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蝴蝶效应]爱因斯坦与《黄帝内经》

 johnney908 2015-02-23
在那个混沌的体制中。结构上任何微小的变化几乎会无一例外地造成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复杂的、可控的行为似乎已被排除。——斯图尔特•考夫曼
  然而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复杂的事物往往会因为一个微小改变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巨大变化,如此看来基因疗法的前途未必光明。基因对生命的调控是极为精细的过程,其精密程度远远超出人类制造出的任何复杂机器,当我们人为介入到他的工作机制中时,就相当于在它的齿轮中夹入沙子,改变了最小齿轮的运转,整个机器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根本无法预知。是否会真能治愈疾病或者是否会伤害人体,这只有等待医疗实践的揭晓答案。
  但从目前的事实看,各种基因疗法对癌症都没有起到明显治疗效果,手术、放疗、化疗依然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有数以千计的癌症基因治疗方案被提出,但绝大多数方案都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即便少数进入临床研究的方案也没有显示出比传统治疗方法更大的优势,其远期疗效就更无法评估。肿瘤研究专家程书均院士曾经这样评论癌症研究的现状:“1971年至今,美国花费2000亿美元,‘收获’了156万篇与肿瘤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80%的文章研究使用的是小鼠、果蝇和线虫。然而这么多的研究成果并没能推动肿瘤防治的进步。另据美国一项调查发现,1990~2003年间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的49篇高引用率文章中,45篇称疾病的干预方法有效,但被以后的研究否定的有7篇,最初疗效被夸大的有7篇” 。
  相反,关于基因疗法带来负面作用的报道层出不穷。1999年9月基因疗法的最大研究机构美国宾州大学基因治疗中心对一位18岁患者进行基因治疗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治疗前医生鼓励病人说,这种疗法问题不大,而且一旦成功可以帮助和他患上同样疾病的病人,于是这位年轻患者以豪迈的献身精神同意作试验治疗。医生把携有外源基因的感冒病毒注入他的肺中,四天后他就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001年,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对新生小鼠进行一种病毒载体(该载体在广大研究者普遍认为是安全的)转染后,成长后的小鼠发生肝癌的几率明显升高,这使得美国政府终止了数项关于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
  2002年法国一名3岁儿童接受基因治疗后发生了白血病样反应,这表明基因治疗具有引发癌症的潜在危险,这使得法国政府对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叫停。
   最近一次报道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该研究所对十名受试者进行基因治疗试验,导致一名受试者患上了T细胞性白血病。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癌症基因治疗发展缓慢,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负面报道就对一个新生事物完全采取排斥态度。但问题在于基因疗法还没有真正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治疗效果时,人们就已经对它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医学界把癌症研究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这样一条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前途的道路上,而普通大众则一味迷信现代医学的成就,轻易就相信了生物技术专家们信口许下的攻克癌症的诺言,而对它缺乏应有的批判与反思。
  医学专家已经接近于从基因的层面揭示出癌症的产生机制,他们试图让蝴蝶在人体的最小齿轮上扇动一下翅膀,期望它能为人类治愈癌症。但这只蝴蝶为人体带来的究竟是和风丽日还是一场狂风暴雨?没有人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