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烈推荐选修课点券竞价制

 联合参谋学院 2015-02-25

昨天就一篇论文任务思索良久的唯一收获。没时间先进行文献综述,所以不知道是否已经有同行提出了这种制度设计。抱歉。

基本假设一共7个,不详细列出推导过程,但下面举的例子大家应该很容易明白——

假设一个本科生四年时间内需要修满100个选修课学分,可以配发500点券的总额,然后在每次选修课程时使用点券与其他试图选择该课的同学进行竞价(至少支付1点),在课程限制名额的范围内按照拟支付点数的高低决定入选者。

在同类课程中,学生在平均支付点数越高的课程中获得好成绩,计算最终学分绩时就会获得越高的加成。

基于平均支付点数和支付总点数等统计数值,可以通过一定的算法获得一个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指标和选课补贴的依据。

例如,对20-40人的中等规模课程,可以直接用生均支付点数(a)来衡量教学效果,假定教师最终的课程补贴(S)公式为S=a2×100元/点。如果一门课程平均每个学生出价6.5点,那么最终教师可获补贴4225元;相比之下,如果一门课程学生平均出价仅为3点,教师可获的课程补贴仅为900元。换言之,课程质量的改进能给教师带来显著的收益。

同时,如果学生A在平均出价3点的课程中获得90分,学生B在平均出价6.5的课程中获得90分,则学生A的最终成绩可以被折算为90+3-5(一门课程理论上应该获得的平均点券数)=88分;学生B的最终成绩为90+6.5-5=91.5分。

允许学生中途追加点数,也允许教师就课程设置最低支付点数要求。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不选择本来很喜欢的一些精品小众课程。

此法能明显地拉开优质课程与一般课程的报酬差距,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效果,取代只看形式不看效果的教学评价;也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使教师不开竞争力低下、滥竽充数的课程;学生也能够尽可能保证选到自己喜欢的好课,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避免热门课程选课中标的随机性。但此法需要严格限定教师对学生给出成绩的分值分布结构(例如90分以上严格控制在20%以下;80分以上严格控制在50%以下),否则从制度设计的视角看难以避免共谋行为的发生。

怎么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