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转

 文香阁 2015-02-26

 [转载]转——元代青花瓷器真伪鉴定 (图一)  

      自从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了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龙纹象耳瓶后,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以此瓶为依据,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奇及土耳奇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所藏元代青花瓷器,将与之相似的景德镇在十四世纪生产的成熟青花器称作“至正型元青花”,使世人对元代青花瓷有了认识。(图一)

 

     上世纪人们把元代青花瓷归为明早期

    元代青花瓷距今已有近700年,它以着高大的器型,精美的纹饰,艳丽的发色,成为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影响着世界古代艺术,使今人为之感叹! 它是我国陶瓷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对后世的明清青花瓷有着深远的影响。上世纪人们把元代青花瓷归为明早期,由于这些瓷器所使用的青料与明早期使用的青料相同,均为“苏麻离青”料,纹饰画工相似,而且多数无款,过去人们一直不认为在战争不断的元代会生产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元代中西方文明出现了全方位共享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蒙古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铁木真。他作为部落首领,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疆域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及欧洲部分地区,这使得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在文化思想领域也主动或被动地吸收集合了多种文明长处。可以说,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现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元青花产生的条件

    元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鼓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积极措施,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航海技术、航行规模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元朝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量的商品在这一时期被出口到西亚地区。由于西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蓝与白两种颜色的搭配符合当地需求,景德镇应这种需求,在不断的探索中,成功的烧制出了这种蓝白相间的青花瓷器。元朝之前的宋朝在瓷器制作与绘画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颠峰,成就了大批优秀的匠人、文人,为元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由于元代是一个重视手工业发展的王朝,当时社会的人分为十个阶层,即官、僧、吏、工、商、农、伶、娼、儒、丐,匠人的社会地位排第四等,而文人仅排在第九等,因此一些善于绘画的文人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去绘画瓷器成为匠人。在种种因素的融合下,成就了元青花的艺术。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元青花的的产生为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元青花青料有国产料与进口料两种

     元代青花瓷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型、至正型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至正型元青花大多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器物装饰繁密,层次分明,琢器依主次呈带状分布,浑然一体,盘碗呈放射状分布(图三)。青花用料有国产料与进口料,进口料即苏麻离青,色泽为靛青色,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在纹饰上凝结有自然形成的结晶斑点自然分布,并有锡光,俗称“铁锈斑”,其特点是像墨点再生宣纸上,产生自然晕散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进口青料含铁量高所致。而国产料色泽较淡,呈色蓝灰或蓝黑,用此钴料烧出的青花,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褐色斑点。

 

    元青花多数器形硕大,主要为适应伊斯兰国家而做

    元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多数器形硕大,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品,主要是对外出口,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其中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种,连盖通常可高达60厘米以上、大盘直径一般在45厘米以上,折沿多见花口形。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碗、瓶、炉、印泥盒、高足杯、连座器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造型为多。

  

    元青花纹饰题材广泛

    元青花的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等。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草虫等。元青花纹饰题材中还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元代青花瓷器鉴定

    方法一:辨胎釉

    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孔隙,釉面白中泛青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色较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孔隙(图六),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多用没骨画法,线条苍劲有力

    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纹饰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即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图七)。变形莲花瓣纹,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龙纹,头小身长,尾巴尖细,张口吐舌,双目仰望,不可一世,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图八);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图八)。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缠枝莲的叶片肥厚,成葫芦形(图二);元青花上的蕉叶纹,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图一),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

 

    方法三:辨工艺

    器里的底、腹等处接胎痕明显

   元瓷制作时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方法,烧成后即形成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还常见釉斑(图九),盘底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淡黄色的护胎釉。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器里的底、腹、颈等处接胎痕明显。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鸡心状突起”,实为修胎痕迹,圈足施釉往往不到底,稍有露胎,呈褐红色。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

 

     [转载]转——元代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图2)

 

[转载]转——元代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图三)

 

[转载]转——元代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图四)

[转载]转——元代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图五)[转载]转——元代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图六)[转载]转——元代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图七)[转载]转——元代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图九)[转载]转——元代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图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