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盲贴】讨论和思考哲学的方法

 mrsh 2015-02-25
本文旨在推广讨论和思考哲学的方法,希望对网友们有帮助。



哲学讨论总是这样开始的,一个人(往往是哲学家)提出一个问题(哲学史上常见的问题像「世界归根结底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要满足哪些条件,一个人才算有知识?」、「存在一个持续存在的“自我”吗?」),然后给出回答,我们一般会称这些回答为『哲学理论』。



一,问题在问什么?

哲学家(尤其是英美哲学家),在碰到一个问题时,往往不是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先弄清楚这个问题在问什么。有时候,一些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之所以众说纷纭,往往是问题本身并不清楚导致的。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属于那种模糊不清的哲学问题,那么碰到它们时该如何处理呢?



方法就是厘清问题里关键语词的意思,问自己或提问者:你所说的『意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问题里出现的 『人生』这个词是指所有人的人生么?还是指某些人的人生?抑或某个人的人生?如果这里的“人生“是指所有人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如果是指“人活着的最重要目的”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不当的假设,即假设我们所有人都有同样的人生目标,但这个假设显然不成立。因为虽然对爱因斯坦来说,研究物理学可能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但对于贝多芬来说则不然,说不定音乐创作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目的,所以假设我们所有人都有同样的人生目标是不恰当的。



我们只要在回答问题前,对问题里关键语词的意思做一番考虑,就可以避免把时间耗费在回答无答案的问题上。(无答案不是说任何一个答案都是对的,而是说没可能有正确的答案,这类问题其实就像问“绿色有多少条腿?”一样。)



二,我们该怎样着手考虑关键语词呢?

考虑关键语词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讲清楚这个语词的意思、或者给出语词的定义。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因为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些语词的意思,那么我们不知道问题在问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的回答是否离题。

但是世事没这么简单,我们不总是能够给出这些语词的定义的,因为要下一个好的定义是困难的。(许多哲学问题其实就是概念的定义问题,如「什么是美?」「什么是知识?」)



下定义有许多方法,常见的有“种差定义法”“实指定义法”等,我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定义方法:定义一个概念(或语词),就是指出它的『充分必要条件』。

以『寡妇』一词为例,我们很容易发现,要成为寡妇,则一定要是“人”才有资格,而且还要是“女性”,这还不充分,还要是丧夫的才算。



可见,『寡妇』一词的充要条件是:

(1)是人 (2)是女性 (3)丧夫

用标准格式来写,会这样写:

一个人是寡妇,当且仅当,这个人是丧夫的女性。



哲学史上也有这种例子,像传统上对“知识”的定义。

一个人知道P这个语句,当且仅当

(1)这个人相信P

(2)这个人接受P是有他的理由的

(3)P是真的



以上对知识的定义无懈可击了吗?当然不是,这个定义虽然风行了接近两千年,但在上世纪末就遭到了反对(就是著名的“盖提尔问题”)。可见,即使是像“知识”这种我们日常使用的字词,哲学家也没能给出让人满意的定义,所以我们在进行哲学讨论的时候,不一定要强迫别人给字词作定义,亦可以采取另一种策略。



这种策略就是:尝试给相关字词作说明,即是话,说出这些概念的性质,并举出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和不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

譬如,我们替“艺术品”作说明:它是人造物(指出性质),通常是美的(还是性质)。通常,我们会同意,油画、诗歌、音乐是艺术品(举出一些例子),而电冰箱、拖鞋和巴士等不是艺术品(举出不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

我们进行哲学思考和讨论时,一直逼问对方语词的定义是不恰当的,因为我们连一些平常的概念也难有好的定义(你能清楚定义“早餐”、“游戏”、“有趣”吗?)



除了可以尝试对语词作以上的说明外,还有一种考虑语词的办法:给出标准。

哲学史上一个有名的例子是『“等同”标准』的讨论。

当哲学家尝试解释为什么04年的刘翔和12年的刘翔是同一个人时,他们就会面临“等同”这个语词的定义问题。可是不久之后,哲学家发现我们根本没法不循环地定义“等同”,他们只好选择另一种策略,即是提出“等同的标准”,一个广为人知的标准是“莱布尼兹定律”,这条定律可以表述为:如果A和B是等同的,那么A所具有的任何一个性质,B都会具有。



总结讲:当我们考虑语词的意思时,最理想的状态是给出定义,但常常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对语词作说明或定出标准。



三,如何检查一个哲学理论?

不同的哲学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提出不同的回答(即是哲学理论),我们在进行哲学讨论时情形也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检查一个哲学理论的对错、好坏呢?

这其实是最难的一步,它没有固定的方法,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浅见。



1,指出对方的回答语言模糊或偷换概念

我们无法评估任何一个模糊的回答,因为我们不清楚这些模糊的回答是什么意思。一句话要有真假对错,前提是这句话要有意义。

看下面的两句话:

1,老师作业同学布置给。

2,物理踢了语文一脚。

这两句话,在哲学上都不是有意义的语句。第一句之所以没有意义,因为它不合文法:第二句之所以没意义,因为它错配了范畴(物理和语文是科目,他们没有身体,不可能踢对方)。



一个语句符合文法还不够,还要有清楚的意义。

像“真理是主观的。“这句话,他没有清楚的意义,因为”主观“是个歧义的语词,它有不止一个义项,我们就有必要对什么是”主观“作厘清。

主观的一些常用意思有:

a,主观可能是指“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常常讲的“主观题”就是取这个意思,考生对问题的回答没有完整的参考答案。

b,主观可能是指“与我怎么想有关系”。譬如,我们会同意,一个人的愿望和信念是主观的,因为,这个人是否希望“明年到欧洲旅游”,跟他是否这样想是有关系的。同样,一个人是否相信“将来自己可以考上大学”,也是跟他是否这样想是有关系的。

c,主观可能指:任意的。譬如,有一些哲学家会主张,艺术评价是主观的。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对艺术品的评价是任意的。

只要考虑“主观”的意思,我们就会发现真理不是主观的,因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跟我们怎么想没有关系,而且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更不是任意的。

至于偷换概念,是指我们使用同一个语词时,没有区分清楚它的众多义项,把这些义项混着来用。



2,指出对方的观点缺乏理由

我们不会傻头傻脑地接受任何观点,而是要看有多充分的理据来支持这个观点。提出的理据不一定需要是一个演绎论证(这样当然好),可以是一些不那么严格的理由。



3,指出对方的回答犯了谬误

常见的谬误有:自相矛盾、诉诸无知、滑坡谬误、自我推翻、循环论证等,这里不详细举例,它们可以在任何一本逻辑教材里头找到。



4,指出对方的理论有不可接受的后果

譬如,我们会反对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有不同的解读,存在一些比较难驳倒的版本),之所以反对它,是因为他带来不可接受的后果。它会导致这种事情:当我把银行存折放到抽屉里,它就不存在了。这是不可接受的。



5,指出对方的回答违反逻辑

如果对方的回答是一个论证,那么可以用这一招。常见的情况是,对方在条件句推理时,作了肯定后件、否定前件:或者推理的前提有假的,或者推理形式无效,还有许多方法去检查一个论证(真值表、真值树、自然演绎法、公理系统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