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再芬VS马兰

 东秋元图书馆 2015-02-23

刚看完戏苑百家对韩再芬的专访《幸福的徽州女人-韩再芬》,接着又看了白燕升对马兰的二度专访《长河漫漫》,主要是针对马兰最近半年来的艺术动作。这两个黄梅戏的顶级代表人物相继登上戏苑百家的舞台,不由得给人一种花开两朵又各表一枝的无奈感觉。

韩再芬VS马兰——两种不同的艺术探索   韩再芬VS马兰——两种不同的艺术探索

其实个人觉得韩再芬早就应该被请到戏苑百家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对她争议太多,一直没能得到央视的青睐。即便是这次姗姗来迟的邀请也显得有些敷衍、隔膜,难被认同。自韩再芬登上黄梅戏舞台以来,对她的争议就不外乎从事艺术门类太多太杂,不安分搞黄梅戏之类。虽然如今已成为黄梅戏无可替代的代表人物和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还是难以被同行认可。她之所以难被同行认可,不是因为她偏离黄梅戏从事其他艺术门类的试验探索难被认可,而是她所偏离的方向难被同行认可。

戏曲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被放入高雅艺术的殿堂,虽然它最初的功能也只是娱乐大众。而今我们称戏曲是一门艺术没有错,但它成为艺术的途径却值得我们深思。当戏曲受众广泛、颇为盛行的时候,它就是戏,其基本功能就是娱乐大众。而当戏曲衰落的时候,人们便将它推入高雅艺术的殿堂,其实这个时候也就是其娱乐功能退化的时候。娱乐功能的退化成就了戏曲的高雅。其实高雅不高雅也是人为的,像我们的京剧,因为有政府扶持,自然高雅。而有很多的小剧种,靠着劳苦大众自生自灭,就没有人称其高雅了。总之,当戏曲被称为艺术,也就是它缺乏群众基础、没落的时候。

再回来。艺术探索应该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这一点我想是个人都明白。所以韩再芬对黄梅戏的探索动机没有什么值得人指责的地方。只是她所探索的方向难以被同行认可。韩再芬是出演黄梅戏电视剧成名,后来又出演了很多的戏曲类或非戏曲类的电视剧。也正是这一点让她颇受同行诟病。在戏曲工作者眼里,戏曲就只能是舞台,舞台是艺术,电视就不是艺术,只是娱乐。而搞艺术的人就应该安分,搞艺术的人去搞娱乐就是不安分。将艺术降格为娱乐,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虽然韩再芬主演的很多戏曲电视剧真的很好看,很多人是百看不厌。而黄梅戏中特有的悠扬婉转的旋律确实很适合精美电视画面的表达,这种结合也确实达到了极有韵味的审美效果。

韩再芬又一称号“韩大胆”,以表征她在黄梅戏上的改革力度。“戏曲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这是她的原话。事实确实如此。要避免戏曲上升为艺术,就得加强其娱乐功能,但又要产生其独特的艺术与审美效果。这一点很难做到。韩再芬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艰难地探索,也是她广泛涉猎娱乐界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韩再芬离黄梅戏越来越远,其实马兰更远。但她的远中似乎有一些不由自主的成分。这让我们很多黄梅戏爱好者原谅了她,并正因为她好似不由自主的远离对她产生了深沉的怀念。自严凤英后,黄梅戏中能称角的也就马兰一人,她也具备成角的所有条件。所以马兰拥有大批的铁杆戏迷。其实我觉得马兰当年的离开正是源于她对黄梅戏艺术的探索,这一点和韩再芬是相同的。只是马兰不具备试验自己探索的条件,最后只能以艺术理念不同与团队分道扬镳,成为孤家寡人。大家肯定还记得上个世纪末的“梅开三度”。那可谓自有黄梅戏以来最大黄梅盛会,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剧目。韩再芬携《徽州女人》、马兰携《秋千架》分别从安庆、合肥进京,无形中形成黄梅戏两大阵营的对垒。最后是《徽州女人》出尽风头,而《秋千架》反响平平。这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自此以后韩再芬上升势头很猛,马兰渐渐退出舞台。就在这无形的硝烟中完成了一次黄梅戏领军人物的新老交替。这种交替的方式很特别,有别于传统戏曲传、帮、带的模式,竟是一种竞争淘汰的市场经济模式。从现有资料看来,马兰和韩再芬两人无甚交情,就连对彼此在黄梅戏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都不甚了解,甚至有所避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先来看《秋千架》后马兰的状况。马兰最成功的创新剧目是余秋雨操刀的《红楼梦》。个人认为马兰自从接触了余秋雨,便沾染了一种清高淡漠、自以为是的中国传统文人气息。《红楼梦》之所以成功,我认为最大的因素是借了古典名著的壳,用黄梅韵味的音乐唱腔表达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凉气氛。而《秋千架》之所以失败,正是故事太没有说服力。虽然作者竭力想表达一种深层次的思考,但因为缺乏才情,显得教条、肤浅。这就是余秋雨和曹雪芹的区别。但是余秋雨不承认这一点,还是一贯地以深刻文人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后来的《长河》我觉得也有这个嫌疑,虽然没有看过,但从马兰和余秋雨介绍《长河》的口吻中还是能看出来,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太高,高得没有了铺垫。说得再好都没有做得好。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没有一处说过自己想表达怎样一种悲凉的气氛,但他通过故事、文字完美地表达出来了。

余秋雨这种清高淡漠、自以为是的气息是戏曲娱乐大众的大忌。但是因为有《红楼梦》成功在前,又有文化大师的牌子在,剧团花大成本让他做《秋千架》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秋千架》失败了,陪得血本无归。此时剧团自然不会再让马兰放手去做。而马兰和余秋雨还是固守着他们的艺术理念。于是出现了分歧,最终不欢而散。

马兰后来的探索宁说是说对黄梅戏的探索,不如把“黄梅”二字去掉来得贴切些。我想此时的马兰在考虑自己未来艺术的方向时一定经历了极为艰难的抉择,一边是自己从事多年并拥有绝对首席演员地位的黄梅戏,一边是余秋雨给自己带来的一种来自于文化魅力深沉的吸引。她本来是想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但《秋千架》的失败让她再也没有尝试的机会。这对她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其实离开了团队,离开了黄梅戏,马兰在文艺圈就真的什么都不是了,她也再难以在表演艺术上有所精进。所以此后的马兰一直陷入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她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这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解释得清楚的。其中的辛酸也只有马兰自己最清楚。她可能也想过回头去做黄梅戏,但这一步始终难以跨出去。所以马兰最终还是守着余秋雨,希望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而这种艺术已远远不是一个黄梅戏所能包容的,注定带有鲜明的马兰特色。马兰出演《长河》时对自己的定位不是黄梅戏演员,而是“舞台艺术工作者”。她好像有意要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伦不类的表演者。博采众家之长,说得好听点就是集大成的艺术大家。这也是比起韩再芬,马兰更为同行接受的原因。虽然不伦不类,但马兰没有离开舞台,而且她所涉猎的艺术都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又因为打上了文化的标签,马兰在文艺领域比韩再芬有着强得多的号召力,与他们合作的也都是界内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国际化合作可以很自豪地说不是为了娱乐,只是从事艺术的创作。借鉴西方音乐剧的元素,打造中国本土音乐剧,马兰和余秋雨的试验确实值得肯定,但是此时的马兰不能再打“黄梅戏”的标签了。因为她确实离开黄梅戏太久了,而黄梅戏在她离开的那段日子,是韩再芬在苦苦支撑着,艰难地进行着我们黄梅戏的改革、试验。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韩再芬和马兰两个人无甚交情。因为她们从事的事业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互直接交流的地方。当韩再芬真正有了在界内的发言权后,马兰就离开了。她们属于不同的时代。而马兰后续的探索宁说是对黄梅戏的探索,不如说是自己的艺术追求,离黄梅戏很远了。韩再芬一直本着戏曲娱乐大众的原则,对黄梅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之所以能有条件进行这样的改革,也得力于《徽州女人》的成功。而马兰之所以没能在黄梅戏领域继续自己的探索,也是缘于《秋千架》的失败。从另一种意义上来看,《徽州女人》之所以成功,首先因为它根植于黄梅戏。而《秋千架》之所以失败,首先因为它没有根植于黄梅戏。

究竟怎样的探索才对黄梅戏的发展有好处?很难说。但作为个人来说,马兰和韩再芬我都很喜欢并敬重。韩再芬坚守着戏曲这片热土的同时,能广泛涉猎其他的艺术门类,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这在戏曲界绝无仅有。通常说吴琼是行走于古典与时尚边缘的女人,韩再芬也是。不同的是吴琼是个人,而韩再芬的背后是一个剧种,所以韩再芬的每一步都显得气势非凡,掷地有声。一个传统的地方剧种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我也希望看到黄梅戏有一天能像韩再芬个人一样,自由地游走于时尚与古典之间。我喜欢马兰,和大多数马兰迷们一样,喜欢她的舞台形象。马兰身上刚柔相济的特点使她具有独特的东方古典女子的韵味,而她的演唱、表演都很大气。这些不用多说。我敬重她的是一直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并始终在寻找机会实现。马兰出演《长河》时激动的心情我能感受到,她对艺术创作的虔诚和热情我也能感受到。压抑了多少年,最终能喷薄而出。我想出演《长河》对马兰来说,票房、观众的喜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充分地享受了这个创作的过程,享受了艺术创作给她带来的激情与满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马兰其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她能走多远?有人说,《长河》对她来说,只是个开始。我觉得,《长河》不是开始,只是一次机会。我替马兰高兴并欣慰,她抓住了这次机会并充分享受了它。后面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很难说,因为对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享受过程比关注结果要重要得多。 

 

补充:不好意思,看来很多朋友都觉得我的陈述对马兰有偏见。真的不好意思。我本没有这个意思的。我对马兰是非常喜爱的,只是觉得马兰后来的身份真的很尴尬。这种尴尬一旦说出来可能会让喜欢她的人也觉得尴尬。她自己也能感受到这种尴尬,有苦说不出。从马兰这些年的艺术动作和她现在的谈吐来看,马兰还不具备一个成熟艺术家所具备的素质,她还不能坦然面对,身上还是有太多那段往事留下的伤痛。我觉得她这些年的摸索一定程度上还是在与当年的事较劲:我离开你们还是能做出一番成就。我有时候就想,如果省黄再给马兰一次机会,如果马兰、余秋雨能够好好总结一下《秋千架》失败的原因,那我们的马兰、我们的黄梅戏现在将是怎样一番样子.....至于马兰以后的发展,确实让人很困惑,虽然九年之后终于再次登上了舞台出演了《长河》,但她的身份依然难以定性。而其本身还只是一个表演者,正如评论中一位朋友所说“戏曲艺术不象小品、相声,一个制作团队和演出班底是非常重要的,再大的角儿没了班底也是唱不成戏的......马兰还处于创作的黄金年龄,非常希望她能重新找到一个适合的团队,多出几部经典传世的作品。”如果马兰还想在表演艺术上更进一步,找到一个合适的团队是最要紧的。而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才适合马兰?目前为止,我找不到答案。马兰的艺术已经有了太多她个人的色彩,是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难以包容的。

至于韩再芬对黄梅戏的探索,我觉得她带有太多的个人色彩,希望在黄梅戏中加入时尚流行的元素,来吸引年轻观众。她也没能从总体上去把握黄梅戏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掘黄梅戏中值得继承或发扬的元素,如何平衡传统与时尚、娱乐与艺术的关系。黄梅戏需要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才能给市场一个清晰的定位,才能让从事黄梅戏的人和喜爱黄梅戏的人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关于黄梅戏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将另撰文阐述,还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其他链接:

黄梅戏三大出路——经典、流行、艺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aa0f80100dm8w.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