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讨论:意识不清1年,加重伴呼吸困难1小时。

 看书学习198 2015-02-27

患者,女,82岁,于2010年5月29日住入本院。
    主  诉:意识不清1年,加重伴呼吸困难1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逐渐出现意识不清,但一直未给予诊治,平时可进少量饮食。患者于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粘痰咳不出,而出现呼吸困难及面色紫绀,无呕吐,无大汗,无抽搐及二便失禁。故家属急诊拨叫120,120医生给与吸氧后逐渐好转,故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本院门诊,因患者意识不清,昏迷状态,门诊医生向家属交待本院医疗条件有限,应入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但家属拒绝转院,故门诊以:“昏迷待查”收入院,病程中,无恶心、呕吐,无咳血,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患者于2006年7月因外伤致右下肢股骨骨折,而后一直卧床。
    查  体:T 37.8 ℃   P 84次/分  R 18 次/分 BP 120/ 70 mmHg。发育正常,营养差,神志不清,查体不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皮疹及出血点,骶尾部皮肤可见直径为2cm大小圆形的皮肤破溃,局部无渗出,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存在,口唇轻度紫绀。双侧颈静脉充盈,未见颈动脉异常搏动,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双肺叩清音,听诊呼吸粗,双肺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叩心界不大,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脊柱生理弯曲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不高,生理反射、病理反射均未引出。
    辅助检查:随机血糖:7.5mmol/l;
              血常规:WBC 21.5×109/L,RBC 3.96×1012 /L,HGB 119 g/L,PLT 198 ×109/L,GR% 91.5%;
              生化:血钠:145.2mmol/l,血钾:2.02mmol/l,血氯:103.4 mmol/l;
              心梗快速检测:肌红蛋白:阴性;CKMB:阳性,肌 钙 蛋白:阳性;
              心电图:窦性心律,胸前各导联均呈ST 段下移,T波倒置。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该患者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印象诊断:1.意识不清待查?脑梗塞2、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低钾血症4.肺部感染5、褥疮

 

诊疗计划:进一步完善辅助检查,心电监护,持续吸氧,监测生命体征。2.勤翻身拍背,吸痰,做好褥疮护理。3.给予改善冠脉供血,消炎、平喘、祛痰治疗。4给予补液,补钾,纠正电解质紊乱。5对症治疗。6请上级医师审核指导。

 

患者于当日19点收入院,已给予建立2组静脉通道,给予补钾、消炎、平喘、化痰及改善冠脉供血及对症治疗。患者于2045分突然出现喘憋,有痰咳不出,查:呼吸停止,心音消失,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立即给予通畅气道,吸痰,并胸外按压,持续约2分钟,复苏成功,转为窦性心律,心电监护示:BP:140/70mmHg,SPO2:95%,R:20/分,查体:患者仍为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存在,双肺仍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79/分,律齐,并继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于2234分,再次出现呼吸停止,心音消失,心电监护示:心室纤颤,故立即给予双相波200J,电除颤一次,转 为窦性心律,心电监护示140/80mmHg,SPO2:98%,R:20/分,心率:83/分,并给予吸痰一次,吸出适量的白色粘痰,并向家属交代病情,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并下病危通知,因本院医疗条件有限,建议患者转入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但家属暂拒绝转院,要求于本院继续抢救治疗。患者于2340分,突然又出现呼吸停止,心音消失,心电监护示:心室纤颤,故立即再次给予200J,电除颤一次,转为窦性心律,心电监护示130/80mmHg,SPO2:95%,R:20/分,心率:85/分,患者三次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为急性心梗,低血钾 所致,故继续给予补钾治疗,并给予利多卡因,以1mg/min的速度静点维持,以防止室颤发生。随后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心脏骤停,经治疗一个月好转出院 。

心脏第一次骤停时,心电监护图波形如图一所示:2045

 

图一

复苏成功后心电监护图如图二所示:

                                                            图二

心脏第二次骤停时,心电监护图波形如图三所示:2234

 

图三

复苏成功后心电监护图如图四所示:

 

图四

心脏第三次骤停时,心电监护图波形如图五所示:2340

 

 

                                 图五

复苏成功后心电监护图如图六所示:

 

                                    图 六

患者查血液生化:白蛋白:28g/l,  总蛋白:55.2g/l,余项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均正常范围。并补充诊断为低蛋白血症。经治疗后白血球及血钾指标均恢复正常之前出现的频发室早消失心电图恢复至窦性心律心肌缺血较前改善并于201072日好转出院.

 

 

诊疗体会:

 心脏骤停也称循环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停搏,为意外性非预期死亡,也称猝死。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按一般规律,心脏骤停15 s意识丧失;30 s呼吸停止;60 s瞳孔散大固定;4 min糖无氧代谢停止;6 min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停止。故心脏骤停4 ~ 6 min内是心肺复苏的关键.心脏骤停诊断

有几要素:(1)心室颤动或扑动2)心脏停跳、心电图示直线。(3心肌电机械分离,心电图示宽大QRS。大约有85%的心脏骤停患者是因为发生室颤。早期除颤对救治心脏骤停者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证实,每延迟电除颤1min,复苏的成功率将下降7%10%,而在心跳骤停发生1min内能行电除颤,患者的存活率可达90%  心室颤动是临床上最危险的心律失常,是心脏停搏的常见类型之一。由于室颤时患者的心脏丧失了整体的收缩-舒张功能,因而无法泵血,此时其心输出量为零,血液循环中断,从而使患者即刻处于临床死亡状态,必须在4 min内得到正确抢救,否则无生还希望。现场急救时只要诊断一旦确立,就应立即对患者实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该法是治疗室扑和(或)室颤的惟一有效的手段。 若室颤反复发生,其原因可能有:1、严重心肌缺血;2、严重低氧血症或酸中毒;3、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严重高钾或低钾血症;4、洋地黄中毒;5、伴终末期心衰等。   经验教训:该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存重度的低钾血症,心电监护示出现室早,应对其发展有预见性,并采取预防措施,如及早给予利多卡因,有可能阻止室颤发生.    总之,该患者抢救成功,增加了我们抢救危重病人的信心,同时也深深的感觉到了全科医师的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社区医院,患者多数首先就近,就诊于社区医院, 因为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4分钟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极为渺茫。我们作为全科医生,积极练好基本功,不轻易放弃生命,应熟练掌握好心肺复苏的抢救技术,,不能浪费一秒钟,将每一次心肺复苏都能抢救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