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学习方法与研读四规

 星集 2015-02-24

新书友点标题下方中医书友会快速关注
文/天下无疾 编辑/李春侠


编者按:《内经》为中医学习者必学之经典,其学习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我们来看看天下无疾先生的观点,想想自己所需,这里面或许正有你想要的。



 

《内经》学习方法浅识


《内经》在中医学的地位无须多讲,这里主要谈一谈《内经》的学习方法。不过在讲方法之前,还是需要先说一说态度。


目前对《内经》的态度,大体有三种:一是以部分道医为代表,以崇敬之心读经,视作圣贤之言,字字珠玑,无有缺憾。二是以部分科学家为代表,视《内经》为陈腐糟粕,错漏百出,应该放到博物馆发挥其仅有的历史文物价值。三是以部分理论研究者为代表,凭考据,扬义理,求实证,期冀客观再现古人的思想与方法,以为现世启迪。


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学习目的,又进一步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对道医而言,学习是为了获得指引、启发和灵感,所以最重视对医理的阐发。同时,因为生活经历不同,学习、工作经历也自不同,面对同样的一段文字,感悟的内容也便因人而异。一方面,这种学习方法最为灵活,最具艺术性,结果也最为绚烂多彩;另一方面,所谓“六经注我”,大多也因此而出。


科学家们显示出的不屑态度,与求疵精神相得益彰。在读经时,时时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古人言语,错漏变得异常显眼。如此的学习,其实并非真正的学习,于己是否有益不好讲,但于人、于中医本身,却是大有裨益的。陷于中医领域内的学习者,践行者,对于中医自身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然而不见之,并不会有助于其变得更美好,更有效,更可靠,即俗谓之发展。科学家介入之后,中医学发生的很多变化,廖育群先生多有评论,不妨参阅。


最后,研究者力求客观、真实,借实证的工具,夯实《内经》的基石,是学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学习方法,更强调研究。所谓研究,往往是围绕某一主题,广泛收集材料,整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不过,如此的研究方法,因为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重实轻虚的特点比较明显。以上描述太过繁复。


简而言之,第一种学法注重感悟;第二种注重发现问题;第三种注重实证研究。


《内经》学习方法,如人生意义一样,普适性的答案是不存在的。所以,关键不是鉴别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说,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对此,无疾个人的认识如下:


虚不离实。《内经》成书久远,仅凭心度之,或参以二三注家,失实根基,每至飘渺。是非既混,真伪不存。现今之世,早非二百年前可比。务实之风,实证之气无处不在,土壤已变。拒而不受,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话语权。实际上,用脑的思辨,用实证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可以更好的为心的感悟创造条件。尽管实证和思辨发现的真理有局限,很可能几年之后就被推翻,但终究是帮助我们走出了最初的那个洞穴。虚得实助,如虎添翼。


实不离虚。实证研究,勤勤恳恳,扎实可信。但专执于此,则难免存脑废心。而一旦废黜心意,仅靠头脑来维持,很可能错失许多宝贵的、精微的细节,因为把握精微需要感觉,主持感觉需要心意。实际上,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逾越。此时结合研究者自身的体验,以心度之,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实际上,如此的困难,为数极多。


何谓虚实。说了半天虚实,究竟这里说的虚实,是指何而言?这其实真的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或许可以说:实证之法为实,联想之法为虚。但面对《内经》,除了考古,版本,校勘,是否有真正意义的实证研究呢?在不辨古今概念差异,不明古今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推行的大量实验验证性研究,是否是真正意义的实证研究呢?存疑。


又或者说:考据之法为实,义理阐发为虚。但面对《内经》,所做的考据,有多少不是古人的义理呢?难不成经过历史存留下来的义理,就变成真理了?又或者说:脚踏实地的研究为实,整日冥思苦想的思考为虚。但是,既然如前所讲,所研究的对象都不是实的话,研究本身又何以为实呢?那么,虚实究竟是指什么呢?每每似是而非。或许真理就在似乎仿佛之间。姑且还是以心度之吧。恰如道,可道之道非常道。



 

《内经》研读四规 


历代读《内经》者无数,且研且读则无多;其研读《灵枢》而成绩卓然者,尤不过数人。约略括之:杨上善、马莳、张介宾、张志聪、丹波元简。现代龙伯坚、郭霭春、牛兵占的解读亦颇有可取处。古人先辈研读《内经》有其优势:与《内经》成书年代相去更近,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习用传统思维方式解读。然其不足之处亦复有之:可供参考的书目较少,没有现代检索技术支持,并非均精于针灸临床、校勘小学。


相比而言,今天研读《内经》的基础尤胜以往:图书出版兴盛注本易得,《内经》研究日深颇多借鉴,数据库检索便利,交流渠道畅通。正为学之时也。研读者,且研且读,需要方法、轨范。现归纳如下。


一,遍览注家。历代注《内经》者不乏其人,均有各自的角度,每每发人所未发。对研读者而言,多一个角度来观察,无疑就多了一份发现真理的机会。以上所列注家之外,单注《素问》者如王冰、吴昆、高士宗、丹波元坚、森立之等注本,现代河北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所编注释本,张毅之编《<内经·素问>疑难问题助读》,亦颇多可取处。研读《内经》,非遍览诸家,难免漏万。


二,放眼全书。对字词的理解,离不开文句;对文句的理解,离不开篇章;对篇章的理解,离不开全书。现代数据库的应用,为从全书视角解读字词文句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工具。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段之“表里”,古代注家多未作解,现代多从字面解释;非放眼《内经》全书,难识其本义。


三,寻根探源。对篇章的理解,离不开文句;对文句的理解,离不开字词;对字词的理解,离不开寻根探源。《内经》成书近两千年,字词含义变化之巨,不可不查。如“营”,现代含义多为营养、经营;然其本义乃“围绕而居”。妄以臆度,其谬可期。常用工具书包括:说文、段注、释名、康熙字典;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中医大辞典。研读者咸宜备之。


四,遵循理法。所谓理法,医理、文法也。《内经》本医书,医理未明,徒解何益?不循医理,医理何明?现代《内经》研究著作,针灸经典理论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颇丰,其于阐明医理,为功甚伟。约略举之: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针灸经典理论阐释,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内经》亦文也。凡文必循文法,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皆法之所出,不可不通。校勘之学,亦当并入此列。巨擘刘衡如、钱超尘、张灿玾诸先生于此建树颇丰,恭受其学。


列此四规,以为法则,备研读之用。


上面提及之书目,灵兰书院的相关作品有《中医经典三家注系列》8种、《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5种、《中医经典中医歌赋合集》。均包含《素问》《灵枢》《难经》《伤寒》《金匮》等内容。通过当当网分别搜索书名即可购书。


【本文摘自天下无疾新浪博客,由作者授权发布,中医书友会特约编辑李春侠编校,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中医书友会第149期之1


如果您想收到中医书友会每天推送的精彩内容或活动通知,请点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账号-关注。好文共享,欢迎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