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夹生饭”而作文

 光阿 2015-02-24

上午第三节下课铃声刚打响,学生就迫不及待奏起了碗盆汤匙交响曲。我趁势喊了句:“我们不做菜市场!”他们紧跟着和了下去:“我们要做西餐厅!”接着师生相视而笑。

小家伙们识趣地闭上嘴,井然有序地排起了队。

刚想挪脚走人,又一片喧哗乍然而起,我不禁皱紧了眉。几个家伙见状缩了缩脖,切切恳求:“老师,你和我们一块儿吃饭吧!”细想来,竟是很久没和他们在一起吃饭了。“菜让许佳芸和韩超去拿”,服务这么周到,我欲拒不忍,于是爽快答应。

许是真饿了,好些个狼吞虎咽,不时添菜加饭。有一生,名占钰龙,连着吃了三碗,还在忙不迭地往嘴里扒拉,我便开玩笑说“占钰龙,占钰龙,饭量大如牛”,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占钰龙不服气地说,昨天的饭是半生不熟的。我默然,随即笑道,难不成你想把昨天的补回来?没想到有几个学生竟连声应和。我便告诉他们以后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及时通知老师,所幸昨天下午只上一节课。

饥肠辘辘,又恰遇夹生饭,这不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吗?如此经历,学生该有不吐不快之言。想到此,我灵光一现,提议写成作文。小家伙反响热烈,连连赞同。

语文课,我将“夹生饭”三字端然书于黑板,问学生,既写吃饭,必然是——个别即刻心领神会——“肚饿”。我马上表扬并乘机而问:“你们有肚子饿的经历吗?”学生点头唯唯。有经历便有话可说,我点一学生问:“什么感觉?”小鬼脱口而出:“肚子咕咕叫。”底下还有几只小手,争相举着,“肚子里好像有很多小虫在爬,很难受”“肚子在唱歌:‘我饿了,我饿了’”。我择其要点板书于黑板,并概括为“肚饿后的心理感受”。“那么此时的肚子是怎样的,你用手摸过吗?”我步步点拨,“瘪瘪的,像气球放完了气”“凹下去了”,看来学生还是缺少相应的词汇描述,我立即提供了“前胸贴后背”这个表达,并让学生连着前面的心理感受自己复述一遍。此举既可培养学生侧耳倾听的习惯,又可及时有效地巩固词汇。尤其是对于习作有困难的同学,这内化的一步至关重要。打铁需趁热,我马上让学生把第一段写好。

“饿成这样,你最想——”不待我问完,下面已有嬉笑声起,我知道学生的兴致已经被挑起来了。果然,有几个心急的家伙手都没举,就直喊出来“真想有两个大大的鸡腿摆在我面前”“我想吃整个的蛋糕”“要是有肯德基的外带全家桶就好了”“汉堡包也不错”……还真会“画饼充饥”呀!“想到这里,你会有什么反应?”高诺凡站起来说:“想流口水。”我更正说:“流是没敢流吧,在上课呢,是使劲地咽了几口口水是吗?”学生随即赞同,我把“咽”板书在黑板上,顺带着做了“咽口水”的动作,小家伙们早已笑翻。

“咽着口水听老师的课,什么感受呀?”“老师的声音好像越来越远了,在听什么我也不知道,只想着好吃的东西。”“我怎么看老师都觉得是餐馆的小二,老师说的话成了菜名,老师问的问题是‘你想吃什么’。”这群家伙,难不成在我的课上也是这般恍惚神游?刚想动怒,念及到是在写作文,又转而和颜悦色起来,口是心非地大大表扬了他们一通。小家伙们果然中招,又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我觉得这节课好漫长,真想快点下课”,“我只盼望下课的铃声快点响起”,“每一分钟就像一小时,我快坐不住了”。听到这儿,我又立马给学生补充了“煎熬、如坐针毡”。接着,再让学生进行自由复述,这次指名一中等生发言。之所以点中等生,是因为一则可调动优等生的参与性,给其适时润色的机会;二则中等生、学困生因水平相当听着也亲切,可以逮着机会补充几句,最后外化成文。

“漫长的一节课终于熬过去了,此刻你听到了下课的铃声,第一反应是?”“我们像一群被关了很久的小鸟一样急急忙忙地飞向食物。”两三个学生都如此回答,大同小异。于是我立刻板书了“饿虎扑食”,几个小鬼心领神会,马上笑开了。我乘势而下,“香喷喷的白米饭已摆在你的面前了,上面还冒着——”“热气腾腾的白雾,如在眼前呀”;“我忍不住拿起碗——”“闻了闻,嗅了嗅,啊——好香呀!”接的也是顺畅。我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把这些小鬼夸得天花乱坠,又让他们按照前面的方法将此段写了下来。

到此,此篇作文已将至第二页,我看到很多小家伙将作文纸前后翻过来对过去,一个劲地数有几段了,面露得意之色。想着期中试卷上他们那干瘪的一段,今天终于空前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在他们轻飘飘的时候,我加重声音来了个写作方法揭示:“今天我们写《夹生饭》,到目前为止,写的都是什么?”学生不待思考,应声而出:“肚子饿和饭香。”我检点了一下目光,故意顿住不表态,学生以为说错了,坐了坐正,直愣愣地盯着我。我故意拖长了声调:“这就叫‘希望越大——’”我还没说完,底下群起而和“失望越大”,我欣慰而笑。

“这最后的收尾,得靠你们发挥自己的十八般武艺了,你面对这香喷喷的白米饭,有没有想到是夹生饭呀?”学生头摇得像拨浪鼓。“那你是怎么吃第一口的?接着的第二口呢?周围同学的反应又怎么样?”我点到为止。学生静静地动笔写着,还不时掩嘴而笑。此次作文,看来是真个儿开启他们小小的心扉了。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师》。题图源自网络。)

答疑解惑,百家争鸣;烛照前程,一路同行。“哪里有小学语文教师,哪里就有《小学语文教师》!”

◆通过微信—通讯录—订阅号,搜索“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并加关注或直接扫描期刊封面上的二维码。

◆点击屏幕右上角“…”,转发好友或分享朋友圈。

◆在对话页面点击屏幕右上角小人,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回顾往期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