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丘胡山

 胖胖驴哥 2015-02-24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22日周六
    【集合地点时间】早7:30 济钢商厦集合
    【费用】 1.车费:根据人数确定租赁车辆,车费AA。在途中请将车费交与领队汇总后支付。
    2.门票:因为我们是从朱家峪后山进入村落,所以不排除有巡山的设卡购票,如果您人品爆发遇到巡山队要求补票,请自行补票。
    【活动强度】休闲类
    【个人装备】登山鞋或运动鞋、运动服装、手套、遮阳帽、饮用水3瓶、毛巾、防晒物品。
    【领队装备】对讲机,必备药品,创可贴等。
    【活动用餐】我们早晨7:30出发 约9点到达胡山脚下开始穿越,12点前肯定能到达朱家峪古村,主张自带午餐,但朱家峪小饭店众多,“朱开山”家,“鲜儿”家等电视剧《闯关东》的取景地开设的家庭饭店都可以解决午餐。餐饮费用由与席人员AA分摊。
    【报名方式】跟帖报名,10月19日之前请大家发短信“姓名+单位+人数”到15806660667短信确认出行。
    【旅程简介】早7:30 自济钢商厦集合出发。
    约8:30到达胡山脚下横沟村。
    整装出发 9:00开始穿越胡山。
    12:00前到达朱家峪,村中午餐。
    午餐后自由活动。
    15:00前朱家峪前村口集合回程。
    【导航地图】





    【注意事项】
    1、为了便于联系车辆,参加者请务必在活动前三天中午12:00前报名确定,
    2、请严格遵守活动时间!!!
    3、参加者需身体健康,无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精神病等慢性疾病史。有自主能力,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参加者需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能力,能有效的完成领队的安排。
    5、参加者需能尊重领队的安排,一切行动以团队利益为主,必须听从领队指挥,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6、尊重所处地方的风俗民情,尽量将对当地所产生的影响减小至最低。
    7、注意环保,请勿丢弃不能自然降解的垃圾,请自备垃圾袋,把垃圾带到有垃圾处理能力的垃圾点。
    8、尽量不破坏当地植被、严禁猎杀野生动物。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留影,什么也不要带走。
    9、以上行程仅供参考,实际计划可能会因活动参加的人数、体能状况、天气等因素而适当变动。如因天气、自然灾害等不可抗的因数,而
    至活动取消。
    10、为了保障安全,请参加者自行购买保险。
    【线路介绍】
    “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朱家峪民俗旅游区位于明水城东南五公里处,胡山东北脚下,距省会济南约45公里,从309国道(济王路)南行2公里便到该村。朱家峪古村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地参差,错落有致,该村三面环山,北临齐鲁世博精品园,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森林公园,村南头,文峰独秀,庄北首,文昌阁楼,笔架山依偎着村西首,东崖下,清泉长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头,这风光此处独有。这里,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四面青峰隐隐,溪中碧水悠悠;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在他们眼里朱家峪就是一本很厚的“书”,涉及**、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
    据专家考证出土陶器,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3800年以上。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古村大小古建筑近二百处,大小石桥三十余座,井泉二十余处,庙宇十余处。康熙立交桥、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朱氏家祠、双轨古道、坛井七桥,东领朝霞,古柏亭立、团山瀑布,碧塘倒影,狮子洞、云雾洞、朝阳洞、仙人桌、仙人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数不胜数。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四面青峰隐隐,溪中碧水悠悠,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在他们眼里朱家峪就是一本很厚的“书”,涉及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
    元末明初,朱家的先祖朱良盛从河北迁来,住进了村边的一个山洞。有谁能想到600多年以后,这里会出现一个庞大的居住有500多人的古村落。一个遮风蔽雨的屋顶,一条村边的溪流,一口甘甜的水井,一片可以耕种收获的土地或山坡。朱氏家族在这座叫做胡山的山沟沟里安顿下来,日益繁衍和壮大起来。
    一、文化底蕴丰厚
    “一门三进士”,皇赐“明经进士”匾额
    如今,在朱家峪还保留着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右边是厨房,左边是书房,正对着主人的居室的则是一座两层的藏书楼,它的主人朱逢寅,因为教出了两个有名的举人,光绪皇帝亲笔题字 “明经进士”匾额。朱逢寅自幼聪颖伶俐,勤奋好学,屡试屡第。先中秀才,又中廪生,再中贡生,方圆百里无人不晓。光绪年间朱逢寅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并任候选训导。中年后在家开设私塾,桃李满天下。他的得意门生当属翰林院编修主持刘元亮(今章丘旧城西南温家庄人)和奉天(沈阳)总兵刘仲度(今官庄乡刘家赵庄人),两名学生,一文一武,名震天下。
    兴办学堂
     在章丘率先提倡女子教育
     随着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朱家峪也不能再继续往日的旧梦。据碑志记载,朱家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于是开始有人倡导办学,以便在旧日的科举制度下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在传统社会取得地位。20世纪初,朱家峪开始有了新式教育。1932年,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设一个班,学生廿余人,孙吉祥(女)为先生。古老的朱家峪村,在章丘率先提倡女子教育,难能可贵,反响巨大。
    山阴小学人才荟萃

在此基础上,朱家峪开办了山阴小学,校门是仿照当时培养革命军官的黄埔军校校门所建。由山里五庄庄长组成建校董事会研究通过,呈报县府核准,将胡山东麓圣水泉旁的庙田36亩作为山阴小学的学田,并将大柏树一棵充做小学的基金,建起了山阴小学。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清末至今,全村教师120余人。从建国至2003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达150余人。朱家峪学子早已迈进了南开、北大和清华大学的校门。
    现在山阴小学已做朱家峪民俗文化展览馆了。这里的房屋青砖灰瓦,古朴庄重,展出的既有独轮车和过去农民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有织土布的现场表演,还有一个房间模拟了当年私塾,里面摆了8张课桌,桌上摆着“文房四宝”,还有过去学生们穿的长袍马褂。人去屋空,朗朗的读书声已不在,但清脆悦耳的读书声,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还有那不泯的童心,将朱家峪封存久远的历史翻开呈现在世人面前。游客勾起美好回忆和遐想的同时,更是被古人对追求知识、渴望教育、改变命运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祠堂-激励后人要刻苦读书,以求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村内有一座祠堂,体现了朱氏家族重视文化的传统。家祠位于旧村北首东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领袖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刚。墙碑载“历时既近周甲祠屋剥蚀……”复修于民国廿六年(1937)荷月。
    家祠共分里外两院,里院有建筑古雅而壮观的祠堂,堂前原有名木四株,现只存高大的桧树一棵。“光绪年间,1893年,朱家朱凤皋考取了五品举人,因此立这个旗杆座,自古以来这个建筑就叫旗杆座,这是做官的一种标志。再看上面那个七星图,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就是宋代理学家、哲学家、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朱熹,他也是儒家学派正宗继承人,他下生的时候,脸上右脸部有七个黑点,像天上的那个北斗星,这是朱氏家族文运图腾,以此激励朱氏后人要刻苦读书,以求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村人还将村西的山叫做笔架山,连那山都是成笔架,可见这里的文风之盛。
    朱家峪的书卷气是充盈饱满的,文脉传承中涵养的内在气度,连山水风物似乎都透着文雅。礼门,有阁曰文昌,有楼曰魁星,有山曰文峰、笔架,足见了朱家峪人对文教的尊崇与坚守。
    二、自然景观数不胜数
    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今天,从山脚下的新村穿过那古老的门洞,便会如时光倒流一般,将你带回那旧日的年代,朱家峪的水井、房屋、道路和桥梁,是中国北方山区村落建筑的典型,它浓缩了中国古代农民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凝聚了中国北方农村一缕浓郁的乡情。
    依山而建高宅大屋-江北古村落标本 朱家的人口日益繁盛,开始建起了高宅大屋。朱家峪的房屋多是高台阶,青石根基,山字顶,依山就势而建,这是为了防止雨水和洪水的冲刷,显示出了北方山区古村落的基本特征。到了明朝中叶,山间的道路日益显得拥挤不堪,许多富有的人家进出乘坐着牛车和马车,旧有的窄小的路面已经不敷使用,于是整个村庄都被动员起来,修建了一条可以上下交错行驶的双向的车马道。这只保存在村内展览馆的旧车轮,还能使我们依稀想象到旧日里村庄的繁华和兴盛。
    充满智慧的康熙立交桥
    村内建造于康熙九年的立交桥,显示了中国古代农民的智慧,它和许多古代民居一样,桥拱的石头间一点儿都不用灰泥,而又严丝合缝的咬合在一起,这个立交桥的功能,就是桥上可以走人,桥下可以泄洪,在没有洪水的时候桥下也可以走人、走车。之后,经过二十多年,人们在桥的另一边又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它们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的双璧,桥下宽敞的泄洪道,同整个村落的街道排水系统完美地连接在一起。建于清康熙年间(桥下石刻记之),至今三百余年。立交古桥分东西两座,相距约十余米。上下行人,通车运输,十分方便。桥身全用小型青石叠砌而成,历尽风雨雪霜,未曾损坏,依然原貌。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文昌阁原名危阁连云,考魁星楼碑志,系山阴朱霞所设计、创建。文昌阁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距今已有138年历史。上建阁楼,下筑阁洞,造型古雅、宏伟而壮观。楼洞一体,全用大青方石筑成,历尽沧桑,坚不可摧。此阁乃江南人朱霞设计,传此人精通风鉴,善起文运。
    圣水灵泉 
    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岁次辛丑初秋。井口处,石砌拱形,内墙有碑志,朱士豸撰写。昔日,泉水涌流,草木蕃盛,百鸟争鸣;山峰奇秀,云雾飞渡,如置身于仙境。圣水灵泉,已列入济南市郊风景区名泉。
    文峰独秀 
    文峰山,拔地而起,外形独特,形如“金”字塔,遍山塔柏,数百年来,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涌流,水质特好,泉边老人寿域九十,故取名“长寿泉”。山东电视台、济南电视台多次报道,已闻名于外。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关帝小庙位于旧村双井北,修筑于一北墙中,考其墙碑,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1808)。小庙三面尽用大青石扣砌而成,坐北面南。关帝日日夜夜面对路人,阅尽人间沧桑——真善美——假恶丑——历历在目。
    圩门、圩墙
    鸦片战争以后,盗贼蜂起,在朱家峪这个封闭的山沟里,村民们的安全和财富受到了威胁,于是他们在周边的山上修建了一道防御性的围墙。成功地阻止了盗贼们的抢劫和掠夺,但坚固的山墙却挡不住时代发展的脚步,在这个封闭的山村,也出现了遥远的德国的染料桶。
    东山长流泉 
    此泉共分南北两方水池,紧紧相依。南池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仲春,北池建于民国十年(1921)三月。在南池南北两面石墙上,各有一石雕龙头,相对而视。每当开泉季节,清凉的泉水,从龙口喷涌而出,注入方池,清澈见底,甘甜爽口。
    坛井七折
    又名坛井七孔桥,位于旧村东南首,文峰山东北脚下。从无碑碣记载,无从考证其修建年月。坛井口小、肚大,状若坛。井水系文峰山下潜流涌出,甘甜适口,从未干涸。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曲折相连,纵横交织。
    双轨古道,它是用两条30公分宽的青石铺就而成,两条轨道之间相距1.5米。双轨古道始建于明代,清朝时进行过重修。据朱氏宗谱记载,朱氏第十世族人朱志臣“倡议举修石道”,规定行人走道须靠右行,这两条轨道就体现着现代交通意识了。
    三、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
    胡山道教历史悠久,据考,道教历史上山东除泰山、崂山,胡山并列其后。自唐代时胡山顶峰上就有庙宇,远近百姓都有前来上香祈愿的。庙宇曾由僧侣和道士交替主持,自清康熙后,一直为全真教龙门宗主持,胡山是山东宗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归隐于胡山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李开先与胡山僧人一起倡导下,重修了胡山顶峰的寺院祠宇,并立有《胡山记》碑文,碑文目前仍存于胡山顶峰。清嘉庆、道光年间,胡山全真道派马本辉、王合敬重修胡山顶峰道观祠宇,使胡山道观规模发展到顶峰,也就是现存遗址的原貌。民国十六年,胡山道人逯至增主持道观,此时胡山道教发展到顶峰,名气最大,随后逐渐败落。
    胡山道观原名为三清观,建筑布局采用四合院形式,主殿为三清殿,供奉三清主神,两侧配有耳房;东殿为四海龙王殿,西殿为吕祖殿,各殿内供奉有道教各主神的塑像。因历史变迁,三清观已荡然无存了,仅余废址。三清观建于胡山峰顶山石堆筑的石台之上,院落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中石关山门、入口石级、驼碑赑屃(bìxì)、六边塔基、石屋等还存有遗迹可寻,其它建筑都已损毁。
    也许,朱家峪的先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们修建的楼阁庙宇、石桥古道、学堂家祠……星移斗转到二十一世纪,竟会让朱家峪一朝成为江北古村落标本而闻名于世,惹得游人纷至沓来。也许,贫瘠闭塞如朱家峪,本无可能像那些江南名镇一样让人心向往之,然而,它却创造了令人惊异的奇迹。个中缘由,只要你踏进这个山村,它自会向你解说——温文尔雅地。
    《闯关东》中朱开山就来自朱家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