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彩铜文化历代铜器艺术特征分析

 RK588 2015-02-28
2015-01-29 编辑部 雅昌艺术网论坛

想和小编君玩耍 请点击↑↑↑蓝字

鼒簋


西周
盛食器


鼒簋内有10字铭文,记载周王伐荆,鼒参加了这一战事,并用俘获所得铸造这件青铜簋。铭文中的荆就是楚,也称“荆楚”或“楚荆”。楚在西周时期是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对中央王朝时叛时服,周昭王曾亲率大军南征楚国,结果溺死于汉江。鼒簋是“昭王南征”的文物实证。



“长思”青铜编钟

西周 周穆王时期
乐器
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
高38.5-48厘米,铣宽25.4-27.5厘米,重6.7-20千克

圆甬,有旋,旋上干作方形,腔体较阔,枚、篆间距较大,钲部与枚四周分布乳丁。

钟始见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奏响在当时贵族举行的祭祀、宴飨等活动之中。青铜钟一组数枚,形状相同,大小相次,此即编钟。与音域的发展过程相关,编钟的组成数目由早到晚不断增加。在周礼之中,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编钟的数目、悬挂方法各不相同。作器者长思正值西周穆王之时,其墓中还随葬4尊青铜鼎、2尊青铜 等礼器。据周代用鼎制度,作器者长思的爵位应为“士”。



禽簋

西周
盛食器
高13.7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5.4厘米

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鼓腹,圜底,圈足较高。颈部、圈足饰带状饕餮纹。器内铸铭文4行23字,记述了周成王伐奄侯之事。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纣子武庚为商后,留守商都,借以管理商人,同时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对其加以监督,称为 “三监”。不久,周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因成王年幼,遂由武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纣子武庚乘机与其串通,并联合东夷中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国、部落,发动了复国战争。经过三年东征,周公平定了叛乱。“禽”青铜?铭文中“奄”,其地在今山东曲阜,是周初参加叛乱的方国之一。

禽簋内铭文23字,记载周成王征伐盖侯的史事。武王灭商后,不到二年染病身亡,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当时成王年幼,不能主持政事,由周公摄政,此时,商纣王之子武庚聚集商朝残余势力,串通周朝贵族管叔、蔡叔和霍叔,联络淮夷、徐、奄、薄姑等邦国起兵叛周,周公率军队平叛,经过三年东征,终于取得胜利。禽簋铭文中的“盖”,就是奄,是参加叛乱的邦国之一;铭文中的王指周成王;周公就是率军东征的主帅。



匽侯盂

西周
盛食器
1955年辽宁喀左出土
高24厘米

这件器物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器侈口,附耳,深腹下敛,微鼓,圈足下缘附边条。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腹部饰回首龙纹,圈足饰鸟纹。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始封之君乃召公奭之长子,封地在蓟(今北京)。在北京房山琉璃河亦发现铸铭“侯”的青铜器,并发现西周时期的城址及燕国贵族墓地,是推定此处为燕国始封之地的重要依据。

匽侯盂内壁有5字铭文,器内铸铭文5字:“匽侯作馈盂”。匽就是“燕”字,燕国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有燕国古城址和古墓葬,并出土了不少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证明燕国的政治中心就在北京一带。这件匽侯盂在辽宁出土,说明西周初年辽宁一带是在燕国的封地之内。



海船纹铜镜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7.3厘米,边厚0.6厘米

此镜为八出菱花形。镜背图案以海波纹为底,起伏的波涛中有一条桅杆高耸的海船正在行驶,船头船尾以及船舱中的人物清晰可见。镜钮上方铸有篆书铭文“煌亟昌天”四字。

宋代海外贸易极其繁盛,传统的对外贸易路线从陆上转移至海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国内看,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由中原转向南方,东南沿海城市成为新的对外贸易港口。宋代统治者为了扩大税收,也采取政策鼓励对外贸易,积极探索海外贸易路线。从外部环境来看,唐末以来,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边疆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阻隔了中原王朝陆上的贸易交通,东南沿海成为对外贸易的必然选择。从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东南沿海的明州(今浙江宁波)、广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造船厂,造船技术的成熟提高,加之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为远洋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

此类海船纹青铜镜并不罕见,传世的宋代海船纹青铜镜还见有书“天亟安昌”铭文者,与“煌亟昌天”均是祈祷皇天保佑出海者平安的意思。有人认为,带有这种图案和铭文的青铜镜不仅是海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祈祷用具。



傀儡戏铜镜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照面用具
边长11厘米、厚0.2厘米

此镜方形,有钮,镜背图案描绘了演出傀儡戏时的情形。图案中央自左至右拉起一道帷幕,幕后一童子手执木杖,杖头挑出木偶,幕前几人盘坐在地,手执各种乐器,配合着木偶的动作奏乐,中间两个童子的脑袋凑在一起,似乎在为木偶配音,青铜镜右上方还有一人坐台阶上,正观看木偶表演。整个画面构图巧妙,虽人物众多,却相互呼应,场景生动。

傀儡戏即今木偶戏,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渐趋完善,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及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傀儡戏出现兴盛的局面。《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及《西湖老人繁盛录》等书,均载有宋代都城的傀儡戏活动。根据这些记载,宋代的傀儡戏有三种表演形式:一是悬线傀儡,即提线木偶,傀儡头部和四肢均有线绳联结,表演者在上方提线操纵其动作;二是杖头傀儡,傀儡两手用竹竿做支架,表演者用棍举起傀儡并操纵其动作;三是水傀儡,是在水上进行的木偶表演。这面青铜镜表现的是“杖头傀儡”演出时的场景。



蹴鞠纹铜镜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0.6厘米、厚0.6厘米

此镜镜背为高浮雕男女四人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左侧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右侧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仿佛正在防守,另有两人在旁观看,场景十分生动。

蹴鞠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就十分流行蹴鞠。到了汉唐,这项运动开始兴盛起来,这在史书以及唐诗等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蹴鞠得到了极大发展。鞠球的制作工艺大大提高,由原来的六至八张尖皮缝合发展成十至十二张牛皮缝制而成,内充以吹气的动物膀胱,球体更圆,更容易操控,踢起来观赏性更强。宋代的蹴鞠开始向杂耍方向发展。流行范围也更广,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市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以蹴鞠为乐。随着蹴鞠的普及,当时还出现了专门的踢球组织—球社,如史书记载的“齐云社”、“圆社”等球社有严格的社规,教授专门的踢球技艺及道德规范。城市中还有蹴鞠爱好者专门的运动场所,一些大的宴会以及店铺促销等活动经常伴有蹴鞠表演助兴。当时还出现了很多由于球技水平高而闻名的“球星”,如《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范老儿等五位高手的姓名。现存有关宋代蹴鞠场景的文物也有很多,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都收藏有宋代的蹴鞠纹青铜镜,还有一些地方出土有反映宋代妇女和儿童蹴鞠图案的瓷枕等。



柳毅传书铜镜

宋 金 公元1115年-1234年
照面用具
1964年黑龙江省阿城县出土
直径10厘米、边厚0.2厘米、重100克

此镜圆钮,无钮座,宽平缘,钮一侧有一棵大树,树枝向一边延伸,树下站一对男女,拱手见礼,脚下花草丛生,河水扬波,河边一侍者牵马立于一旁。这是表现洞庭湖龙君小女儿牧羊道旁,向柳毅诉说嫁给泾河小龙的不幸,柳毅应允为她传递书信的情景。这个故事取材于唐朝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

金代青铜镜有自身的时代特点,由于官府铜禁甚严,合金成分中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铜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增大,因此金镜青铜质发黄。与宋镜相比,金镜形体大,厚重,镜钮多为尖平顶圆钮,镜缘多为宽素缘,制作手法上采用高浮雕和粗线条的手法。金镜最突出的特点是镜缘刻有官府押记,此为前代青铜镜所未有。

在纹饰上,金初青铜镜受中原文化影响强烈,多具唐宋镜遗风。至大定年间(公元1161年-1189年),金镜创造出反映女真人审美和思想的纹饰,人物故事纹青铜镜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具有独特的风格。金镜中的人物故事镜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写实性人物故事纹镜,它以金代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如出游、观景、渔猎、耕作、嬉戏等,在画面处理上以风景为主,树木、山石、水波比例大,人物比例小,如黑龙江省绥棱县宝山公社出土的人物故事镜;另一类是神话、传说故事镜,这类题材有八仙过海、钟馗捉妖、牛郎织女、伯牙抚琴、吴牛喘月、许由巢父、柳毅传书等,其特点是人物在青铜镜构图中比例较大。柳毅传书纹饰为金代所创,所见样式有两种:一种是钮右上方有一大树至顶,树旁一男与一女作对话状,女子身后有一侍女,钮下站一牵马侍者;一种是钮左一大树,树下一男一女作交谈状,身边有不同姿态的小羊,钮右一侍者牵马而立。金代的人物故事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复杂,给人以美的享受。



西夏文敕牌

宋 西夏
通高18.5厘米、直径14.7厘米

此敕牌为青铜质,由两个圆形青铜牌组成,以牙口咬合,两片之间形成空腔,上端附扁方形提钮。一片青铜牌外侧刻回曲花卉纹,纹内双线阴刻西夏文“敕”,另一片刻有四个西夏文字,译作“敕燃马牌”,意思是“敕令驿马昼夜疾驰”。

目前已见的西夏符牌有二十多面,多为传世品,大体可分为三类:1、“敕燃马牌”,除此牌外,西安市文物管理处也收藏有一面,其形状、文字、花纹与此牌基本相同,仅直径略小,文字笔画也略有差异。“敕燃马牌”或即“信牌”,西夏文辞书《文海》中汉译为“信牌”的西夏文是由“面”和“信”两个西夏字的各一部分组成,意即见面相信,注释为:“此者官语执者,诸人所信名显用,迅速紧急之燃马上用,故名信牌也。”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西夏文《敕牌赞歌》也说明此种符牌就是西夏王朝传递紧急文书、命令的信牌。2、“防守待命”牌,现传世6面,均为圆形,直径5厘米左右,正反面皆有文字,正面是西夏文“防守待命”四字,背面为佩戴者西夏文名,是西夏军营中守御者的标志。3、“内宿待命”牌,传世多面,一般为长方铲形,长约5厘米,宽约4厘米,上有穿,可悬佩,正面文字多为西夏文“内宿待命”四字,背面为西夏人名或“番号”,也有形制较大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面长9.5厘米,宽6厘米的青铜牌,正反面皆为“宫门后寝待命”六字,与“内宿待命”牌都是宫内宿卫人员身份的证明。

除上述三种外,还有其它西夏符牌传世,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马蹄形青铜牌,一面无字,一面刻有四字西夏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长方形青铜牌,两面分别刻有西夏文“限置依”和“苏铁黑”字样。



天亡簋

西周
盛食器
清道光年间陕西郿县出土
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

天亡簋,旧称“大丰簋”、“朕簋”,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后屡经辗转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述天亡助武王祭祀,武王赏赐天亡之事。

这种四耳方座青铜簋,是西周初期独有的样式,簋身和方座装饰两两相对的夔纹,夔体卷曲,状如蜗牛,这种体态的夔纹也是周初特征。天亡簋内底有78字铭文,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在“天室”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天上神帝。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式,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铸造这件簋来铭记荣宠。



羊年大吉

HAPPY 2015'S NEW YEAR

欢度新年 丨 雅昌艺术网论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面↓↓↓“原文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