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门诊来了两位食欲不振的复诊病人,用方截然不同,效果都很好。一例是位71岁的L先生,肾癌(透明细胞癌)手术后三周,以食欲差来索方,当时说不仅无食欲,而且稍多食即呕吐。我用的是桂枝汤加党参,处方:桂枝10 肉桂5 白芍15 炙甘草5 干姜10 红枣20 党参20,每日一剂,药后避风忌生冷,喝热粥一碗,7剂。一周后复诊,气色红润许多,诉食欲来复,每顿可以吃一小碗稀饭,出汗减少。 另一位是位72岁的X女士,我用的是大柴胡汤。此人胃病史多年,近一月来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口苦,便秘,按之心下满痛,舌苔厚。处方:柴胡20 黄芩10 姜半夏15 枳壳15 白芍15 制大黄10 干姜10 红枣20,7剂,日服一剂。药后复诊,说已有饥饿感,食欲增加,原方加栀子15,隔天一剂,7剂。 同为食欲不振,为何用方一补一泻?关键是体质状态不一。L先生身高161 cm,体重55 kg,手术后体重下降更明显。其人骨架大而肉不充,面色暗红,但无光泽,目大且无神,脉弱,舌淡嫩。询得其人怕冷易汗,血压压差大,是明显的虚体,桂枝汤必加参。X女士身高156cm,体重45 kg,也瘦,但一直如此,面色也黄,但有光泽,而且眼有神,神态自如,思维敏捷,脉象有力。而且腹证明显,舌苔又厚,是实体,当用大柴胡汤。 此两案,看似无奇,但在临床上就未必如此简单。L先生除食欲不振外,还有睡眠障碍,每晚需服一粒安定尚能入睡。既往病很多,有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肝多发囊肿、白内障、高血压、中耳炎等病史。看病时思路容易陷入抗癌、安神、补肾等套路中去。但经方医学看人不看病,重体质不重病名,按此思路,望闻问切,只顾当下,所以出方是桂枝汤加党参。X女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黄瘦,似乎应该大补气血,但最终却是降逆消食的大柴胡汤催出了她的食欲。因为我的眼睛盯住了他的神态,腹诊和舌诊获取了大柴胡汤的客观指证。桂枝汤证的特征是其人脉弱、自汗,何等样的人如此易于出汗?何等样的人脉象如此虚弱?L先生就是这种人。而大柴胡汤的方证是按之心下满痛,其人或郁郁微烦,或呕吐,或吞酸,或口苦,或便秘,或苔厚。X女士就是如此。 用经方看病的思路其实不复杂,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应,这就是临床原则。而方证不是症状,有的方证是古代医家发现的疾病,有的方证是一种体质状态,有的方证则是医生用方的时机。食欲不振,是一个症状,是病人的痛苦,但是,不一定是方证。方证还需要你去用心识别。因为只有方证相应,病人的痛苦才能随之而解,就如这两个老人,开胃进食的方全然不同,因为,两个人的方证是不同的。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50.黄煌教授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