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城孝故事三则

 齐鲁一粟 2015-02-27

肥城孝故事三则

(2013-02-02 16:29:59)

肥城孝故事三则


李孝女孝媲北宫


李孝女安站李家村人,生于清朝宣统年间,以孝敬父母、终生未嫁出名。其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地方政府为凝聚人气,上报清各级政府,于宣统元年,时内阁学士兼礼部亲赐“孝媲北宫”节孝碑一块,此碑仍存。

据李孝女的玄孙李克水口述,李孝女家境十分贫困,但她一心一意孝敬父母,终生未嫁,将其父母送终之后,族人多次劝说让她出嫁,但她性格特异,执意不嫁。县令夫人对此十分感动,并亲自与她结拜为干姊妹,不断来往。

她清洁一生别人喝一口井里的水,从不吃别人家的饭。后来,县令以皇粮维生,使其度过晚年活至八十余岁。县令亲赐一块寿匾,上写“式湜长寿”四个大字,有印章两枚,文化大革命被破坏。

李孝女因不听族人劝说,族人对其十分不满,不与其来往,在当时认为家族中出了一个终身不嫁的老姑娘是一件丑事,也不愿对人提起此事,更不愿出头露面为其立碑。

                    

                      刘怀仁素行堪表

    

    王庄镇孝堂峪村的刘怀仁,名如其人,重德大孝,仁义之心远近闻名。他弘扬家风,善待老人,待侯重病的祖父达8年之久。与人交往以诚相待、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处处仁爱。同治元年匪乱期间,他收抱避难者之婴孩,匪乱之后,又邀众将婴孩护送回家。他年旬70仍事必躬亲,为众人排忧解难。乡里众人为之感动,写了“德行屏”予以赞颂。其屏题为“素行堪表”,含义可谓之:平素之德堪称表率。屏文内容如下:

                      素行勘表

怀仁静斋公者,献业培基刘公之冢男也。忆昔培公之为人,勤俭治家,和平处世。其与人交际,能厚勿薄,能宽勿刻。乡里亲族,终其身未有参差之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者,其培公之谓乎?果尔!至静公之为人,更迈前人之迹焉。公自幼以孝友为心。当时公之祖父如苞公年逾八旬,身卧床褥不能动转。公侍汤药未尝废离,衣不解带,昼夜八年,迨公之祖与父去世。公既守成,愈思丕振家声。克勤克俭,承先既以启后;亦耕亦读,教子兼以课孙。上接一脉之传,下启数世之绪,前烈因之而光,后昆因之而裕。此公之善治家者有然矣。至如田愈增而公之好善不倦、财既丰而公之乐施益笃、家日盛而德与之俱盛者,盖以公赋性慷慨、仗义疏财、取与有节、交际以诚。人有喜庆若己之幸,务纵兴以成之;人有急难若已之忧,必匍匐以援之。昔同治元年二月间,南匪扰境。南郡逃难之男女云集於此。饮食需费,公家措办。居多产婴孩者六七,忽闻警诈,各顾逃生,将婴孩抛舍公庄。公则一一收抱家中,诈后各认还其母。既而南匪渐平,公又亲自邀众护回家乡。

凡事之有益於人乐效於已者,不惮勤劳,不惜财贿、不图名亦不望报。公之居心,大率类此。况今年逾七旬,筋力衰弱,宜闲居静养,享安乐之际,置外事不问之时已。公独不然,人虽老而心则壮,家务必亲自检点,不假手於他人。早起晚眠不以为劳,虽少壮费及其精力。身既衰而志则奋,外事亦亲自往返,必尽情於当。躬排难解纷不以为烦,既练达当。其忠勤於以见如公之心者有几?比公之德者有几?所谓年弥而德弥劭者,公真当此而无忝者欤!故乡里亲友,仰其高风,重其懿行,嘱余为文以著公德。余谫陋无文,不能将公之盛德一一叙清、历历达备。姑为之。既其巅末,道其梗概,以示向慕之意云尔。

庠生世晚李继业拜撰

宾族弟 承藻敬书

刘氏重孝改村名

  

王庄镇孝堂峪村《刘氏族谱》记载,明正德五年,刘氏冬山为躲避殃及家族的抄家之祸,带领家人来此避难定居,将此地命名为刘家庄。清光绪年间,刘氏族人发现庄前的孙家林中有圆头石碑,上写“孝子碑”。他们对此碑很感兴趣,欣赏之余。受到启发,便打算对本村易名,他们围绕着“孝为德本”、“万善孝为先”的儒学思想,对村名动起了脑筋。这些刘氏族人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又见多识广,因此,对本村新名的构思不同凡响。他们认为如果将村名冠之于“孝”字,对于践行孝道,弘扬村风必定十分有益。在此指导思想下,他们根据本村座落在山峪之间的特点,将村名改为“孝堂峪”。此名意境深远,村人甚是喜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