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氏名人】崔氏百贤录(明、清)

 随影而行 2015-02-23

崔氏百贤录(明、清)                        

 

 

 

   明代崔迪

 

 

    崔迪(1304--1391),字惟吉,山东益都人,家世业儒,耕读为生,通晓经史,长于理学。至正末,高皇帝(朱元璋)曾尝幸其家,迪敬事焉,洪武初,召授青州府儒学训导,转益都教谕,擢左春坊、左赞善。谢病归乞,以教谕终其身。赐之诰命,白金文绮龙头拐杖,一品服色,以宠异之。洪武24年(1391)卒,年87岁。

                               明嘉靖《青州府志》)

 

 

 

   明代崔恭

 

 

    崔恭(1409—1479),字克让,广宗(今属河北)人。正统元年(1436)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莱州知府、湖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天顺二年(1458)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江诸府,兴革利病,编定均徭;与都督徐恭疏浚仪征漕河,又疏浚常河、镇河,大治吴淞江,恢复周忱所定耗羡则例。升任吏部右侍郎,置功惩簿,有闻必录。成化五年(1469)五月进吏部尚书,成化十一年(1475)春授参赞机务。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家。

 

 

 

 文献记载】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陆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已,大治吴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鹤江,又自白鹤江至嘉定卞家渡,迄庄家泾,凡浚万四千二百余丈。又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诸水。民赖其利,目曹家港为“都堂浦”。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悉如忱旧。

  吏部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左。父忧起复。宪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已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识者数人。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明史》 “列传”第四十七)

 

 

 

 
   明代学者崔铣(后渠先生)

 

 

   崔铣(1478~1541)明代学者。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河南安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入翰林,授编修。因得罪大宦官刘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翌年,刘瑾伏诛,召还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归。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年,因议"大礼"冒犯了世宗,罢职返乡,潜心于研治学问。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崔铣以“六然训”(“自处超然,处人霭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自勉。1541年因病乞归,卒,谥“文敏”。著有《洹词》和《彰德府志》。

 

 

 

  【文献记载】明代学者崔后渠的“三起三落”

   

 

   

   崔铣(1478~1541)明代学者。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市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入翰林,任编修。因得罪大宦官刘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翌年,刘瑾伏诛,召还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归。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三年,因议"大礼"冒犯了世宗,罢职返乡,潜心于研治学问。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因病乞归。卒谥“文敏”。著有《洹词》和《彰德府志》。

 

    

   崔铣“三起三落”,志行不改。他先后有三次被贬谪,但其处事泰然的心境支撑着他站起来,坚持到最后。

   公元1505年,崔铣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任职,参加《孝皇实录》的编写。他却不愿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当时,宦官刘瑾专权,一手遮天,大权在握,但凡不顺他意者统统遭受打压,动辄贬官为民,甚至囚禁流放。朝中大臣见之视若猛虎,许多官员对他阿谀奉承,见之伏谒跪拜,独崔铣见刘瑾长揖而已。刘瑾为此大怒不止,欲加罪于他。可是崔铣做事谨慎,待人友善,始终没有让刘瑾抓住把柄。有人提醒崔铣,不要再和刘瑾横眉冷对,以免遭到莫须有的罪名。崔铣却说:“铣安义命久矣!”四年之后,《孝皇实录》编写完毕。刘瑾假传圣命:“史臣未练政体,各升俸一级,调部属州县。”明升暗降,把他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

 

    崔铣到南京上任后,很快就遇到了一桩大案。南京属地苏、松等府粮长管理米库,每年都要将收缴上来的新米留下,换进去一些已经霉坏的陈米,从中牟取暴利。为了防止事情败露,粮长用重金买通了上下官吏。崔铣发现此事后,立即颁令严查。当地官员纷纷为其说情,就连吏部尚书也亲自写信劝说崔铣放弃惩治粮长,崔铣不为所动,回信告诉这位自己的最高上司:“某为官一日,与朝廷干一日事,岂以显晦相拘?”崔铣毫不客气地把粮长免掉了,南京城的权贵官宦也不得不赞叹道:“崔子可谓善治奸人矣!”

 

    仅在南京待了一年,崔铣就被召回翰林院史馆,复官编修。此时,刘瑾也因谋反被诛。六年之后,崔铣充经筵讲官。当时,武宗皇帝沉溺于酒色游戏之中,不理政事。他宠信的一个武官也是整日狩猎饮宴,到处自我炫耀。武宗却将国家重事托付于他,群臣虽然着急却不敢谏言。唯有崔铣上书武宗皇帝,要他毋生骄怠,毋徇私爱,毋乱旧章。并谏之以救民、理财、强兵、举荐之策,洋洋洒洒数千言,情真意切。结果却惹得武宗皇帝很不高兴,权宦奸臣也趁机向皇帝挑拨是非。

 

    崔铣见此情景,借口养疾求归,武宗皇帝欣然接受。崔铣回到故里后,悉心读书,杜门绝交,不入官府,以课农种竹、训子授徒为乐。在此期间他修订了《彰德府志》并保留至今。

 

    明世宗即位后,朝中大臣纷纷举荐崔铣,嘉靖皇帝一纸诏命,崔铣收拾行装赴京上任。回到朝廷后,崔铣先是参与编撰《武皇实录》,后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他痛惩粗饮之弊,倡道教,正文体,使英敏者日进,庸钝者自励,期满者忘归,闻风者而来,深得国子生的爱戴。有人赞其是“振骨之遗才”,有“治世之相度”。可惜崔铣注定不会如此安逸。

 

    公元1524年,崔铣因“大礼”之争触怒了嘉靖皇帝,又一次被罢免。明孝宗弘治皇帝临终前传位给武宗正德皇帝,正德传位给他的堂弟朱厚熜,即世宗嘉靖皇帝。按辈分说,弘治帝是嘉靖帝的伯父。正统观念嘉靖帝是为弘治承嗣的,应称弘治为皇考,称其生父为皇叔。但是嘉靖帝却要称其生父为皇考,孝宗为皇叔。这就违背了封建礼教,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崔铣禀性正直,刚正廉洁。他趁上书灾情时指责嘉靖皇帝:“进讲之日少,放免者多,接士夫之时什一,对内人者什之九。”告诫皇帝“无轻正统,无拂群情,无恃威可作,无谓己可继”,劝他按正统办事。这道奏章上书之后,崔铣随即又写了请辞书,要求辞官归乡。嘉靖帝一气之下批“崔铣准他辞”几个字,接到圣旨后,崔铣即日辞陵交印。临走时,送行者达千人之多。正德四杰之一边贡曾写下“卢龙山畔菊花明,一片归帆五两轻”的诗句称赞崔铣一身高洁,两袖清风。

 

    公元1539年,崔铣被任命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他第三次出仕,而距他上次为官也已十六年了。晚年出仕并非崔铣所愿,因为他早已习惯了淡泊的生活。上任后崔铣就处理了一件麻烦事情。当时有人为讨取嘉靖皇帝的欢心,说南京有一条朱家巷,系圣祖出身之地,应大建园寝,设置护卫。嘉靖帝将此事交付于崔铣,让他去考察。崔铣经过认真查证分析,发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如实禀报,避免了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

 

    公元1517年,崔铣被罢免,回到家乡安阳,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由于他知识丰富,才学广博,彰德府郡守陈策委托其编修《彰德府志》。崔铣努力搜集资料,在参照宋《相台志》和元《相台续志》的基础上,查阅大量史籍,保证了《彰德府志》的真实可信性。《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书“颇为严谨”,实乃允当之论。《彰德府志》流传至今,仍是研究安阳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洹词》,崔铣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主要内容是崔铣的为政和学术思想,称颂忠直,褒扬廉朴。这部作品整体上反映了崔铣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政治上他表现出唯物求实,积极向上的为政思想。选入中学教材的《记王忠肃公翱之事》即选自《洹词》。

 

    崔铣晚年在安阳县城西部修建了一座书斋,命名为“后渠书屋”。他在此耕读调养,弹琴书画,过着自由自在,洒脱无虑的清逸生活 

 

 

 

   明朝文学家、历史学家、翰林院编修崔桐

 

 

  崔桐(1478-1556年),字来凤,号东州,直隶海门(今江苏海门市)余东人,一作扬州人。生于明成化十三年。他9岁跟随父亲游南雍,常常出语惊人。祭酒徐琼称他为奇童。在翰林院与张邦奇齐名。直隶乡试第一。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为第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准备南巡江南,崔桐与同榜状元舒芬等诏跪午门外,一连五日上疏谏阻,武宗下令让他们跪阙下五日,受杖夺俸,遂名闻天下。嘉靖八年(1529年)迁督学副使,又转任福建参政、浙江副使,后迁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嘉靖十年,以翰林侍读出为湖广布政使右参议,提调武当山,累提升为国子监祭酒。嘉靖廿四年(1545年)任礼部右侍郎(二品)。曾自我评价:“奉职太愚,自处太高,操持太执,语言太直。”

 

   曾参与《武宗实录》等书的编修,有《东洲集》二十卷,《东州续集》十卷,(《四库总目》、《明史艺文志》作东洲集四十卷,无续集)传世。南通博物苑有崔桐书法留存。

 

   嘉靖十五年(1536年),崔桐回乡为母守孝期间,受海门知县沈起的邀请,编修嘉靖海门县志》,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海门的政治、文化、风俗。

 

    崔桐故居原在城外,后因堤坍迁至城中,崔桐曾赋《庚辰岁归省感故里入洒》诗:“十年乡梦白云涯,归日残墟欲泛槎。野哭有人悲税役,春农无地种桑麻。鱼龙水阔通层汉,雁鹜烟深影断沙。心折不堪回皓首,啸歌酤酒醉渔家。”可见,崔桐在归乡省亲时故居已成鱼龙之地。

 

    余东城内的故居是其晚年回乡后的居所,一对门枕石至今保存完好,现

住户是崔桐第廿一世孙。城西殷忠村还有崔氏祖坟。 


    崔桐一家世代为官,其曾祖父崔璜曾为山东布政司都事,其祖父崔润在天顺二年(1458年)亦任布政司都事,其父崔昆在成化二年(1466年)任天台县丞,正德十五年(1520年)封翰林院编修。其子崔有继嘉靖廿四年(1545年)以父崔桐恩荫入监任竹塘知县。

 

 

  【文献记载】

 

 

    明崔桐,字來鳳,海門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事迹附見《明史》舒芬傳,以與芬俱疏諫南巡廷杖故也。是集凡詩九卷、詞一卷、文十卷,《續集》詩六卷、文四卷。江南通志所載,卷帙與此相同。千頃堂書目作《東洲集》三十卷,《續集》十卷。《明史》藝文志作《東洲集》四十卷。疑黃虞稷誤二十爲三十。《明志》據虞稷之目合而計之,共爲四十卷也。

-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别集類存目)



    崔桐,字來鳳,海門人。正德丁丑進士第三人,授編修,諌南廵詔,跪午門外五日。廷杖奪俸。嘉靖初諌大禮,復逮詔獄,再予杖出。補湖廣叅議備兵,辰沅平安化山冦賜金幣。進南太僕卿建議,薛瑄從祀拜禮部左侍郎,致仕。著《東洲》正續集。

 

  (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崔桐,字来凤,号东洲,海门人。正德间,崔桐以岁贡生卒业南雍。丙子,司成将考选监生就乡试者,崔忽梦在一屋题柱曰:“文章已冠三千士,国学先标二十名。”觉,告同舍生,生言:“子小试当列名一十,然必为榜首。”将揭晓,崔又梦王大化馈以羊首。同舍生又言:“王为丙子榜首,今以羊首馈子,是亦冠多士之兆也。”后二梦俱验。旧制,国学春秋二祭,各衙门胙肉,皆国子生押送。崔东洲值太常寺,太常卿忽不相接,崔投以韵语曰:“吾闻千里能相见,一见如何反拒之。国子使非蘧玉使,太常辞岂孺悲辞。七科不第天留意,四十无闻我自知。不屑教中承教诲。退而三省是吾师。”太常卿得诗,亟延唉之。由是其名并著。

 

                         (  明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95《国朝》)

 

 

 

  明代崔文奎

 

   崔文奎(1450~1536),字应宿,号松溪,明新泰县(今新泰市)龙廷苗庄人。幼时聪颖好学,胸怀大志,才学名贯一时。成化十三年(1477年)乡试中举。成化甲辰科(148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河南按察司副使。十六年(1503年),转任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政声冠一时”。正德元年(1506年)丁尤母丧,去职还乡。除服后,正德帝下诏复其职,时宦官刘瑾、焦芳浊乱朝政,辞不就职。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杀,满朝言官皆荐其为光禄寺卿,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瑾虽除,但宦官仍然把持朝政,文奎坚不趋附,遭到忌恨。正德九年(1514年),宦官张永等左右正德帝调文奎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按南畿,远离朝廷。正德十二年(1517年)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后升任仓场总督兼工部左侍郎。嘉靖元年(1522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因与权奸张璁、桂萼不合,且进谏不听,嘉靖四年(1525年),文奎上书辞官归里。致仕后,嘉靖多次派人到新泰向文奎询问朝政得失,但崔托辞一无所对。嘉靖十五年(1536年),崔文奎在里籍新泰龙廷病逝,享年八十六岁。嘉靖帝辍朝,遣使谕祭,谥“康简”。史称崔文奎“守身清约,精于吏事,居官所至有声”(《明世宗实录》)。“清德恪厚,天下推为长者”(《新泰县志·人物》)。有《科贡题名记》、《重修碧霞宫记》等,载清《新泰县志》。

 

   

    明大司空康简公传崔文奎,字应宿。洪武初,其祖瑾自沂水迁居于新泰,遂家焉。

文奎体貌魁梧,眉目疏朗,性格朴讷,有俊才。成化甲辰进士,弘治十一年由部属迁河

南按察司副使。守宪不阿,以秩迁,父老为之树碑立祠。十六年,转山西布使司左参政,政声冠一时。正德元年,太宜人刘氏卒,文奎奔丧回籍,服阕。上起复之时,中官刘瑾用事,与焦芳浊乱朝政,荼毒缙绅,文奎遂辞以疾不就。五年,瑾伏诛。言官交荐,征文奎为光禄寺卿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九年,内官张永辈忌文奎,直诏出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按南畿,借外秩以远

之。十二年,拜工部右待郎,升仓场总督兼工部左侍郎。初兴王之在国也,尝师事文奎。

武宗崩,入继统,即尊位,是为世宗。嘉靖元年,进为南京工部尚书,时诏议。兴献王

典礼,张璁桂萼首倡邪说,排挤正士。文奎与议不合,遂有去志。或曰:“今张桂用

事,众皆影附,公宜降意以从,否则将不容。”文奎弗然曰:“人臣以之贤斥佞,不能

者止,焉为有党奸固位而毁其臣节者耶!”四年秋,遂上疏乞骸骨归田里。虽尝以议礼

忤旨,帝雅敬惮,不可留,特赐五时朝服,晋一品太子少保。文奎历事四朝,清洁恪

厚,天下推为长者。归里后,优游山林,超然有物外之致。上屡以时政得失,遣使顾

问,文奎辞以年老志昏,一无所对。十一年会生日,上命词臣制寿联并颁“表率卿相”

匾额。第十七年卒,上辍朝,遣使谕祭,谥康简,祀乡贤。(《新泰县乡土志》)

                                                                                                                                                                                                                      

 


    明代崔让

 

 

   崔让,明景泰(1450)庚午科举人,山西吕梁马茂庄人。累官至佥都御史(正四品

官)。后任陕西巡抚,万历年间任宁夏巡抚卒于宁夏任上

 

 

 

明代崔玺
 
 
    崔玺,字延用。直隶通州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任武定州太守。
辞官后迁临清
 
 
 
明代崔栋
 
 
  崔栋,苏州人。嘉靖29年(1550)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明代崔涯

 

 

    崔涯,字若济,号笔山,宁国甘棠人。嘉靖八年(1529)登进士,擢任监察御史。任上奉命视察河东(今山西),上疏陈述盐政七事,皆中时弊,时值年岁荒歉,奏请拨发盐税数十万,以赈解县,薄度灾民。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纠劾不避权贵。世宗誉为“真御史”。巡按福建任上,严惩贪官。办理各类狱案,深得民心。后因疏劾吏部尚书汪鋐,违背旨意而去职。不久,倭寇侵犯沿海,部院推荐天下名士,崔涯与唐顺之、邹守亮同时受诏复职,而崔涯以年老有疾而谢绝。解职归里后,建书院,倡礼仪,振儒学,讲学术,尊崇程朱理学,躬身力行,循教后学,筑室桐山,赋诗自娱。

 

    有《笔山文集》10卷行世。其诗风清丽雅秀,语言超逸。

 

 
 
   明代著名画家崔子忠 
 
  
 崔子忠( 万历年间 --1644),初名丹,改名子忠,字开予、道母,号北海、青蚓(一作青引)。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后移居顺天(即北京)。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其好友梁清标《画谱序》亦作“道毋”。梁清标在所辑刻崔子忠所绘《息影轩画谱》序中,称崔子忠“天启时,为(顺天)府庠生,当生于万历年间。”又说他“甲申之变,走入土室而死”,清顺治年间(1644年),卒。
   传世作品《洛神图》等。其中《云中玉女图》,有自题诗“杜远山下解桃花,一万里路蒸红霞。昨宵王母云中过,逢驻七香金凤车。”
 
                                             《清史稿》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崔景 

 

 

    崔景荣(1565—1631年),字自强,河南长垣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初授平阳府推官,后累官甘肃、湖广、河南、四川四省巡按。明万历十八(1590)年,任播州(贵州遵义)监军。后为宁夏巡抚,兵部右侍郎,右俭都御史,在前线亲自督战,重创来敌。召还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崔景荣一生为官廉洁,刚直不阿,特别是在天启四年升吏部尚书后,不畏阉党权势,多次回绝魏忠贤的宴请与拉拢,并在官吏设置与任用等方面,同魏忠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终因庇护杨涟、左光斗等著名东林“六君子”而被夺职,遂辞朝还乡。直到崇祯改元(1628),魏党垮台方被重新启用,官复原职。崇祯四年(1631)卒,赠少保。

                              《明史》有传、《长垣县志》

 

 

  【文献记载《明史》:

 

  崔景荣,字自强,长垣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平阳府推官。擢御史,劾东厂太监张鲸罪。巡按甘肃、湖广、河南,最后按四川,积台资十八年。

  播州乱,景荣监大帅遇刘綎、吴广辈军。綎驰金帛至景荣家,为其父寿,景荣上疏劾之。播州平,或请以播北畀安氏,景荣不可。会总督李化龙忧去,景荣为请蠲蜀一岁租,恤上东五路,罢矿使。化龙疏叙监军功,弗及景荣。已,晋太仆少卿。

  三年满,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银定素骄,岁入掠。景荣亲督战破之,因议革导贼诸部赏,诸部惧,请与银定绝。银定既失导,亦叩关求市。宁夏岁市费不赀,景荣议省之。在任三年,仅一市而已。其后延镇吉能等挟款求补市,卒勿许,岁省金钱十余万。

  四十一年,入为兵部右侍郎,总京营戎政。改吏部,以疾辞去。逾年,起宣府大同总督。召还,晋兵部尚书。会辽、沈失,熊廷弼、王化贞议不协,命廷臣议经、抚去留,景荣数为言官所论。御史方震孺请罢景荣,以孙承宗代之。遂引疾归。

  天启四年十一月,特起为吏部尚书。当是时,魏忠贤盗国柄,群小更相倚附,逐尚书赵南星。即家起景荣,欲倚为助。比至,忠贤饰大宅以待,景荣不赴。锦衣帅田尔耕来谒,又辞不见。帝幸太学,忠贤欲先一日听祭酒讲,议裁诸听讲大臣赐坐赐茶礼,又议减考选员额,汰京堂添注官。景荣皆力持不行,浸忤忠贤指。又移书魏广微,劝其申救杨涟、左光斗。广微不得已,为具揭。寻以景荣书为征,曰:「景荣教我也。」于是御史倪文焕、门克新先后劾景荣阴护东林,媚奸邪而邀后福。得旨,削夺为民。崇祯改元,复原职。四年卒,赠少保。

  ……

 

  赞曰:崔景荣、黄克缵皆不为东林所与,然特不附东林耳。方东林势盛,罗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异者,诟谇随之矣。攻东林者,幸其近己也,而援以为重。于是中立者类不免蒙小人之玷。核人品者,乃专以与东林厚薄为轻重,岂笃论哉?毕自严、李长庚计臣中办治才,而自严增赋之议,识者病焉。刘之凤议狱不当,罪止谪罢,竟予重比,刑罚不中,欲求治得乎!

 

 

 

 明代崔儒秀 

 

 

     崔儒秀,字儆初,陕州(河南三门峡)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户部郎中,迁开原兵备佥事。时开原已失,儒秀募壮士,携家辞墓而行。经略袁应泰以兵马甲仗不足恃为忧,儒秀曰:“恃人有必死之心耳。”应泰深然之。辽阳被围,分守东城,矢集如雨,不少却。会兵溃,儒秀痛哭,戎服北向拜,自刭。事闻,赠光禄卿、大理卿,赐祠,谥曰 “愍忠”,以陈辅尧、段展

配祀。

 

 

明代崔亮

 

   崔亮(  --1370),字宗明,河北藳城人。元末为浙江省掾。后辅佐朱元璋南征北战,初授中书省礼曹主事,迁济南知府。洪武元年(1368),任礼部尚书。洪武帝即位大典、朝贺、祭祀、官服及军礼检阅等国家礼仪多为崔亮制定。洪武三年(1370)卒。

 

 

    明代崔泌之、崔源之兄弟

 
 
明代崔泌之
 
 
崔泌之(1584—1642),字饥仲,号小定,鹿邑县崔老家村人。泌之幼有奇才,稍长即能诗,善古文,通辞赋。因其学行兼优,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选为恩贡第4名。天启元年(1621年)参加乡试,取得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参加会试列第4名,又经殿试考中三甲第82名,取得进士。之后被授予保定府雄县知县之职,封文林郎。崇祯元年(1628年)调任清苑县知县,由于“政绩有声”,于崇祯三年(1630年)升任户部主事。崔泌之刚直不阿,不屈从权贵,尊敬恩师,其满门忠烈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清苑县前任知县黄宗昌升任御史后,因向皇上揭发当朝内阁首辅周延儒,周延儒唆使亲信保定知府史躬盛指使属下崔泌之罗织罪名,诬陷黄宗昌。泌之无视权贵,毅然回绝曰:“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史躬盛恼羞成怒,诬其贪污钱粮3万两(白银)。泌之对无端的诬陷,哪肯认帐。崇祯三年(1630),泌之升任户部主事,即想辞而赴京,而史躬盛故意留之。此时,恰逢巡按御史来到,泌之上前与史躬盛辩白,在争辩激烈之时,泌之忿愤难平,当着巡按御史的面,以拳殴打了顶头上司史躬盛。泌之遂被逮赴西曹(刑部)关押。审讯者以“供认黄宗昌有罪,可减轻处罚”诱惑之,泌之坚不屈从。后又将泌之转移到镇抚司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但泌之仍坚持如初。不久,史躬盛伙同上司将其下狱4年,后罗织罪名,于崇祯六年(1633)判决流放山东任城驿,后释放回故里,居陈州城里。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初九,李自成起义军围攻陈州城。城内人心惶惶,官民皆欲逃去,独泌之意欲坚守,遂助地方官策划守御之计。
睢陈兵备佥事关永杰(驻陈州)杀起义军劝降使者后,义军攻城更加猛烈,泌之率兄弟子侄辈20余人登城协助官府守御。城东南隅发生火灾,十二日城陷,睢陈兵备佥事关永杰、陈州知州侯君擢为守城捐躯,泌之急率兄弟子侄操戈与对方巷战。义军越来越多,泌之边战边退,退至金龙桥,不幸与众弟兄子侄皆被捉,拒降后被杀,可谓“满门忠烈”。
泌之死后,朝廷于顺治二年(1645)下令对死难者皆予体恤、旌表,泌之复故官,并赐谥号“忠烈”。康熙47年(1708)提督河南学政汤又曾奏请朝廷恩准泌之加赠中宪大夫、光禄寺少卿。
 
 
明代崔源之
 
 
崔源之(1583—1653)字士本,号宿海,鹿邑县人。崔源之自幼聪颖懂事,1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在叔父崔应夏(举人,官至知州)扶养教育下长大成才。天启二年(1622)参加壬戌科会试,殿试得中二甲65名,取得进士。
鹿邑至今有这样的传说:崔源之参加壬戊科会试时,篇篇文章如绵绣。房师(即后来的房官)对本房举子的试卷闭评以后,发现源之试卷存在问题(旧时会试评卷前,先由誊卷官将举子的试卷誊写一遍,誊写时使用朱笔),崔源之的文章虽然不是末卷,但誊写者是使用淡朱笔誊写的,字划难辩,次幅试卷全不见字迹。房师从本房试卷中挑选了他认为满意的5份卷子呈送主考官。尽管崔源之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无可挑剔,但因经过他人誊写的源之试卷模糊不清,房师只好把崔源之的试卷扣在了本房,不予呈报。
不知是那位神灵保佑,房官在向主考官呈送试卷时,主考发现他呈报的试卷是6卷,其中正有崔源之那份模糊不清的试卷。于是,房官当即决定推迟呈报时间,急忙离去而返回本房。
第二天,房官又进呈除崔源之试卷以外的6卷。在送时主考又发现是7份试卷,其中仍有源之的试卷,房官和主考都觉得有点神了,私下怀疑其中定有缘故。第二天中午,他们对着日光将崔源之的试卷一读,大加赞赏,并令书办以朱笔描之,再仔细一阅,才知道这篇文章写得特别出色,感叹说:“此人确实具有才华,必定是出自忠厚节孝之门,应该是待选的忠臣义士。不然,怎么能够一再有神灵保佑呢!要不是这样,我们真差点误了他的前程。此人日后功名未可估量。”遂将崔源之的试卷定为优等,选拔为进士。
崔源之取得进士之后,即被派往吏部观政2年,于天启4年(1624)被授予工部营缮司主事,并以主事职代理本部员外郎之职。天启5年,主管修方泽坛工程,为朝廷节约白银六万两。天启6年,被派往荆州修惠王府,又兼管买铜铸钱和修造战船之事三项工程,为朝廷节约白银数十万两。回朝述职,皇上以功给予嘉奖。崇祯7年(1634)源之升任整饬藓州等处兵备道。以“除盗”功受赏两次,升任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崇祯14年(1641)升任巡抚延绥(陕西)等处赞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处事平和,从不偏激,与人交往平易近人,为人正直,为官忠贞,从不趋炎附势。
崇祯16年(1643),崔源之告老回乡。在退居家乡10年间,布衣疏食,出无车马,坦然自得。
 
 

清代政治家、戏剧家、器乐演奏家崔应阶

 

 

崔应阶( —1780),字吉升,号拙圃。湖北江夏(武昌)人,父相国,官浙江处州镇总兵。应阶一生为官,初授顺天府通判,迁西路同知。雍正中,擢山西汾州知府。嗜好古琴。雍乾间与琴家王受白交往凡三十年,得其传授。王受白操缦“高古淡远,不同凡响,倘所谓中州者非欤?”。后崔氏将受白传谱精选二十曲辑为《研露楼琴谱》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刊行,并以极简要的“高古淡远,不同凡响”概括了中州派的演奏风格。该书据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影印。 

乾隆十五年(1750),授河南驿盐道。擢安徽按察使。丁母忧,服阕,补贵州按察使。二十一年(1756),擢湖南布政使,署巡抚。总督硕色劾应阶子甘肃东乐知县琇附驿寄家书,应阶不检举,上特命降调。二十二年,补江南常镇扬道。再迁山东布政使。二十八年(1763),迁贵州巡抚,调山东。疏请濬荆山桥旧河,泄积水。二十九年(1764),疏言:“武城运河东岸牛蹄窝、祝官屯,西岸蔡河陂水汇注,俱为堤隔,浸灌民田,请各建闸启闭。”均如所议。三十一年(1766),疏言:“各州县民壮有名无实,饬属汰老弱,选精壮,改习鸟枪,与营伍无二。不增粮饷,省得精壮三千三百馀名。”得旨嘉奖。

乾隆三十二年(1767),疏言:“武定滨海,屡有水患:一在徒骇尾闾不畅,一在钩盘淤塞未开。徒骇上游宽百馀丈,至沾化入海处仅十馀丈,纡回曲折,归海迟延。徒骇旧有漫口,径二十五里,宽至四五十丈,水涨赖以宣泄。若就此开濬,庶归海得以迅速。又有八方泊为众水所汇,伏秋霖雨,下游阻滞,淹及民田。泊东北为古钩盘河,经一百三十馀里,久成湮废。若就此开濬,引水入海,则上游不致停蓄,积水亦可顺流而下。”皆如所请。调福建,三十三年(1768),擢闽浙总督,加太子太保。乾隆三十四年(1769),劾兴泉永道蔡琛贪鄙,论如律。调漕运总督,奏粮道专司漕务,无地方之责,令亲押赴淮,不得转委丞倅。召授刑部尚书,调左都御史。乾隆四十五年(1780),以原品休致。寻卒。

著有《拙圃诗草》、《黔游纪程》、《研露楼琴谱》、《官镜录》、方志《云台山志》等,辑有《东巡金石录》。所撰杂剧《烟花债》、《情中幻》,与吴恒宣合作传奇《双仙记》,合称《研露楼曲》,今皆存于世。

 

 

清代崔炘、崔焘兄弟

 

 

 崔炘,字岚村。徐州铜山人。崔树楠长子。道光元年(1821年)由廪生举孝廉方正,任广东高州通判,升广州同知。因响应林则徐禁烟受株连。解饷返京,告假还乡,侍奉父亲。父卒,余年亦卒

 

 

 崔焘( --1854),字虹桥。徐州铜山人。清道光九1829年)崔焘(字虹桥)中进士,入翰林院,改庶吉士。一生在河南任地方官17年,任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郑州知州等职。咸丰元年91851),官至内阁中书。为官期间,为政宽简、廉洁清正、放赈救灾,深受百姓爱戴。奉旨在故乡徐州南山(户部山)崔家旧居上扩建翰林府邸。咸丰四年(1854)调任安徽怀庆知府,卒于任上

 

 

清代水利学家崔维雅

 

 

崔维雅( —1662),字大醇,直隶大名人,清初大臣。顺治三年(1646)中举人,授濬县教谕,迁河南仪封县知县。仪封濒河,岁苦泛滥,北岸三家庄当水冲,十四年(1657),水势北注,岸崩五里馀。维雅於上游故流疏使东行,北岸得安。复与封丘大王庙决口,擢开封南河同知。康熙元年五月,曹县石香炉村河决,士民求速塞,维雅持不可。工将成复溃,至冬乃塞,如维雅言。

迁浙江宁波知府,光裕疏荐,擢河南河道副使。时沿河千馀里,险工迭出,维雅常预为之备,得无事。阳武潭口寺堤直河冲,水势迅急,下埽辄蛰。维雅预於上流疏引河,埽定,堤得固。虞城距河堤仅数里,堤没入河,北岸引河冲刷不利。维雅预迎河溜挑濬,及秋水归新河,旧河为平陆。桃源七里沟河屡塞屡决,光裕檄维雅往勘,维雅言引河浅狭,流缓沙停,激荡无力,宜令河头加宽阔,使足翕受全河;又待河水突涨,乃使开放,建瓴直下。又言下游数十里已成平陆,而引河仅百丈,节短势蹙,力不能刷淤,当接挑二百丈阔,损十之八而深半之。又言开放当在河头西北,留近埽五丈勿开,则河流入口有倒泻之势,埽亦迎流下。光裕悉用其议。复迁河南按察使,湖南、广西布政使,内召为大理寺卿。卒。

维雅治河主疏导引河,使水有所归,故屡有功而后不为患。有《河防刍议》六卷、《两河治略》、《明刑辑要》等。

 

 

清代辨伪学者 崔 述

 

崔述(1740--1816),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府魏县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历任上杭、罗源知县等。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归家著述。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著作由门人陈履和汇刻为《东壁遗书》,内以《考信录》三十二卷最令学者注目。他发愤自励,专心撰写《考信录》三十二卷。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嘉庆十九年(1814年),该书完稿。翌年,崔述不顾年老多疾,自己修订了全集88卷总目。9月22日,又将自己的书装为九函,并留下遗嘱。二十一年二月,崔述有《周易传义疑参》十二卷,《左传翼服》、《论语古本证异》、《论语补笺》、《庄子集评》、《离骚集注》、《朴斋文集》。嘉庆二十一年(1816)二月,崔述年七十四,卒。其弟崔迈,字德皋,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壬午举人。有《德皋诗草》。

崔述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但由于无裨于科举,因而淹没了近百年。20世纪初,日本人将《考信录》加上标点排印出来,使崔述的学术思想,在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不久,学者胡适自海外归来,倡导新文化运动,作长传《科学的考古家崔述》。同时,还引起著名学者钱玄同、顾颉刚等的关注,将其著作重新编校出版。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从此,崔述之学昌明于世。

 

 

 文献记载】(《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九)

 

 

崔述,字武承,大名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选福建罗源县知县。武弁多藉海盗邀功,诬商船为盗,述平反之。未几,投效归。著书三十馀种,而考信录一书,尤生平心力所专注。凡考古提要二卷,上古考信录二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商考信录四卷,丰镐考信录八卷,丰镐别录三卷,洙泗考信录四卷,洙泗馀录

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附录二卷。又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读风偶识四卷,尚书辨伪二卷,论语馀说一卷,读经馀论二卷,名考古异录。

其著书大旨,谓不以传注杂於经,不以诸子百家杂於传注。以经为主,传注之合於经者著之,不合者辨之,异说不经之言,则辟其谬而削之。如谓易传仅溯至伏羲,春秋传仅溯至黄帝,不应后人所知反多於古人。凡纬书所言十纪,史所云天皇、地皇、人皇,皆妄也。谓战国杨、墨横议,常非尧、舜,薄汤、武,以

快其私。毁尧则讬诸许由,毁禹则讬诸子高,毁孔子则讬诸老聃,毁武王则讬诸伯夷。太史公尊黄、老,故好采异端杂说,学者但当信论、孟,不当信史记。谓夏、商、周未有号为某公者,公亶父相连成文,犹所谓公刘也。“古公亶父”,犹言“昔公亶父”也。谓匡为宋邑,似畏匡、过宋本一事,“匡人其如予何”、

“桓魋其如予何”,似一时一事之言,记者小异耳。其说皆为有见。

述之为学,考据详明如汉儒,而未尝墨守旧说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尝空谈虚理而不核乎事之实。然勇於自信,任意轩轾者亦多。他著有易卦图说一卷,五服异同汇考三卷,大名水道考一卷,闻见杂记四卷,知味录二卷,知非集三卷,无闻集五卷,小草集五卷。嘉庆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七。胡培翚,字载平,绩溪人。祖匡衷,字朴苏,岁贡生。於经义多所发明,不苟与先儒同异。著有三礼札记、周礼井田图考、井田出赋考、仪礼释官等书。其於井田多申郑义,而授田一事,以遂人所言是乡遂制,大司徒所言是都鄙制,郑注自相违戾。作畿内授田考实一篇,积算特精密。其释官则以周礼、礼记、左传、国语与仪礼相参证,论据精确,足补注疏所未及。又著有《周易传义疑参》十二卷,《左传翼服》、《论语古本证异》、《论语补笺》、《庄子集评》、《离骚集注》、《朴斋文集》。年七十四,卒。

 
 
 
 
 清代政治家崔 
 
 
 
 崔华(1630—1692),字莲生,直隶平山(河北)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六年(1667),授浙江开化知县。政务宽平,建塾校艺,士争乡学。县有里总,主赋税,横派滋扰,除之。又以虚粮为累,请豁於上官,未竟其事。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作乱”,县南垦户多闽人,竖旗以应,城守千总吴正通贼,陷城,露刃相逼。华从间道出,檄召十六都义勇郑大来、夏祚等,涕泣开谕,立聚万人,躬冒矢石,阅五日,城遂复。总督李之芳上其事,诏嘉之。
 时闽寇方炽,分三路犯浙。衢州当中路之冲,县城再陷,惨掠尤甚,民无叛志。华率兵退保遂安,图恢复,时出有所擒斩。大兵扼衢州,久与贼持。
 康熙十五年(1676)春,始遣将由遂安复开化,至秋,大破贼军。浙境渐清,流亡初集,积逋尤多。华图上遗黎困苦状,乞为请命,尽免十三年至十六年额赋。赎民之流徙者,俾得完聚。疫疠盛行,广施药饵,全活无算。
先后论功,康熙十九年(1680),擢江南扬州知府。值湖、河并涨,属县被灾者众,华加意抚恤。康熙二十三年(1684),命九卿举中外清廉之吏,廷推七人,外吏居其三,华为首焉。
擢署两淮盐运使,军兴商困,乃权宜变通,令先行盐、后纳课,务与休息,商力苏而赋亦无缺。先是湖南诸府因兵蠲引三十九万有奇,至是有请补行蠲引者。华以两淮浮课重,又带加斤,若补蠲引,必致额售者滞销误课,力言不便,推进两淮盐务改革取得成效。
康熙三十一年,迁甘肃庄凉道,未行,63岁卒。淮商感其德,立祠祀之。 (《清史稿》)
 
 
 
清末著名画家崔福基
 
 

 

   崔福基(1816-?),一作福綦,字啸山(按《历代画史汇传》补编,作福綦)。东台富安人,清末著名画家。工书善画,尤精写生绘人像,摹之神肖。《东台县志》(1817-1911年)增编本有“崔福基的写真,虽与人仅谋一面,即使相隔年久,亦能画得神似”的记载。曾为汪1816-?)画“水流云在图”,神致不差。有绘画专著《传真心法》。

 

 

清代画家崔华

 

 

崔华,清诗人、画家。字不雕,一字连生,又字蕴玉,江苏太仓人。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崔华家居直塘,大诗人吴伟业称之为“直塘一崔”。因其有诗句谓“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传诵一时。人称“崔黄叶”。另一大诗人王士祯也很赏识他的诗作,可见他的诗名之重。崔不仅工诗,也善花卉、翎毛。有《樱桃轩集》传于世。 康熙帝征鸿学博士,辞,卒。

 

 

 

清代诗人崔旭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人。崔氏为庆云望族,历代为官。崔旭之祖崔机,康熙武举,官江淮领运都司;其父崔大本,诸生;弟崔旸,举人,官甘肃安化知县。崔旭性颖悟,自少好学,尢喜诗歌。嘉庆五年庚申(1800)八月,张船山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取中崔旭、梅成栋、姚元之等人,为张所赏拔。船山极赏识崔旭,以王渔洋门下崔不雕(黄叶)相比,一时传为佳话。崔旭《念堂诗话》卷一云:“庚申乡试,旭出张船山夫子房。辛酉春闱前,以诗谒见,展阅数首,遂纳于怀,喜曰:‘吾又得一诗友。’题赠二律,云‘直胜崔黄叶’,书卷首曰:‘此老船之崔不雕也。’传示同好吴谷人(锡麒)、赵味辛(怀玉)、戴金溪(敦元)、王熙甫(宁)诸先生各有题赠。后命旭题《船山诗草》,有云‘呼我崔黄叶’,即谓此也。”

    王士祯《渔洋诗话》:“太仓崔华不雕,工诗画,尝有句云:‘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余目为崔黄叶。”崔华,字不雕,江苏太仓人。嘉庆六年辛酉(1801)春,张船山作《题门人崔晓林旭诗》二首(载《船山诗草》卷十六),题注:“庆云人,庚申分校所得士。”诗云:“直胜崔黄叶,清严数首诗。岩居知我早,珊网得君迟。关说无王础,怜才此项斯。谋生同不易,相对叹移时。”“谁赏氃氋,鹤,林栖久耐寒。魁梧真面目,朴雅旧衣冠。孤抱轻华士,清言接古欢。成连弦指妙,东望海云宽。”赞许崔旭诗“清严”,胜过崔黄叶。 

 在船山教诲下,崔旭学益进,诗益富。诗风更沉雄隽永,富有生活气息。船山在《雨后与崔生旭论诗即次其旅怀一首元韵》(载《船山诗草》卷十六)云:“金仙说法意云何?诗到真空悟境多。忏我浮名毋绮语,爱君饥走尚清歌。虚堂静比舟藏壑,俗客纷如虎渡河。风雨打窗相对久,关情难忘旧烟蓑。”船山高度评价崔旭的现实主义诗风,“爱君饥走尚清歌”。正如符葆森《国朝正雅集》谓崔旭诗所云:“一主于严,思深而律细,无嚣凌洿夸之习。”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说:“念堂为诗深得师传。” 崔旭在《念堂诗话》中,记录了恩师船山对他的教育。云:“张船山夫子尝书旭诗卷云:‘诗境已稳成极矣,此后惟须炼识,识见一高,则笔墨羽化,才是真人。’船山夫子,或目为才子,为狂士,乃有识之才子、狂士也。忠孝之节、兄弟之情、朋友之谊,见诸篇什,有目共睹。于朝贵无献媚贡谀之言,于同列无含讥带讪之语。下至能诗之奴,卖饼之叟,久侍之老仆,工书之小吏,无不一往情深,其识量为何如?”(载《念堂诗话》卷三)。又云:“《船山诗草》初出,里中未见。余戊午乡试,为何兰士夫子所荐,与春民熙綪孝廉论世好,从借读焉。见赠和诸诗下详注旭姓氏里居,旭有句云:‘删诗留我在,详注惜人微。’此刻盖吾师手定也,展诵之下,所感实深。”(载《念堂诗话》卷一)。又云:“船山师《论诗绝句》云:‘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饤饾古人书。’又:‘子规声与鹧鸪声,好鸟鸣春尚有情。何苦颟顸书数语,不加笺注不分明。’盖指覃溪(翁方纲)而言。又:‘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其宗旨如此。”(载《念堂诗话》卷一)。又云:“船山师《宝鸡县题壁》诗十八首,一时盛传天下。高家堰开有《淮阴题壁》十八首,末云:‘题诗敢拟张公子,聊志飞鸿指爪痕。’指船山言也。中云:‘破格用人明主意,及时行乐老臣心。便死难赏沟壑命,偷生真是半筲才。’皆确有所指。”(载《念堂诗话》卷二)。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津门杂记》,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编纂《庆云县志》、《庆云崔氏族谱》等。尝同挚友梅成栋佐直隶大名知府陶梁(1772-1857)纂《国朝畿辅诗传》六十卷;陶梁后采崔旭、梅成栋二人诗合刊为《燕南二俊诗钞》二卷,并序云:“晓林之诗,淳古淡泊,味之弥永,譬之精金百炼,宝光内含;树君(梅成栋)诗雄古超迈,力绝恒溪,而真挚之性时流于楮墨之间,可谓燕南之二俊也。”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一代诗宗张船山病逝于苏州山塘街寓所。崔旭作诗《闻船山夫子凶问》恸哭:“忽得江东信,流传倘未真。天如有此事,吾竟仰何人?诗酒难偿债,功名未了因。峨眉山上月,万古为传神。”“半世谁相赏?猖狂只自吟。时人多俗目,夫子是知音。乖隔五年别,悲凉千古心!成连终不至,恸哭欲烧琴。”师生深情,穿越生死,令人感动。

   崔旭亦如其恩师船山一样,热心教育,晚年掌教于古棣书院分校,培养了不少人才。崔旭四子:长子光第,举人,官河南嘉县知县;仲子光典,举人,官河北故城县教谕;季子光簏,武举人,官陕西漳关厅巡检;四子光笏,进士,官江苏镇江知府、云南按察使。光典幼时,出口成句,船山见其诗,寄书奖之,呼为“小诗人”。其父崔旭勖之云;“莫负老船奖许意,封题呼尔小诗人!” 崔旭一生,对船山念念不忘。晚年在京师作有诗《过船山师故居》,云:“此是频游处,重经步为迟。过门非旧主,传世只遗诗。恍惚仙山约,悲凉国士知。孤寒犹故我,忍泪立多时。”(载《晚晴簃诗汇》卷114)。道光二十七年(1847),崔旭卒于故里,享年81岁。

    其墓今存,位于河北盐山县庆云镇南郊1里处。当代《庆云旅游三字经》将崔旭事迹作为典范宣传,供县人学习,云:“清崔旭,人慧聪。教三子,举人中。”其生平事迹载入《晚晴簃诗汇·诗话》、《大清畿辅书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近代卷)等文献。

   清代诗人崔徵璧


  崔徵璧(1639—1714),字方崖,号文宿。崔徵璧生于明崇祯十二年。明吏部尚书景荣曾孙。祖父胤茂荫袭锦衣卫正千户,任锦衣卫指挥同知。徵璧从小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口授四子背诵如流,文才出众。康熙八年中已酉科举人。九年(1670年)殿试高中庚戌科联捷皇榜进士,名列三甲第35名。初授内阁中书舍人,转授中翰兼《充实录》纂修,《一统志》收掌。
  康熙二十三年,主管湖广典试。二十八年转登州府同知摄宁海州篆卓异。擢江南松江知府。不久,任调河南怀庆知府。崔徵璧在所任各职中,克勤克俭,忠于职守,深得康熙帝喜爱。为表彰其功绩,特御制陪匾以褒奖之。又命陪同皇上宴游皇家内苑,尽览人间美景,享受人间乐趣,崔公倍感荣幸。康熙帝西巡,回渡孟津,命徵璧随至沁河赋诗讲易,与徵璧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在怀庆任职期间,开归道,除陋规,清讼狱,吏民皆感恩戴德。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升通政司参议历太仆少卿左佥都御史,毗副宪晋少司空。万寿潭恩晋资政大夫工部右侍郎管宝源局。此为清代长垣人任职最高官职。诰赠三世考妣和真官名号一样。徵璧于任上勤于政事,恪尽职守,兵刑钱谷各项政务着手立办,时时处处以国事为重,辛勤操劳,其敬业精神,被世人奉为楷模,朝野尊为典范。
  崔徵璧生性喜爱读书,闲暇时手不离书,与同僚、门生谈古论今。所著有《西清初学编》、《诗韵鹄》、《东海集》、《金台》、《怀庆游梁诸集》、《岳渎陪祀记》、《存仁录》等书行世。清康熙五十三年卒,享年七十六岁 

有子名崔玠任光禄寺中宪大夫,云南永北府知府。崔珨任湖南岳州知府。崔徵璧墓位于城北西邓岗村,1958年左右被挖,出土墓志一合,后又埋入地下。但保存有墓志手抄本一份,二○○三年于城北关东隅崔氏墓园重立了坐有龟跌的巨型崔徵璧纪念碑,和崔徵璧墓志复制碑一合。碑中详细记载了这位清代长垣人最高官职的生平事迹。

 

   清代诗人崔弼

 

   崔弼、字积蓬、号鼎来,番禺人士(增城崔丞相与之后裔),年十二能诗、未弱冠成诗一卷,著《波罗外记》8卷、《珍帚篇,、《游宁草》、《两粤水经注》。他喜欢饮茶、特别喜欢饮山芽茶和云雾茶。他在增城南樵山之华峰山与海觉僧交情至笃的记载:秋月某天,海觉僧人请他登鹧鸪峰,峰高百仞,铁鞋踏破,穿云海破水波,寻山芽茶三种(云雾茶、香芽茶、老株茶),引其采掇,二人酒浴在茶海云水之中,印象深刻难忘。以后,亦多次登临鹧鸪峰,因而有感写上《鹧鸪峰茶》诗,诗云;增江风物最越,老僧节目亦疏阔;挂绿荔枝女儿葛,鹧鸪峰茶足捎渴。我曾三宿僧房矣,亲采摄嫩剪春芽;挫秋蘖于今头童,并齿豁难蹑嶙垧,搅僧椿一缄雨前,火新泼旅愁妙使;旗枪拨长日一瓯,鹧鸪茶暖秋芽现。睡魔茶更胜云母,天花餐我得仙脱}坐卧朝南罗浮峰,南香花蕊明媚雪。书载盲明,相隔一年,正值民间大庆元宵,崔弼别了亲朋墨友相邀,想起觉海僧和春茶,又一次来到华峰,虽然没有采茶,但有入山诗为记,诗云:一犬吠棘篱,看花僧未知。独寻曾扫石,来觅旧题诗。畏虎关门早,听泉入梦迟。清晨下山路,泥滑雨丝丝。”崔弼,虽然不算是中国的茶仙,饮茶的名人.但他爱茶、寻茶、擂茶、晒荼、采茶及写茶都已经进入如迷如痴的境地。实在令后人佩服、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