名决议的号召。从1946年到1952年()肖斯塔科维奇写出:电影音乐“青年近卫军”“易北河会师”(这部影片中的“和平之歌”最为风行),“攻克柏林”,“皮罗戈夫”,“米丘林”等,清唱剧“森林之歌”,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革命诗人的词为混声合唱谱写的十首音诗,大合唱“阳光照耀着我们的祖国”,为钢琴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全部大,小调),第三,第四和第五重奏和其它的作品。这一时期作曲家开始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他以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经纽约和其它的城市的保卫和平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肖斯塔科维奇继续担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工作。

作曲家的全部丰富的生活和创作的经验,尤其是那些在题材上与现代生活——苏联人的劳动,他们争取和平的斗争等——直接联系着的作品的创作,不能不影响到他的交响曲的创作,这一点在标题的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里表现得十分明显,不过在非标题的第二交响曲里,较之以前各交响曲,也有许多新的东西。

激励整个进步人类的许多思想和感情,通过作者的个性独特的和复杂的反映,在交响曲里得到了表现。在这里反映了由新的战争威胁引起的不安,以及由于和平与进步势力的增强带来的希望。这一切确定交响曲所具有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的内容。

像以前的交响曲一样,在它里面有许多悲惨的篇幅,不安的沉思,甚至表现痛苦的因素(这一切主要的是在第一乐章里表达的),但是不像第七和第八交响曲那么直接,体现可怕的恶劣的“死亡的机器”和破坏。倒数第二乐章——不是悲剧性的Largo(像第五和第八交响曲那样),它是一个独特的而又内容充实的Allegretto,在它之后接着出现生气勃勃的终曲,充满新生,希望,属于青少年的形象——光明的未来的象征。

交响曲的音乐织体比作曲家以前大型交响曲中的更为清彻,心理上的变化更为细致。歌唱性的成份得到了加强,按照音乐的结构部甚至最内部“流动”的乐章获得很大的完整性。表现出了作曲家风格的总的“明朗化”

这部交响曲,由于内容复杂,在作曲家协会和报刊上引起了一场有趣的创作的争论。有些评论家指出,终曲的光明因素,正如在第八交响曲中那样,与前面各乐章中的悲痛内容不均衡,说终曲不是从前面的发展中有机地产生出来,最后,说这部交响曲缺乏坚毅有力的因素,缺少征服黑暗,克服痛苦沉思的成份。另一些评论家认为,不能要求每一部艺术作品都对现实界的所有最重要的方面作出“平衡”,均等的反映,他们的意见是,为了确定正面的理想,在终曲里并不总是非得光芒四射不可,有时只要“一线光明”,造成黑暗即将驱散的感觉,也就够了。但是不和怎么说,绝大多数参加争论的人都指出了这部交响曲的异乎寻常的高度艺术水平。

第一乐章(Moderato,e小调)跟第五和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一样,是用展开的奏鸣曲式和缓慢的运动进行写的(演奏需时二十多分钟)。这个乐章的曲式与第五和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的重要区别在于:在这里,像第六交响曲一样,主部主题以前是比较大的前奏,而不是包含在主部本身中的短小的前奏因素。前奏(e小调)的开头由大提琴和低单提琴用最弱音奏出。

这个音乐表现出深刻的,凝静地沉思,但是没有第五和第八交响曲的前奏的主题的那种强烈性和冲动性。

主部主题(e小调)是以稍快的运动进行。单簧管首先奏出它的旋律,而小提琴奏出伴奏的声部。

旋律定于歌唱性的特点,是把俄罗斯抒情歌曲旋律的一些特点加以概括变化而成(多次的变奏回到小调音阶的第五音级以后落到第一音级)。这个旋律有一点像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副部(即又是歌唱的)主题。

主部的发展是完整的三部曲式,在它的结尾中主题重新回到最初的样子。

副部,由独奏的长笛引进像第五,第七和第八交响曲一样,比主部的运动稍快,此外,像上述的交响曲一样,主部的复调识体在副部的开头把位子让给了主调和声的识体。它的旋律,像主部的旋律一样,常常重新回到一个音,但是具有另一种的性质:在里面可以听到舞曲的色调,有节奏地微微摆动;同时感觉到有某种的神秘的警惕性,运动被束缚住了。长笛独奏的音色冷冰冰的。和声特点是色彩忽明忽暗,“摇摆不定的”(在报刊中甚至进行过争论,这个主题到底是用什么调写的,是G大调还是g小调)。

展开部是以大管奏出主部主题的陈述用最弱的力度开始。像第五和第七交响曲一样,它包含着很大的戏剧性的增涨,呈示部的主题和前奏的主题有明显的变化,使它增加强烈的,悲惨的声音(其中,副部的音调带有顽固纠缠的性质,好像“苦恼的”感觉),但是与第五和第八交响曲的展开部不同,第十交响曲的展开部不包括速度的加快(它在呈示部的主部的速度中整个贯彻到底的);它里面也没有在第五和第八交响曲的展开部里那样的“恶势力进行曲”的形象。

第一乐章的整个高潮,像第五,第七,第八交响曲一样,包含主部主题(与上述的交响曲不同再现部的主部在这里不是出现在主调——e小调,而是在升高半音的f小调)强调地“宣告”(最强奏)再现部开头部份。

在这以后再现部的副部依照奏鸣曲式的传统在主部(E大调)的同主音调上进行。它按另一种和声配置,比呈示部明朗和宁静,它的旋律由二支单簧管——用平衡三度

在轻轻的结尾(尾声)里运用了前奏的主题材料,形成整个乐章的框架。此外,二支小长笛的建立在主部音调的基础上的二重奏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二乐章(Allegro,降b小调,三部曲式)是急速的,特殊充满动力的和强烈的谐谑曲,与第一乐章形成极其明显的对比。它的在连续的涡旋中穿过,整整延续了四分钟。

深深沉入第一乐章的个人——抒情的和悲痛的感受的境界以后作曲家彷佛突然把听众投入到生活的,充满激昂的神经紧张的沸腾的漩涡中。

第一部分的主要的主题材料在几小节引子以后由木管乐表现奏出。

开头四拍子的乐句的总的旋律轮廓像第一乐章前奏的前两小节(运动按小音阶的前三个音上行,然后下降和上升到最高音。但是富有表现力的性质,当然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在那里是集中的,一些难解的思想很慢的展开,在这里是有弹性的,“弹簧“很快的展开,给以后的连续不断的运动造成巨大的动力。

中间部份是新的主题,带有平衡三度(弦乐)变音进行的,具有“魔鬼轮舞”的特征:

以后还出现一个由小号独奏和长号独奏的主题。

,第三部份(再现部)开头的主题在低音区中低音弦乐和管乐)奏出并给予扩大(即用更大的音值)。此外,主题是节奏均匀的,好像“拉直”了一样。

在结尾(尾声)里运用了谐谑曲的两个主要的主题,其中,中间部的主题是由铜管乐奏出。

这个谐谑曲的特点之一是末尾(以及叙述开头的主题的第一乐段的末尾)没有通常节奏遏止(音值的扩大)。音乐“在气促中”结束,留下了某种突然性的印象。总之,这个Allegro按它的非常高的“动力温度来说,甚至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谐谑曲中也是特殊的。

第三乐章(Allegretto,c小调)使听众回到抒情的境界。但是,和第一乐章相比,运动更带有从容不迫的性质;似乎激昂的谐谑曲以后人感到了深刻的内心的生活的规律性,它的神秘的美,无穷性。在曲式方面Allegretto是非常独创的而特点是一些主题的有很大的发展。

一开始使主部主题与两个其它的主题按照迥旋曲的形式相互交替(或迥旋——奏鸣曲ABACABA)。但是主部主题(A)最后的陈述显然完全改变了和转入到大的充满动力的奏鸣典型的展开部,在它以后接着出现结束(尾声)。结果Allegretto的结构布局形成下面的样子:ABACABA——展开部,结尾。

由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A),把沉着的抒情的歌唱性与叙述的因素相结合,把行列进行的和舞蹈的节奏性与个别音调的语言的表现性相结合。

由木管乐引入的第二主题(B),具有性格的主导动机,它不仅在Allegretto获得很大的意义而且在交响曲的终曲获得很大的意义。这个动机运用的只有四个不同的音(d,es,c,h),看起来,如某些评论家所指出的,是作曲家的姓名(D.Sch)。

上引的动机用各种节奏的变化,用不同的音色和音带有不同的和声配置,贯穿在第十交响曲的第三和第四乐章内,但是差不多总是用这四个“音乐字母”的音,它们进入不同的调性里,改变了自己的调式的意义。这个动机的作用在交响曲的戏剧布局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有机地从上述的发展生长出来的:Allegretto的第一主题也是用那四个音开始,但是顺序不同,证明这是作曲家的意思,而不是偶然的巧合——不是。(见谱例82)显然节奏也和这个主题的相近。

Allegretto的开头也起源于第一乐章前奏的开头。在那里也是那个音调公式,用其它的调性,另一种速度,节奏,音区。由于以上所说的这些很富于特点的和有明确轮郭的,主导动机d-es-c-h使人感到像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它最后定形以后,多次的反复,在它的不同的面貌中都保持着一种固定乐思的顽强的力量。

紧跟着回到开头的主题(A)以后出现了新的插部,奏出了第三主题(C):这是“园号的呼唤”,它是非常简单的同时按表现力来说,按引起的联想来说又是容量很大——可以听出既深远的回忆,又是从人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充满热情的号召。

在这个动机陈述的音组之间出现了其它主题(如对它的“回答”):一开始是在低音区的对第一乐章前奏主题的回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然后是在高音区里新的富于表现力的旋律(大长笛和小长笛)。

重新回到主部主题(A),在这一次是由英国管而用另一种调性奏出(比Allegretto的主要调性升高半音),而在这以后再一次奏出了主导动机(B)——用和以前同样的高度,但是配的和声不同。

主部主题第四次陈述(以全部小提琴和中提琴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八分音符连续不断的运动背景上开始),如前面提到的,有强烈的变化:主题彷佛“残酷无情起来”用最强奏进行节奏也变了。它转到紧张的展开,三个主题全部运用Alegretto演奏,包含着音响的增长和速度的加快。

下降以后开始了尾声。它以轻轻的“园号的呼唤”开始,然后与Allegretto两个其它的主题回声交替着。

同最后的“园号的呼唤”结尾的音一起传来了轻轻锣点声和Allegretto在弱的高音区中由大长笛和小长笛完成了主导动机(B)三次的陈述,是以弦乐拉长的和弦为背景。主导动机第三次陈述予以节奏的扩大。弦乐的和弦静下来了……

终曲(Andante,b小调,Allegro,E大调,奏鸣曲式)是以慢的前奏开始(Andante),它的材料在最后的奏鸣曲式的Allegro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前奏的主题用低音弦乐叙述,双簧管回答它。

这是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典型抒情沉思的主题。它的调式结构特点是:小调带有大量降音级的(例如,可以和用同样的调性写的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相比。)

在前奏中逐渐地产生了终曲(Allegro)的主部主题的生动的音调,如果不是逻辑上的推论,那末在任何情况下,都使人感到是摆脱上述的心理上状态的独特的“出路”,是它的“解决”。

由小提琴奏出的这个主题,像简单的朴实的曲调。在这个主题中有特点的又简单的,但是在开始中(mi-si)节奏强烈的五度音调,以及轻微的明暗——大调和同主音小调的对比(升G音和本位G音)。这种手法从来就运用在表达霞光,黎明的感觉的音乐里,此外,还在苏联作曲家的表现青年和类似这样的旋律中经常遇见。这一切,同其它的特点一起,使生动的曲调成为“人生的青少年时期”,青春,希望的形象。

主部用三部曲式叙述;它的中间部份建立在同样活跃进行的新的主题上。副部(也是三部曲式)与主部因素中的一个相近,但是用小调(g小调)写的,而按照运动的性质有一点像进行曲,又有点像加洛普舞曲。

终曲主要的对比不是在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主题之间,而是在慢的前奏和以后的Allegro之间形成的。这个对比在以后缩短重复,因为在奏鸣曲的Allegro再现部以前重新奏出慢的前奏主题。

在展开部里运用了呈示部的不同的主题和终曲前奏的变化了的主题材料(现在在很快的运动中进行)。发展指向主题的激烈化方面同时使它们与本身之间互相接近。总的增长中还插入谐谑曲的材料。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的终曲,一般地说不是单层次的:例如,在明朗的终曲里通常有使人想起前几乐章的悲剧的,悲伤的,惊慌的强烈因素的插部。上述的增强这个功能也完成了。在它的顶峰突然的出现了第三乐章里的主导动机。它的声音庄严而意味深长(整个乐队最强奏),好像对运动“档住道路”。在这里这个主导动机在交响戏剧布局的有特别意义的作用成为很明显的。

在全休止之后,这时只是定音鼓奏出哀减的震音,终曲的前奏主题由大提琴轻轻地开始(不是至今为止运用在展开部里那样快的进行强烈的节奏,而是像最初的面貌那样)。这个主题与主导动机d-es-c-h的提示交替(长号和小号)。

奏鸣曲再现部的主部是由独奏的大管引进,它用缓慢的进行(扩展法)和低沉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奏出(以打击乐和低音弦乐为背景)。接着恢复了以前的,如在呈示部里那样的主题的运动(单簧管),然后主部的第二主题也出现,最后,副部(用e小调)它像主部一样,同呈示部比较起来大大减缩了。

在结尾里第三乐章的主导动机起着主导的作用。它与其它的动机的结合和交替,它在不同的音区和节奏的时值中最强的奏出——由园号和小号开始,然后由低音弦乐和低音木管乐,最后由定音鼓。

整个建立在同样的四个音的基础上的,这个动机又进入完全是另一种调式和声的结构关系中,处于其它的调性的条件下。主导动机也就结束了交响曲的Allegretto。但是这个结束是轻轻的,神秘的,不稳定的,有点儿莫明其妙的,也就在这里主导动机非常顽强的奏出,好像最终肯定了自己的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