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氏,一家三代均死于乾隆之手

 止步羙如花396 2015-02-27

慧贤皇贵妃(?-1745225日),高氏、高佳氏大学士高斌之女。她是乾隆所有皇贵妃里遭遇最差的,别的皇贵妃虽不甚得宠,但好歹有子有女聊以慰藉,高氏不仅本人无宠无子,娘家三位最重要的亲人高斌、高恒、高朴均被乾隆所杀。

生年不详,世居辽阳地,出身内务府包衣世家,依照惯例,内务府三旗女子均需参选秀女,入宫当差,作承值侍应之人,即使女。雍正十三年前,高家尚为内务府包衣,其家女子自然不应例外,高斌之女应是以秀女身份入选,并被指派给皇四子弘历为使女。高氏就这样为乾隆做了大约十年的低级侍妾,直到雍正十二年,因为雍正帝的一纸谕令,高氏由使女上升为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谕曰:“宝亲王使女、高斌之女著封为王侧福金(福金即福晋)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乾隆为高氏请封侧福晋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乾隆二年,高氏为贵妃高佳氏也表面风光而已,想那雍正十三年,身为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来京觐见,乾隆帝批示大气凛凛:“若能勉励,公忠为国,朕自然嘉奖。若稍有不逮,始终不能如一,则其当罚,又岂可与常人一例乎而从其后的事情来看,乾隆对高斌一族则真正做到了“稍有不逮,则其当罚”。

网上曾经把乾隆给高氏抬旗作为得宠的证据。那恐怕是没有广泛涉猎清朝史籍的结论。乾隆的仪嫔黄氏也被抬旗了,还有以为怡嫔,本是汉人,全家被乾隆下旨入旗,连父母带仆人都接到了京城,并赐予了官位。慧贤皇贵妃被抬旗只不过惯例而已,令妃也是乾隆抬旗的,乾隆十年令妃全族被抬旗,并编立佐领慧贤皇贵妃只是娘家被抬旗而已。而且虽然被入旗,慧贤皇贵妃的姓氏仍旧只是高氏,知道嘉庆二十三年,年已58岁的嘉庆帝才将自己这位未曾谋面的庶母改姓为高佳氏。

乾隆二年,高氏为贵妃她能获得贵妃封号,多半也是因为高斌。高佳氏也表面风光而已,细查国朝宫史,当时的乾隆将贵妃与妃的器物均定制为黄地绿龙器,不得不认为这是乾隆为了敲打高斌父女的举措。而在慧贤皇贵妃过世不久,乾隆便为新晋贵妃提升了仪仗,加恩将新晋贵妃仪仗中的红缎曲柄伞改为了金黄色,妃与嫔的仪仗则添加了原任贵妃所用的红缎曲柄伞。然而高氏对于这种待遇表面上仍然处之淡如,难怪连乾隆也要感慨她“未怨班姬扇”了。班姬,为汉成帝的班婕妤,在失宠之后写下《怨歌行》(亦称《团扇歌》),乾隆以此来称颂高氏有班婕妤的处境,却没班婕妤那样的哀怨的美德。也正是由于这种善于掩饰自己的性情,,内心极度顾念娘家人的高氏临死前,对于请求母家升官的时期丝毫不提,乾隆美其名曰“嘱我为君难,不作徒背面”,徒背面是汉武帝的李夫人的故事,她在临死前为了让汉武帝优待其母家,不让汉武帝看见病容憔悴的自己,无论是像慧贤皇贵妃这样强忍意念不敢临终让乾隆给自己母家升官,还是像李夫人那样掩面不见君,都是很可悲的行为。一切都是因为她们很清楚自己在皇帝心中几斤几两。

乾隆十年正月,贵妃高氏病逝前夕,乾隆一并追封富察氏为哲悯皇贵妃。虽然哲悯皇贵妃生前地位甚低,然身后与当年的侧福晋一起册为皇贵妃并肩而立,而纯贵妃之女(和硕和嘉公主)生于乾隆十年十月,可见慧贤皇贵妃刚死,乾隆从便临幸了纯惠皇贵妃。

有人曾说她的谥号为慧贤,因此足以和孝贤皇后比肩,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历史依据。
根据谥法解析,皇帝、皇后、嫔妃、王公大臣的谥号各有不同的含义。
贤字的所有含义:
仁义合道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道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
而皇后的贤的含义是“明德有成,内治隆备”,妃子的贤是“内德有成”。
所以不存在皇后与贵妃谥号相同之说。

高佳氏不仅本人无宠,就连自己父亲、弟弟、侄子三代得到的待遇也是凄凉无比。

乾隆十八年( 1753),这年,黄河在铜山张家马路决口,令河督高斌与张师载堵塞,属员李炖、张宾侵帑误工、河工未成。乾隆命将李炖、张宾正法,责高斌、张师载“ 负恩徇纵”,令将高、张二人一同绑赴刑场陪斩,事前并不言明是陪斩,高、张二人以为自己亦判处死刑。尤其是高斌,是皇贵妃的父亲,系乾隆的岳丈、年过七旬。行刑时,高斌、张师载吓得魂飞天外,全身瘫痪,“ 二人昏迷在地”。皇帝还要他们的回奏语言“,醒后奏称:我二人悔已 无及。此时除感恩图报,心中并无别念”。被乾隆绑到刑场观刑吓得昏倒在地后,还是继续以残疾之身当河工干苦力。一辈子为乾隆的江山鞠躬尽瘁功勋卓著拼尽最后一口气的高斌,去世时没有得到一生为之效命的主子的任何表示,结局未免有些讽刺。三年后的乾隆23年,在河道总督白钟山奏请后,乾隆这才想起给自己折磨死的高斌赐谥号。

       其弟高恒:乾隆三十年回京,改任内务府总管,查明他在盐政任内,贪污白银3万2千两,又查现任的盐政普福、原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均犯有贪污罪。乾隆帝亲自处理此案,当下发下谕旨不下数十道,最后判处三人的死刑。傅恒为之求情,乾隆颇感不快,将他处死后还抛尸荒野。

  侄子高朴:乾隆四十一年往叶尔羌办事。高朴役回民三千采玉,婪索金宝,并盗鬻官玉。乌什办事大臣永贵告发他,乾隆对此深感厌恶,大骂高朴是孽种,并且将高朴处死后尸体喂狗。事见《寄谕乌什参赞大臣永贵著速查办补放伯克时高朴索取金银案》:著寄信永贵,将高朴正法后,其尸骸即掷喂狼犬,断不可入殓携回内陆,倘有潜行携回者,则必从重治罪。 
  在处死高朴之前,乾隆特意下圣旨:““高朴贪婪无忌,罔顾法纪,较其父高恒尤甚,不能念为慧贤皇贵妃侄而稍矜宥也。””

  乾隆因为处死嫔妃家属赚足了正直美名,反观乾隆对同时期贪污大臣的纵容偏爱,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先不说和珅这样贪墨富可敌国,就是一些乾隆偏爱的督抚贪污获罪也屡屡得到宽宥。
  清史稿对此评论:
  法者所以持天下之平。人君驭群臣,既知其不肖,乃以一日之爱憎喜怒,屈法以从之,此非细故也。焯、阿思哈、景素坐贪皆勘实,犹尚复起;图尔炳阿匿灾至面谩,反诛告者;兆麟口给,鹗元迎上指,至不胜疆政而始去之。高宗常谓:“朕非甚懦弱姑息之主,不能执法。”执法固难,自克其爱憎喜怒,尤不易言也。


  意思是说君主驾驭群臣,虽然知道他们不济,却因为对此人的爱憎而不按律法惩处,卢焯、阿思哈、杨景素都因为贪污,却重新得到重用,图尔炳阿当面蒙蔽灾情,乾隆反而杀了告发他的人,兆麟善于言辞,闵鹗元迎合乾隆的旨意拯救贪污的李侍尧,到了不能胜任边疆政务时才让人去职。乾隆常说,我非懦弱姑息养之人。执法虽难,克服自身对大臣的宠爱不包庇却更不容易。

  说到和珅,就不得不提到慧贤皇贵妃娘家的另一个人书麟。书麟因为受到和珅的厌恶,乾隆为了讨宠臣和珅的欢心,睁一只闭一只地默许和珅把书麟从两江总督降成三等侍卫,知道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和珅被处死后,嘉庆皇帝才因为对和珅不满而把书麟召回京授吏部尚书,兼正红旗汉军都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