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析元代官窑枢府瓷

 陶斋333 2015-02-23

    今年春,笔者从景德镇一藏家处,购得一卵白釉枢府盘。此盘惜略有残缺,盘 直径30厘米,高5厘米,底足直径22厘米,砂底无釉,满盘施卵白釉,釉面莹润呈失透状,釉色白中闪青,胎质坚白,盘内底刻一折枝牡丹花,刻工刀法流畅生动,叶面辅以篦纹。与习见的元枢府器不同的是,此盘外沿以青花书写铭文一圈,内容如下;“饶州路总管府公置口吏不许借用”,其中第九字缺失,  按内容推测应为一“官”字。无论从该器物规整的造型,还是盘内精美的刻花,都表明这是一件较为罕见珍稀的元代枢府瓷。
 
    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国称大元国,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饶州为饶州路,至元十五年在饶州路属县浮梁县设“浮梁瓷局”,这是元朝在地区设置的唯一掌管烧造瓷器及军队用品的官方机构,表明朝廷对制瓷业的重视与需要,各地的工匠及艺人均往这里集中,元史载:饶州路设饶州路总管府,辖三县三州,户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人口四百三万六千五百七十、饶州路在元代成了管理人口最多的路,正是在朝廷的重视和支持下,集中了国家的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元代才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相继创烧出了如卵白釉(枢俯)瓷,青花瓷,釉里红瓷,红釉,兰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诸多新品种,使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瓷胎的“二元配方”烧制成功,使制瓷业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明、清瓷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卵白釉(枢俯)瓷为元代创烧,因其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颇似鹅蛋色泽,故名。但在元代文献中却不见有关记载,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俯字者高”、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卵白釉瓷器,在从印花为主的饰纹中间,往往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因此卵白釉瓷习惯性又称为枢府瓷,这类带铭文的卵白釉器目前已发现除“枢府”铭外尚有“福禄,太禧,昌江,东府,福寿,和寿,福,良,玉”等单个字样铭,这一类器人们普遍认为属元代官窑器。
 
    元瓷中的政府机构铭更为重要,这是印证当时国家管理机构的实物见证,迄今所见的元瓷机构铭仅见龙泉青瓷与卵白釉枢府瓷,龙泉青瓷中发现印有“使司帅府”铭,“使司帅府”是元代“使司都元帅府”的简称,是元代的一个地方军事机构,而元瓷中最多见的是以刻、印铭“枢府”等款,而极少以青花书写款类。已面世的在枢府釉上用青花料写款的政府机构铭仅见“宪台公用”铭纹碗盘目前仅见报道二件,一件出土于江苏省扬州市一建设工地,一件出土于安徽省宣城梅文鼎纪念馆工地,为历代官衙所在地, 而笔者所藏的这件以青花铭有 “饶州路总管府公置口吏不许借用”字样的,为仅见品。饶州古称番邑,又鄱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称作番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鄱阳为饶州,大业三年(607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622年)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开元初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975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鄱阳府为饶州府,属江南行省.由此可知,饶州路为元代至元十四年到至正二十一年(1277~1361年)之间的地方政府机构,其他朝代均无此称谓,元代的路为行政区域名,每路设总管府,为本路的最高管理机构,景德镇东晋时设镇,由于位于昌江之南,始名昌南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唐开元四年(716年)改新昌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浮梁县,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宋真宗赵恒专门命人在此烧制御器,质地精良,闻名于世,由于瓷器上书有建年景德字样,遂改称为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升为浮梁州,属饶州路。
 
    笔者所藏的这件器物,至少向人们透出几点重要信息:一是传世卵白釉器小件为多,少见大器,此盘应属大件之一,不仅至为难得,而且为元代枢府大件器皿提供了实证;其 二,此盘足径22厘米,与传统小足器不同,而与元代青花盘相同,可作为元青花器的佐证之物,三是元代卵白釉器均为印花工艺,此盘用的是刻划工艺,工艺精湛,说明元代枢府器工艺更为多样;第四,此盘最重要的一点即青花写款的内容,元代在瓷器上写款本就不多,而书政府机构铭的更是少见,而直接书“饶州路总管府公置”的官用器仅此一件,故其史料价值极为重要,因而此盘至为珍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