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各种各样的街道,例如英皇道、弥敦道,到过香港的游客,对这些充满购物热点的街道必不会陌生。但若想要看看香港最朴实的一面,北角春秧街是最佳的去处。 “叮叮……”随着电车转入春秧街,来到了一个奇妙的地方。电车轨就像一条脊梁,撑起整条春秧街,车轨两旁尽是摊档和店铺,青菜、水果、海鲜、鸡鸭、福建干货……虽说是一条街,简直就是一个菜市场。坐在电车上层,沿途可见到摊贩叫卖的景象,肉铺、蔬果摊形成的传统市场以及旧旧窄窄的公寓是老香港的缩影,而且有很多文化是别的街市所没有的。  | 杂乱潮湿的街道,古老的有轨电车穿街而行,街道的两旁几十年前的堂楼下边,是一家家小店,卖衣服、袜子、鞋帽,卖南北水果、海产﹔卖闽南地瓜、花生、柑桔,卖牛羊猪肉、鸡鸭,海鲜,构成了一幅繁华生动的“清明上河图”。这就是春秧街——北角的地标,也是港岛变化最小,最能反映香港平民生活的街道。想要看看香港最朴实一面,春秧街是最佳的去处。搭乘开往北角的街市电车,沿途可见到摊贩叫卖的景象,肉铺、蔬果摊形成的传统市场以及旧旧窄窄的公寓是老香港的最佳缩影。春秧街位于港岛北角,是夹在渣华道与英皇道间靠近糖水道一条几百米长的街道,街道中间现在仍有电车通过。 |  | 二战后,大批来自上海的新移民涌入香港。他们大都聚集在渣华道、春秧街和马宝道一带。当时的北角是上海新移民居住地首选,上海人带来上海菜馆、美容店和理发店。不但令北角的人口渐渐增长,更将上海的各类文化,包括娱乐、饮食、印刷等带到这里。 |  | 那时盛行于香港的上海理发店布满北角,春秧街的杂货店随时可买到上海日用品,在月园游乐场入口处经常有一位阿婆用上海话大声叫卖白兰花和夜来香……。 |  | 那时在北角,到处均能见到上海的景、体味到上海的情。因此,北角得到了「小上海」的称号,而上海文化也由此逐步输入香港,尤其是各种娱乐文化更是深深影响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 |  | 1950年,根据当时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记载,北角区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现时纪录的保持者为旺角区)。 |  | 70年代以后,北角一带变为内陆福建籍移民聚居的地方。成千上万的福建老乡从贫瘠的乡下涌来,在月明楼、皇都大厦、南天大厦、新都城的亲友家里落脚。这些大厦都有不同方向的入口,天井昏暗,因为楼面广大,街道七折八拐,几乎就是那种可以打城市游击战的地方。 |  | 而这里的福建人,又以来自福建晋江人数最多。他们与海外闽籍的乡亲一样,后到的投靠早到的,扎下根的帮助无处落脚的,开店办厂的拉扯找不到门路的。北角慢慢地成为他们的聚居地。福建人也慢慢的取代了上海人,成为北角最多的外省人口,人们慢慢又把「小上海」改叫成「小福建」了。 |  | 福建人来香港的历史要追溯到100年前,当年成千上万的福建人去南洋做苦力,香港是一个中转站,当时北角码头一带还没有填海,叫做「七姊妹」海湾,从这里的码头经常有船只去东南亚。民国19年,一位叫做郭春秧的祖籍福建的印尼华侨富商,计划在香港建一间糖厂,获得允许在北角进行填海工程。 |  | 糖价大跌,糖厂没建成,郭春秧将土地改成住宅用地,他在沿海修建了300间店铺,形成了今天的春秧街及糖水道一带,使北角渐渐繁华起来。1933年当局命名这条街为“春秧街”,郭春秧也成了闽南华侨涉足香港房地产业的先驱。 |  | 早年在春秧街卖东西的和买东西的,大多用闽南话。谁想在这里赚钱,谁想让晋江籍的阿婆大妈向你买东西,谁就得学闽南话。因此,短短的春秧街,乡音俚语,讨价还价,有时还夹杂着久别相逢的乡亲见面的亲切、兴奋的笑语。 |  | 这里的东西几乎全港最便宜,善于勤俭持家的晋江老乡,尤其是会持家的晋江籍女性,星期天便乘有轨电车到春秧街把一周的果瓜蔬菜与鱼肉买足,从鲗鱼涌,从荃湾等地赶来的福建人也会到这里大买特买,一次可省下几十元、百把元。 |  | 路直路弯人生如此这般。春秧街——北角电车站回旋处,“叮当车”也只是拐几个弯稍作歇息,就继续向铜锣湾方向出发。 |  | 为了服务闽籍乡亲在港的生活,北角春秧街设有福建体育会附设的诊所。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子弟,让他们更好地在香港这个国际都市中搏击商浪,福建乡亲在北角渣华道创办了福建中学,晋江同乡会会所就在堡垒街26号地下,福建各镇、村同乡会和社团也在北角后街一带。任何一个初到香港的闽南人都不用怕在北角找不到道路,找不到吃的地方。不论是在繁华的英皇道,还是邻近城市花园的电气道,都可以听到用闽南话的交谈声。在北角每一家酒楼的服务员也大都会说闽南话。 |  | 当年北角聚集了不少中资机构,甚至很多中资机构的宿舍也安排在北角一带。北角的商铺、戏院、学校、书局很多都蒙上一层政治色彩,有人说北角是香港的「解放区」,还说这里很多生意都得到左派的支持。 |  | 1967年,受到国内文化大革命影响,香港经历了反英暴动,北角也是港英当局关照的重点。港府曾出动上千名的英国军队在侨冠、新都城和明园三栋居民大厦里挨家搜索左派人士,当时直升飞机就降落在大厦顶层。英军也曾围攻占领华丰国货公司作为据点,使华丰国货受到了很大破坏。当年英国人可不像现在这么强调人权了。 |  | 平心而论,北角一带的发展远远比不上他两边的区域,不知是出于政治考虑还是什么的,当年不管是英资还是华资都很少在这里投资,西边的铜锣湾东边的太古城早就远远把它抛到了后边。 |  | 比较50年代的旧照片,春秧街基本上保持了旧貌,这也使得现在怀旧的人喜欢北角,钟情春秧街。有的台湾旅行社还专门有介绍春秧街的网页,到春秧街体会老香港。 |  | 这一带里居住着比较多的中下层市民。住这里的人都节俭,舍不得花费,有钱都要攒着以便哪一天圆了自己买楼的梦。北角一带因此养不起高档的百货公司。这么多年,没有一间高档百货公司在这个50年代香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开设分公司,反而,在香港其它地方争相倒闭的国货公司却在北角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有40多年历史的华丰国货有众多的街坊客帮衬,30多年历史的低挡的新都城百货屹立至今。 |  | 北角以它的质朴与亲和拥抱着来自各方的天涯倦客。清晨,人们乘着古老去的电车返工,傍晚踏过春秧街的污水买菜,虽然渣华道上早就修建了渣华道街市(菜市场),但很多当地居民还是习惯于在潮湿和熙攘的春秧街上穿梭,讨价还价,叙家常。他们在华丰国货寻找家乡特产以解乡愁,在新光戏院里看粤语长片。虽然每个人见面都诉说劳累,但他们夜里都睡得很香。 |  | 直到今天,北角还是那个老样子,朴实无华,看上去没有光采,而在那些吵吵嚷嚷的大厦里,每个家庭的小日子都慢慢过得滋润起来。 |  | 北角成为新移民聚居的地方是有理由的。它缺乏鲜明的香港风格,建筑物呆板,电车笨重陈旧,市容也较混乱肮脏。住在这里的人也远不如中环尖沙咀的白领们那么时尚,连百货公司的货物都便宜一些。这一切使初到贵境战战兢兢的新移民们少一点自卑,多一点安全感。大家都是新移民,都够土,都囊空如洗。大家都立志疯狂挣钱,对将来都有无限的憧憬。 |  | 北角春秧街是一个古老的街市,贩卖着一些另类的特产和风情,然而随着年月的增加,超级市场的密布,就如摊档小贩所言:春秧街的热闹已不如旧时。 |  | 香港的另外一面:最底层市民的平实生活。 |  | 北角 |  | 北角的粥品店 |  | “牛肉鱼片粥、油炸鬼”。相对繁华地段,这里的价格稍便宜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