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香港】香港有条街,叫春秧街

 天倫之樂 2019-01-15

香港有条街,叫春秧街。跟插秧无关,也跟秧歌扯不上边,那是因为这条街是以一位福建人的名字而起,他叫郭春秧。郭春秧是福建同安人,同安现在是厦门一个区,但他那个时候,同安的名字比厦门响亮得多。



18岁时,郭春秧就投入滚滚奔向南洋的大潮,去了爪哇,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投靠他的叔父管理糖厂,很快的,他成为爪哇当时四大糖王之一。



1876年,他将事业发展到香港,发展的地方是香港岛的北角,建了个爪哇运糖码头,还有爪哇轮船公司,而这里的马路,就叫爪哇道,后来就叫渣华道。(看看下图的英文名字,Java就是印尼爪哇的英文名字)



现在有媒体经常说:我们中国的茶叶在1900年已经获得巴黎万国博览会的金奖,轰动世界华人,超级骄傲等等等。。。这茶叶就是郭春秧带去巴黎的。



1920年,此人在香港北角投建一间糖厂,于是,这里就有了一条马路,叫做糖水道。



但因为战争等问题,糖价大跌,这块填海的地皮改建了40个房子的住宅区跟300多间商店,所以这里老一辈香港人都叫“四十间”,再后来,就建了城市花园私人住宅区,那个艺人“八两金”就住在这里,对的,八两金也是厦门人,嗯?太丑?那就说厦门帅哥,北角山上住了个艺人叫林峰。



其实,在那个时间的香港岛,从西环,上环,铜锣湾,湾仔,四个地方,几乎都是五口通商到香港的福建人居住地。其中湾仔专门有厦门到这里的货品抵达,所以至今有条街道,叫厦门街。(至今英文还是用厦门的闽南语英文译音:Amoy)



而当时铜锣湾的福建人密度比北角更是多!到现在铜锣湾不少老房子都是祖籍福建人所拥有。而北角,从开始到现在,就跟福建人离不开关系,而因为郭春秧对北角的贡献很大,所以1930年代,香港政府将北角的一条街命名为“春秧街”。



春秧街现在是一个菜市场所在地,旁边就是北角电车总站,电车在进入总站前,会先经过市场,而菜贩丶肉贩都会将摊子摆在马路上售卖,出现电车走进市场内的奇景。



香港的福建移民有两次大规模,以二战分界,二战之前那一批福建人,战前大多都去了外国;二战后,更多人涌入香港,福建人自然又聚集回来角,铜锣湾一带,至今香港大约有80-100万人祖籍福建。



福建人在香港实在太多,典故实在说不过来,从陈嘉庚的集友银行到改革开放第一批港商的施子清,小小的香港因为这些人对内陆贡献极之巨大,弹丸之地的香港因为这些人而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毕竟是历史,走在春秧街街头,对于春秧街的郭春秧大部分已经不大有兴趣,正如我从小在鼓浪屿长大,我也不知道晃岩路70号的主人就是他一样,历史,就这样翻过去了。



但历史留下来的痕迹却处处可见,走在春秧街的街头,四处都是闽南语沟通不绝于耳,很多福建人都每个星期喜欢到这里,用闽南语讲讲价,聊聊天,这里的“官方语言”让每一个福建人倍感亲切。



春秧街,有空来走走!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