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文/作者:潘才岳
在学习清代时期的收藏与鉴赏时,由于品种繁多、历朝演变及后仿等因素,致使我们对其进行甄别真伪及断代估价方面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们不妨采取“一头一尾”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考究。
简单点来说,就是先把清代时期的瓷器,简化为早期、中期及晚期。先把清代早期的攻破,然后再把晚期的弄清楚,剩下的清代中期的就用排除法来评判,相对就容易分辨了。
一般地,在收藏界所流通清早期的陶瓷最为多见且受青睐的是康熙时期,而晚清时期则以光绪朝为代表。由于清早时期的顺治及清晚期的宣统朝,均为短命皇朝,所以先把在学习的过程中暂且他们抛开。因此,这里所说的“一头一尾”则着重于康熙与光绪两朝来讲。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2419/50455915_1)
图1——康熙·青花冰梅纹罐
图2——康熙罐底部釉面
康熙时期瓷瓶/罐的釉面(见图2)给人的感觉硬度大,像不锈钢的面。而光绪时期的釉面,其硬度则较软。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2419/50455915_3)
图3——康熙冰梅纹青花罐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2419/50455915_4)
图4——清康熙青花西廂记故事图粥罐
康熙时期的青花发色(见图3、4的青花发色)较为深沉,其发色色阶多,且无光绪时期那么明显的突变现象。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2419/50455915_5)
图5——康熙冰梅纹青花罐底釉
也就是说康熙时期瓷器的底釉与瓶子或罐子的器身釉,往往是两种不同的釉。可看该(对比图3的罐身釉面与图5的底釉面),其器身用的是硬亮青釉,底用的是粉白釉。
有这样特征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康熙时期的。当然,在光绪时期瓷器的底部与器身的釉面也会专门仿制这样的特征,从而出现不同釉色,因此要综合判断。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2419/50455915_6)
图6——康熙青花底釉
再次把图3与图6作为对比,可见得康熙器身与底是采用两种不同的釉。
图7——康熙青花凤尾尊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2419/50455915_8)
图8——康熙牡丹纹青花釉面
我们再看图7、8,这也是一件康熙时期的瓷器釉面,其器身的釉色又硬又亮。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2419/50455915_9)
图9——康熙青花瓷底部
由(图9——康熙青花瓷底部)中可见得,同一件器物的底釉含粉重,给人的感觉不够硬与亮。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2419/50455915_10)
图10——康熙瓷器底部棕眼
由(图10--康熙瓷器底部)可见康熙时期的瓷器底部,出现有很多棕眼。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釉稠造成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2419/50455915_11)
图11——康熙青花底足
(图11)这件底部的工艺也是康熙时期,造成有差别的原因,我想应该是由于工艺不同引起的。在康熙时期及以上朝代的工艺相对比较慢,所以可以用稠一点的釉。而到了康熙以后的制瓷工艺则被要求加快速度了,这时候则要求其釉的流动性好。只有在制造的流程上加快速度,才能提高其工作效率。
整个康熙时期的制瓷器工艺速度,都是相对比较慢的,然后是逐步加快。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民国时期瓷器的釉,且薄且均。说明了该时期瓷釉的流动性很好,也就是釉相对要比较稀了。正如上图,其可见圆度、底足宽度看好象一致,但实际上是不均匀,不一致。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2——光绪彩瓷
这是光绪时期的瓷器,其面釉及底釉很一致,而且底足的圆度也很规整。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3——康熙青花底足
这件是康熙时期的青花底足(图13),其圆度并不是很规整的圆。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4——康熙青花釉色
对比(图12)光绪时期的瓷器釉面,而这件康熙时期(图14)器身与底的釉面,很明显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釉色。但这种现象不是绝对性的,一般什么情况下会比较异常?康熙早期的比较明显,而到了后期则有所改进。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5——康熙青花瓶内部釉色(与图14为同一件青花瓷)
用同一件康熙瓷器的各部位釉面对比,即(图15)与(图14)相比,可发现瓶子内的釉与底釉一样,与瓶身不一样。而光绪时期的则反之,其里外通常都是一样,除非它特意要这样仿制康熙时期的。
也就是说,光绪时期的瓷器除了它当时是特意要仿康熙以外,大部分的光绪瓷器的底釉、外釉以及内釉都是一样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6——乾隆青花大碗
这件是乾隆时期的,其底部与器身是属于同一样的釉。而这具体的原因也很难解释得清楚,但笔者平时在博物馆及拍卖行、古玩市场及一些泰斗级藏家前辈们家中所见到及上手的基本都是这样。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7/光绪青花)
(图18/康熙青花)
光绪时期的青花色阶跳跃大,也就是说其深的部分很深色,浅的部分则很浅色。而在同一件器物上所表现的,康熙时期的色阶也多,但没有这种强烈的跳跃感。康熙也有变化,但不会很明显的深浅突变。
简单地说,就是康熙时期瓷器身上的釉色是属于渐渐地变。这时的不会只用最深的与最浅的两种,从而形成明显的对比。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现象理解为,光绪时期的造瓷工匠要提高效率,而没有那么花时间细工慢做。说白了,这一切都是当朝时期的审美变化、人工效率及工具因素而造成的。以上这种探索技制瓷艺演化过程的思路,是一条分析各时期古董特点的主线。
由于经验及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文暂未能进一步地全面剖析甄别清代瓷器的鉴定突破点。对本内容若有质疑者,欢迎论证。
2013年7月5日 凌晨
作于【岳宝轩】
————————————————————————————————————————————————
业界官方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
(注:转载本文时,请原文附上本文网址链接。谢谢!)
联系邮箱:1405643543@qq.com
新浪微博:@潘才岳 http://weibo.com/1887989325/profile?topnav=1&wvr=5
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文/作者:潘才岳
在学习清代时期的收藏与鉴赏时,由于品种繁多、历朝演变及后仿等因素,致使我们对其进行甄别真伪及断代估价方面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们不妨采取“一头一尾”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考究。
简单点来说,就是先把清代时期的瓷器,简化为早期、中期及晚期。先把清代早期的攻破,然后再把晚期的弄清楚,剩下的清代中期的就用排除法来评判,相对就容易分辨了。
一般地,在收藏界所流通清早期的陶瓷最为多见且受青睐的是康熙时期,而晚清时期则以光绪朝为代表。由于清早时期的顺治及清晚期的宣统朝,均为短命皇朝,所以先把在学习的过程中暂且他们抛开。因此,这里所说的“一头一尾”则着重于康熙与光绪两朝来讲。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康熙·青花冰梅纹罐
图2——康熙罐底部釉面
康熙时期瓷瓶/罐的釉面(见图2)给人的感觉硬度大,像不锈钢的面。而光绪时期的釉面,其硬度则较软。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3——康熙冰梅纹青花罐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4——清康熙青花西廂记故事图粥罐
康熙时期的青花发色(见图3、4的青花发色)较为深沉,其发色色阶多,且无光绪时期那么明显的突变现象。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5——康熙冰梅纹青花罐底釉
也就是说康熙时期瓷器的底釉与瓶子或罐子的器身釉,往往是两种不同的釉。可看该(对比图3的罐身釉面与图5的底釉面),其器身用的是硬亮青釉,底用的是粉白釉。
有这样特征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康熙时期的。当然,在光绪时期瓷器的底部与器身的釉面也会专门仿制这样的特征,从而出现不同釉色,因此要综合判断。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6——康熙青花底釉
再次把图3与图6作为对比,可见得康熙器身与底是采用两种不同的釉。
图7——康熙青花凤尾尊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8——康熙牡丹纹青花釉面
我们再看图7、8,这也是一件康熙时期的瓷器釉面,其器身的釉色又硬又亮。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9——康熙青花瓷底部
由(图9——康熙青花瓷底部)中可见得,同一件器物的底釉含粉重,给人的感觉不够硬与亮。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0——康熙瓷器底部棕眼
由(图10--康熙瓷器底部)可见康熙时期的瓷器底部,出现有很多棕眼。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釉稠造成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1——康熙青花底足
(图11)这件底部的工艺也是康熙时期,造成有差别的原因,我想应该是由于工艺不同引起的。在康熙时期及以上朝代的工艺相对比较慢,所以可以用稠一点的釉。而到了康熙以后的制瓷工艺则被要求加快速度了,这时候则要求其釉的流动性好。只有在制造的流程上加快速度,才能提高其工作效率。
整个康熙时期的制瓷器工艺速度,都是相对比较慢的,然后是逐步加快。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民国时期瓷器的釉,且薄且均。说明了该时期瓷釉的流动性很好,也就是釉相对要比较稀了。正如上图,其可见圆度、底足宽度看好象一致,但实际上是不均匀,不一致。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2——光绪彩瓷
这是光绪时期的瓷器,其面釉及底釉很一致,而且底足的圆度也很规整。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3——康熙青花底足
这件是康熙时期的青花底足(图13),其圆度并不是很规整的圆。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4——康熙青花釉色
对比(图12)光绪时期的瓷器釉面,而这件康熙时期(图14)器身与底的釉面,很明显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釉色。但这种现象不是绝对性的,一般什么情况下会比较异常?康熙早期的比较明显,而到了后期则有所改进。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5——康熙青花瓶内部釉色(与图14为同一件青花瓷)
用同一件康熙瓷器的各部位釉面对比,即(图15)与(图14)相比,可发现瓶子内的釉与底釉一样,与瓶身不一样。而光绪时期的则反之,其里外通常都是一样,除非它特意要这样仿制康熙时期的。
也就是说,光绪时期的瓷器除了它当时是特意要仿康熙以外,大部分的光绪瓷器的底釉、外釉以及内釉都是一样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6——乾隆青花大碗
这件是乾隆时期的,其底部与器身是属于同一样的釉。而这具体的原因也很难解释得清楚,但笔者平时在博物馆及拍卖行、古玩市场及一些泰斗级藏家前辈们家中所见到及上手的基本都是这样。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 [转载]清代青花瓷鉴藏之釉面(图组)](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17/光绪青花)
(图18/康熙青花)
光绪时期的青花色阶跳跃大,也就是说其深的部分很深色,浅的部分则很浅色。而在同一件器物上所表现的,康熙时期的色阶也多,但没有这种强烈的跳跃感。康熙也有变化,但不会很明显的深浅突变。
简单地说,就是康熙时期瓷器身上的釉色是属于渐渐地变。这时的不会只用最深的与最浅的两种,从而形成明显的对比。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现象理解为,光绪时期的造瓷工匠要提高效率,而没有那么花时间细工慢做。说白了,这一切都是当朝时期的审美变化、人工效率及工具因素而造成的。以上这种探索技制瓷艺演化过程的思路,是一条分析各时期古董特点的主线。
由于经验及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文暂未能进一步地全面剖析甄别清代瓷器的鉴定突破点。对本内容若有质疑者,欢迎论证。
2013年7月5日 凌晨
作于【岳宝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