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知识要管理》连载:胆识与协作

 军休强军路 2015-02-27


                   
                       
                           
                       
                   

                                                               

                               


胆识(青核桃配图)


胆识:无知才能无畏


有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的确,知识越多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所以知识越多的人越谦虚。但有时候这种谦虚也会成为恐惧和胆怯的原因:因为知识越多,感觉到事物的不确定性越多,所以许多事情不敢去干,总奢望条件再成熟一点、环境再好一点、掌握的信息再多一点才敢决策,导致许多事情不敢开始。这类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年我也想如何如何,如果要是做了一定比他好许多”。对于这类人,笔者向你推荐一句话“无知者无畏”。


无知者无畏的本意是说因为对某一项事物一无所知,反而对它没有畏惧心 理,敢于去尝试,敢于创新,但无畏的后果往往容易以失败而告终。人们对于了解的事物因为知道它存在难度,所以缩手缩脚不敢去做。但事实上,任何决策和判断都是在信息和知识不完全充分的条件下做出的,而机会更是在信息和知识支离破碎的时候出现的,如果等所有的信息、知识和外部环境都成熟了再去行动,那时候将与成功失之交臂,机会也就不成为机会了。所以说,知识工作者要有一股无知者无畏的干劲,要敢于去尝试,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唯一让我们感到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如果仅仅生活在恐惧中,那什么事情都无法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你的一生将一事无成。


至于要确定将你的知识用在什么领域,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大部分状况下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靠胆识。相对来说,知识工作者更习惯于逻辑推导、严格证明或者证伪,你的知识可以用在这个领域,也可以用在那个领域,可以用来解决某个当前急迫的问题,也可以用在解决未来更有价值的问题。选择了某个方向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方向,在你的时间是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知识使用的方向和领域对于你个人的发展影响很大。在科学研究领域,那些选择速成的方向和领域的科研人员不大可能成为知名的科学家,虽然他们也可能有许多小的发明和创造;而那些选择挑战性较大领域的科研人员,他们宁愿为一个激动人心的问题和机会“要坐十年冷板凳”,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出最具颠覆性的创新和发明。同样,在企业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击败曾经风光无限的 Yahoo公司的不是他原来以为的竞争对手,而是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 Google公司,Google没有跟 Yahoo进行面对面的竞争,而是以颠覆性的姿态出现,从而淘汰了 Yahoo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商业模式。


如何确定自己知识使用的方向,以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主要做什么忽略什么等,这些判断很难用理性的分析划定出来,主要是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所处的氛围、个性和胆识来确定。在这个时候,不同背景、性格和价值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时,也很难让一个缺乏决断力或者仅关注眼前的人去学会关注未来和机会,可行的办法是知识工作者之间的协作:如果你不擅长发现机会就要与那些对机会敏感的人结成合作伙伴;如果你更愿意执行那么你就要找到那些更善于规划的人一起合作。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胆量,做任何事情都怕风险, 很可能最终仍是一事无成。所谓的胆识,并不是蛮干,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你有能力去承受为了职业发展或者说个人理想所付出的代价。


20世纪 60年代,在某导弹基地的一次试验中,因加泄推进剂时操作失误,导致弹体瘪进去一块。在场的人看了都十分紧张,认为这是一个大故障,导弹不能发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听完汇报后,亲自爬到发射架上去察看故障情况,认为箱体虽然有变形,但尚未达到结构损伤的程度。


结合自己过去在美国所做壳体研究工作的情况,他找出了问题的原因:由于试加推进剂后,在泄出时忘了开通气阀造成箱内真空,外面空气相对压力大而压瘪。当点火发射后,箱内要充气,弹体内压力会升高,壳体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他主张发射照常进行。


钱学森的这一分析虽然有道理,但他的决策仍有较大风险,许多人表示担心。负责发射指挥的基地司令员甚至拒绝了在给中央的报告上签字。最后这份由钱学森一人署名的报告送到北京以后,聂荣臻元帅批准了钱学森的意见,结果如他所料,这次发射成功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胆识来自于自己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所谓的胆识并非盲目决策。


协作与文人相轻


《旧唐书 ·房玄龄杜如晦传论》记载,唐太宗善于用人,他有两个知名的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擅长筹划,而杜如晦则善于决断,所以房玄龄将事情筹划好后都会请杜如晦判断哪个更合适,即为房谋杜断。一方面说明了唐太宗用人上的过人之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的人之间需要协作,才能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传统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孤高自傲、孤芳自赏,缺乏合作精神,因为自己读过书或者比别人读书多,就目空一切或者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这种心态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很难成功,甚至无法生存。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如果你想找一个最优秀的神经内科医生看你的膝盖伤,你可能要失望了,因为他虽然能做复杂的神经科手术,但他却不会治疗你膝盖的外伤”。所以专业的分工决定了知识工作者必须要与人协作才能真正发 挥自己的作用。


现代管理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团队”。笔者在本书中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分析个人优势的方法和工具,目的在于让你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所以是不存在一个完美的个人的,但是通过团队的协作,通过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我们却可以打造出完美的团队,这样你的知识在这个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比尔·盖茨在揭示他的成功秘诀时曾说过:“我最重要的成功是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团队。”


笔者的一个朋友是数据恢复领域的专家。原来在一家军队的研究机构供职,后转业自己创业。


论专业上的水平和能力,他在国内绝对是前十名以内。但公司开张三年后,他的公司仍然是两三个人,虽然也有一些客户,每年也有三十多万的收益,但是却很难做大。而与他同时期创业的,许多公司的销售额已经到达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级别,员工人数也达到了上百人。他不只一次招聘过市场部经理、销售经理,但却无法长期合作,认为那些人水平太差,不如自己专业,最后这些人员都流失了。


分析他的原因,他有专业知识,但因为无法与人合作,所以还只能是单打独斗,无法发挥出组织的作用,无法将自己的知识使用价值最大化。


知识工作者如果想将自己的知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一定要在与别人的合作中才能实现。所以,知识工作者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人的多样性,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善于与别人分享利益与成果。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表明,有沟通意愿的人,才是心智健康的人,有合作能力的人,才是有前途、能成功的人。现在的知识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只能掌握自己领域内的知识,只有善于并主动与人协作的知识工作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用知识创造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