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道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善耕

 白猿五行通背拳 2015-02-28

  读《精武》2008年第1期中的《学术争鸣还是人身攻击》一文(以下简称郭文),作者乃郭瑞祥哲嗣郭铁良、郭桂德两位小郭先生。

  为了对不少关注静海、独流、刘传“合一通背拳”情况的读者及该文作者(或“捉刀人”)做一个交代,做一个答复,特撰文如下:

    “羊公”乃笔名耳

    《郭文》开篇即曰“羊公终于露相了,原来真名叫杨善耕……”怎么了?有什么好惊讶的?不要说假话了,事实上,你们在看到《武魂》2005年10月号后就知道“羊公”即杨善耕了。因为该期发表的一篇《关于通背合一门》就是以杨善耕名字发表的。如果你们直至2007年才弄清羊公即杨善耕,那你们也太迟钝了!

  笔者只是一个文不成,武不就的普通人,年纪老大。文不是学者、教授,武不是武术家、技击家。自幼酷爱武术,遇事好问个为什么?并喜舞文弄墨,本名善根,稍长自改名善耕,涂鸦时怕有“哗众取宠”之嫌。就用笔名“羊公”。在武林中曾用“羊公”笔名发表过一篇颇具影响的文章,就是一篇发表于1986年香港《世界武坛》创刊号上题为《欺世盗名,佛亦有火——海灯和尚竟然招摇撞骗到海外》,此文一出立即引起国内武术界的重视。《中华武术》第一任主编,创办人之一昌沧先生在北京曾亲口跟笔者讲,该刊曾想转载拙文,因碍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而未果,同时在场的著名武术家、教育家吴彬先生曾亲口夸赞笔者“为中国武术立了一大功”,并告诉笔者中国武术协会还是复印了不少拙文,邮寄给各地省级武术协会。因此辗转读了笔者拙文的《四川日报》评论理论部副主任、记者敬永祥先生,出于他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良心、良知,结合他亲身的经历感受,愤而写了一篇“内参”。结果惹了“一身蚁”,备受骚扰、恐吓,甚至惹来了“官非”,且牵连家庭、小孩,痛苦不堪!所以敬永祥先生也在找“羊公”,找了十余年,直到2002年才联络上,同年敬永祥先生公出到苏州,我们方才见过一面,相见甚欢,相谈甚洽,成了朋友,这也是一段难得的笔墨因缘。上文发表了十五年后,国内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张杨先生写了一本名为《谎言重:复一千遍》的书,全面揭发了海灯和尚。该书163页起。用了一个章节全面引用拙文题为“来自海外的舆论监督”并称道说:“这样的文章只能发表在香港,如此有力的‘舆论自由:和监督’只能来自海外,不能不引人深思。”想当年该文一出。海灯和尚的徒子徒孙们也在寻“羊公”,但他们当年就知道羊公即杨善耕。想当:初他们其中一些既得利益者,看了此文真是如丧考妣,恨我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食我肉,寝我皮!但他们能奈我何?正能克邪嘛!十五年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对海灯和尚的拙劣作假,作了专题报导,全国哗然!这真是“时间是无情的法官”,事实真相终能大白于天下!

  然而两位小郭先生知道了“羊公”就是在下,为什么如此惊讶呢?是不是在下1985年、1986年发表的有关“通背合一门”的文章,被人剽用了,篡改了也不出声,这么宽容,你们感到惊讶,是不是?

    慎终追远,正本清源

    四十年前,因缘际会遇到了鲍关元先生,接触到了“合一通背拳”,笔者敏锐地发现此乃中国国宝级的罕见的优秀拳种,于是发愿要发掘它、研究它,“敝帚自珍”。十数年后,笔者方才撰文披露,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自第一篇“通背”文章发表后,二十余年间其实也只写过三篇文章,而宗旨始终一个,十六个字,四句话:“慎终追远,正本清源,尽力求真,保存国粹!”

  现将发表三篇拙文的情况罗列如下:

  第一篇题为《通背合一门概说》,署名羊公。发表于1985年香港《武道》杂志第8期上,乃第一个借传媒以文字形式向海内外华人披露“通背合一门”及其拳道,白纸黑字乃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海外刊物很难进入国内,于是笔者把该文又投寄给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中华武术》,该刊发表时改题为《通背拳与刘玉春》并做了删改,发表于1986年11月号上。并被植字手民误植了字,重要的如鲍关元之“元”误为“之”(以后被郭氏应用时联想为“芝”),“当中无力链锤般”之“无”误为“会”(所以郭氏大惑不解),“文拳”误为“父拳”等。嗣后近二十年间笔者不再闻武林中事,但一直订阅各种武术杂志,期望发现有价值的有关“合一通背门”的资料,直至见到《精武》2004年9月刊登的《静海武林有奇葩,合一通背又一枝》,感觉颇有参考价值。该文也提到了近二十年前笔者的那篇拙文:“……1986年第11期的《中华武术》杂志发表了署名羊公(香港)的文章《刘玉春与合一通背》的一些内容和在上海的流传情况。此文发表至今已近二十年,合一通背的发展却如泥牛人海,一直未见披露……”同时期笔者也看到了郭瑞祥主编刚出版的《通臂二十四势》一书,因见谬误处甚多,忍不住了,所以写了一篇《通背合一门源流考》。

  第二篇文章2005年年初,先通过电脑网络投寄给《精武》杂志,等了数月未见刊发消息,后又以邮寄方式寄给“武林”中的老朋友吴彬先生并转交《武魂》编辑部,该刊在2005年10月号上署名杨善耕(香港)刊发,但却改题为《关于“通背合一门”——由(通背二十四势)一书引发的回忆》。(看到此文,关心合一通背的读者应该明白羊公即是杨善耕矣。)编者对原文多有删改(“编者按”中也有说明),所以《郭文》中提到的那段文字:“在郭长生前辈……说他是沧州通背二十四势的师祖也是可以的……”并非笔者原文原意。《精武》编者帮忙查一下我投寄过的原稿即明!不料同年《精武》也刊发了拙文,只是分了两篇刊出。2005年10月号上的文章篇名乃笔者原篇名,署名羊公。2006年1月号上另立篇名为《再考通背合一门源流——兼评(通背二十四势)》,署名羊公,稍有删节和变动,但发表的文章均是笔者原文原意,所以作者完全文责自负!上述两刊所发的三篇文章其实只是一篇文章而已。

  第三篇文章,乃是过了两年,笔者又见到了郭氏出的音像片《劈挂系列——通臂二十四势》,买来一看,真是不忍卒睹,于是笔者又忍不住了,愤而写了一篇《千万不要鱼目混珠,贻误后学——评郭瑞祥(通背二十四势)音像片》。《精武》于2007年9月号上加了编者按给予刊发,编者可能认为题目过于激烈和刺激,为此改题为《不如藏拙——评郭瑞祥(二十四势通臂)》,署名杨善耕。编者按讲得多好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综上所述,二十年间笔者关于“合一通背门”的情况只写了上述三篇拙文,且第一篇和第二篇之间相距二十年岁月,连一个婴儿都长成青年了,笔者为什么不把“合一通背”的具体内容公诸于世呢?“非不 能也乃不为也”!怕“窜乱”,怕“胡编”,怕“编故事”!

  就拿笔者发表的第一篇介绍“通背”的文章来说,五年后就见过一篇有关“通背”的重要资料出现,即1991年第一版由河北出版社出版的《沧州武林志》,该书130页、第三十章“通臂”,其内容很多都是抄袭笔者上述第一篇文章的内容,抄袭痕迹彰彰俱在,更可恶的是把古传的、经典式的“通背练功要诀”,除了把发表时手民误植成的错字照抄不误外。还凭自以为是的文化水平,狗尾续貂地改变了几个重要文字,真是十分荒唐,更可笑地把“四步大功”的训练方法变成了“通臂拳”之步法,偷天换日,不知所云!这种做法竟然出现在工具书类型的有编纂委员会的煌煌巨著《沧州武林志》上,一查“编纂委员会”名单中郭瑞祥赫然在目,并有郭之拳照。“通臂”这章文字应该是郭瑞祥先生主撰的吧?请教你们郭氏,作何解释呢?既然是“单传”、“秘传”者的后代,为什么连“通背门”非常重要的唯一的理论歌诀也未传得呢?

    再论“单传”之说

    上世纪50年代前中国基本上还是农业、手工业时代,当时的大众对聊以养家糊口的各类手工“技艺”保守、保密,乃至“单传”完全是正常及可以理解之社会现象,“保守”也并非完全是贬义的,“保守”含有保护守卫、珍重之义!

  所以“合一通背拳”乃是“单传”之技完全是正常现象。

  你们郭氏在《通臂二十四势》(下称通书)第9页中煞有介事地说:“……之后将单传之人改定为郭长生(郭燕子)。”

  第7页中说:“……所以第五代单传之人,即是郭长生,其喂手的是沧州曹晏海。”

  但在该书14页中却说:“这个问题是因为单传功与术绝大部分已失传……”

  从上述引文理解“合一通背拳”,第六代“单传”之人一定是郭瑞祥昆仲了,不知两兄弟中谁为“单传”,谁为“喂手”?而第七代单传肯定是你们郭铁良、郭桂德弟兄了,也只是不知谁是“单传”、谁是“喂手”而已,因为你们两代都是自幼习武,“父业子传”,自古皆然也!

  当然你们在书中不敢有人自称为“第六代”或“第七代”“单传”之人,不知为何如此羞羞答答?另要请教的是,既然“合一通背拳”在近现代如此“单传”有序,那为什么“单传功与术绝大部分已失传”了呢?是在郭长生手中失传的?还是在郭瑞祥昆仲手中失传的?

  再请教,既然郭先生是单传之人。那令先人为什么被你们视为绝技之“苗刀”,他只学到了“上八镗”(你们所谓的一路苗刀)呢?难道“苗刀”只有“上八镗”吗?

  所以你们的“单传”说,是自相矛盾。不攻自破的!

  至于笔者介绍的任鹤山先生——鲍关元先生是否是“单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鲍关元先生人还健在,还能演练他掌握着的完整的“合一通背拳”的系统训练方法,而且是刘——任所传一脉“原生态”技艺,现通过照相、录像、文字手段完整保存着,目下鲍关元先生是不可能把此拳艺公开披露出来的,一是“保守”,只想遵循传统:二是怕“窜乱”,怕“污染”,怕“争名夺利”!君不见,国内近十数年中某大红大紫之门派,一红了。一紫了,就内斗不断,杜擅不绝,胡吹不息!既可怕又丑陋!

  但是为了证明笔者所言不虚,鲍关元先生同意《精武》派记者去采访见证,届时笔者愿意引见,奉陪!至于《郭文》中提到对前辈任鹤山先生的说法,笔者只能答曰:“后生小辈,缺乏点近现代历史常识!”想当年你们先人郭长生之江湖地位是没法跟任前辈比的,他在上海滩已是“大亨”级的权势人物,“武术”对任前辈来说乃“玩票”罢了,他当“检察委员”乃是武林名人,权势人物。热心赞助而已!成功人物哪还会上台比武?当时已成名之武术家杨澄甫、杜心五、吴鉴泉、尚云祥、孙存周、褚桂亭等等,哪个上台打了?有那种想法,这才叫“年幼无知呢”!

  何谓单传?薪传人只把自己掌握的全部技艺传给一人,即“单传”也!“合一通背门”自刘玉春大师始,单传脉络非常清楚:刘玉春——刘景云——任鹤山——鲍关元!此说乃经过笔者四十多年的探求、质疑、辨伪、考证后的结论。

  至于说到“通背合一门”刘玉春大师传下的古功谱、拳谱,鲍关元先生处只传有薄薄的一本数纸而已。若你郭氏家中传有六本之多,那真是“海内孤本”、“无价之宝”!但是,笔者不要看,凭笔者数十年之一般学养及社会经验,可以立判其伪,一定是赝品!谓予不信,大家拿出来见见光也可以,凭现代之鉴定技术,鉴定一下晚清至民国的纸张、墨迹,应是绰绰有余的!为什么笔者能“立判其伪”?若你郭氏真的传得古谱,决不会把“通背”说成“通臂”。再则,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历来只凭口传心授,罕有著述。“古拳谱”无非是些套路拳用诗歌形式之记录,仅起到帮助复习、记忆罢了,又不是“武功秘笈”,大家一起请《精武》编者参与鉴定、判析!愿意吗?相信“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错讹处”、“自相矛盾处”之说明

    笔者已把二十余年间所写有关“通背合一门”文章的情况缕述如上,凡是能对笔者指出谬误处、矛盾地方的读者、知情人、专家,笔者都会表示无比欢迎,衷心表示感谢!因为笔者求学问的心态永远是“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为此对“郭文”中所指出的笔者以前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错讹处”、“自相矛盾处”说明如下。

    (一)对“错讹处”作答

  1、周为笔者二十余年前对河北地区行政区划不熟悉,只有在全国地图上查到“独溜”两字,故误以为“县”,以后方知“独溜”乃“镇”。并属于静海县所辖,所以早在第二篇文章内就已更正。

  关于“通背合一门”的传承,自刘玉春大师上溯都是传说,李登田、李登弟、李登第、李殿龙、杨学仕等等,都是传说,并不可靠,都是有待考证的,只能存而不论,而且对“通背合一门”也是无伤大雅之事!

  “蹭”在刘——任所传下的“原步”、“初步”、“小二十四势”字谱中都为“蹭”(天津静海“太祖通背拳”中也有“蹭”),在传下的“大二十四势歌诀”中“蹭”写为“撑”,“蹭”、“撑”在“通背合一拳”中是相通的,就是如此传承下来的,这是“原生态”!不必查字典,也不能望文生义!这只是特定的文字符号而已,在“通背拳”中只特定地代表一个“上格直拳”动作。

  2、至于笔者文中的“刘大师同辈之师弟兄中至今未发现哪一位有薪传者,所以刘大师一辈上仅他一人有传承人。”这是笔者囿于资料收集有限,尚未发现罢了,若尚有薪传者,这是大好事!笔者写的是考证文章,以后随着可靠的、新的资料发现,会不断补充,不断修正的1

  3、你们郭氏所传之所谓“通臂丹”、“通臂胆”是荒诞不经的说法,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相信!

  《通臂二十四势》、《通背二十四势》你们不是说“臂”、“背”是相通的吗?

  《景海史话》之“景”应为“静”此乃《武魂》杂志打印错了,与笔者无涉,不必吹毛求疵!

  4、文中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二)对“自相矛盾处”作答

  1、“跳步勾子”在“通背合一门”中肯定不是腿法,只是跳起的“手脚组合动作”,外行看成腿法,并形容为“飞腿”,可以理解。在“通背合一门”技击训练的全部内容中,无一腿法的专门训练,“通背”是靠“步法”赢人,绝非靠“腿法”赢人!“太祖长拳”套路中倒有二三腿法可见。

  2、你们根本不懂、不知“原步”、“初步”、“小二十四势”之练法,跟你们讲似有“对牛弹琴”之嫌!?请问,“两个阶段”与“两步功法”,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3、文中已有说明,乃《武魂》编者之说法。

  4、文中已有说明,不赘述。

  两位小郭先生,谢谢你们的“纠错”,笔者写考证文章,必须“有错必纠”!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两位小郭先生,笔者与你们郭氏任何人都远隔千里,从未见过一面,素昧平生,今日无仇,往日无怨,在未看到你们所出的书和碟片以前,还对你们心生几分赞扬之意,只是买了你们所出版的书和碟片后,作为一个消费者发表了观后感和评说,并均以事实为依据,何错之有?

  笔者只是一介平民,有什么本领,在当今“盛世”搞什么“小文革”,反而你们在文章中污蔑笔者,对你们“在学术问题上乱打棍子、乱扣帽子、信口开河、极尽诋毁之能事、对个人发起人身攻击”,还诋毁笔者“用词之激烈、刻薄、恶毒无不用其极”,还胡说笔者“荼毒”了你们父亲!所以令你们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两位小郭先生,你们出的书和碟片与我写的两篇文章,都是白纸黑字影像俱在的东西,相信读者、观众的“智商”!是否你们近年来“马屁话”“吹捧话”听得多了,是否是笔者的文章触到你们的“软肋”、“痛处”,或伤了你们的“既得利益”,所以会使你们“利令智昏”,讲出上述谗言?笔者说你们什么了,笔者在文章中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奉劝了令尊两句,偌大的年纪,如此身手“献丑不如藏拙”吧,身体已不行,步履已不健,(你们自己也承认了),不要再“不惜‘现世’一番”了。何错之有?你们出的书和碟片是否是“沽名钓‘利’”?是否是“鱼目混珠”?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老实告诉你们,笔者之拙文刊登后,还接到了不少北方“通背合一门”爱好者夸赞的电话呢,其中还有你们同门的师兄弟,你们令尊的弟子,发信息给笔者,夸赞说:笔者之文章“伸张正义、拨乱反正”呢!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

  但千千万万要懂得“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呀!

    立论荒谬

    《郭文》关于“沧州通臂”的立论根本是荒谬的。既要称自己的“通臂”“单传”、“秘传”自静海独流的刘玉春大师,那么就是最“真”、最“正”之原传“合一通背门”单传传人,是每一门派之“极限传人”了。却偏偏把好端端的“通背合一门”胡编成“通臂二十四势”并号称“沧州通臂”,还要跟“劈挂拳”“拉郎配”,胡乱地归入什么“劈挂系列”,这叫什么?这难道不叫“窜乱”,“数典忘祖”,“欺师灭祖”!难道能叫“尊师重道”!当今上海、天津、杭州、苏州、张家口等地,都有静海独流的刘传——“通背”流传,不管传承者各自掌握了该门派多少技艺,但绝无人会自称“上海通背”、“天津通背”……因为这是荒唐的!最近在网上看到关于沧州籍著名武术家,前辈郭建伟(景春)先生之介绍,他在中央国术馆学得部分“合一通背门”技艺,后在沧州创建中华通背拳社,他就未把“合一通背”说成什么“通臂”,也没有胡说成什么“沧州通背”乃属劈挂系列云云,且把师承、“根攀”交待得甚为清楚!更为微妙的是在他们整理的“合一通背”传承情况中却未把同乡的、近在咫尺的、“赫赫有名的九段高手”郭瑞祥先生列入,不知何解?读者可在网上查得。

  其实你们要捧你们的先人,笔者倒可以代为筹一著,不必想“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因为想称刘传“通背”和“劈挂门”宗师那是没可能的,否则置刘玉春大师、赵世奎前辈于何地?那就干脆言明:先人已新创了,把部分“通背”内容糅进了劈挂拳中。形成了既具有“通背”的先进步法,又具有“劈挂”的先进腰法,攻防一体,连击性极强的新创门派,定名曰“沧州通臂”并归入“劈挂系列”。如此代为策划,不知郭氏以为然否?这样既能自圆其说,又能理直气壮,既然“绝技”苗刀二路也能编得。还能成功地把“苗刀”申请专利,那开门立派再创一新派拳种更是“小菜一碟”,有何难哉?届时,把先人奉成是一派宗师,那倒是“的”而且“确”,名副其实了!到时候你们老爸是二代大师,你们两位小郭先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三代大师”矣,哈哈,可喜可贺呀!

  “宗师”、“千秋武圣”、“神”

    两位小郭先生呀,“宗师”笔者已代为策划了一下,也算免为其难了。但是“千秋武圣”、“神”跟你们爷爷联系起来不似乎太离谱了吗?就算真有人这么写了,这么说了,你们不感到“汗颜”、“惶恐”吗?这是“百分之一千”的“谀词”、“马屁话”!你们反而是肉麻当有趣,还自鸣得意。真是糊涂啊糊涂,只落得贻笑大方!“武术”这玩意儿,在中国传统学问中充其量也只能算“小道”而已。就在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韬武略的名将,廉颇、白起、韩信、郭子仪、岳飞、戚继光、左宗棠等等。哪个不是开疆拓土,保家卫国,上马杀敌,下马封侯拜将。但哪一个能称得起“武圣”。中国历代“文圣”一人——孔夫子,“武圣”一人——关公云长。其他谁能称?谁敢称?尊崇如孟子也只能称“亚圣”,而你们先人客气一些,封他个著名拳师,著名武术家,其实充其量乃“把式匠”一个,一介武夫耳!跟“武圣”、“千秋武圣”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这样的夸大其词,真是“世界级”的马屁,竟然有人说得出,竟然有人受得进,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呀!两位小郭先生,古人云:“知耻近乎勇”,切记!遥想上世纪80年代香港重要报章上亦有文章吹捧笔者为“武术大师”的,然而自己有多少斤两自己知,笔者连“武术家”的名头也从不敢认,笔者在“武道”上只辨真假、是非,决不争名利、虚誉!

    立此存照,以正视听

    笔者郑重地在此申明,近三年间笔者会重做冯妇,执笔再撰有关“合一通背门”拳道之文章,决不是在跟什么人争“单传”、“秘传”传人或“掌门人”,笔者早已不是武林中人,早就不靠武术“扭食”了,这些东西对笔者来说是根本毫无意义的!“人到无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长惬”,信然!

  笔者之文章只是想告诉世人,中国确有这样一门名曰“通背合一”或曰“合一通背”的流传有序、古传的、尚是“原生态”的拳道存在,这门“拳道”,不只是“套路”,还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技击训练系统”,而且有严格的“工艺流程”,所以十分罕见,十分宝贵!虽然在近现代流传极少,凡是爱好武术的,不管他以前学过什么门派,一旦有机缘接触到它,即使得到它一鳞半爪,或部分技艺都会爱上它,永不释怀,笔者本人就是样板,前辈武术家、名拳师任秀峰、郭长生、孙玉铭、曹晏海、巩仁祥、郭建伟等概莫能外!最近见到国内武术杂志上所刊登的一些有关“合一通背”的文章亦能作为佐证。并且告诉世人这样一门优秀“拳道”,尚有位“老武痴”还完整地掌握着,并尚有能力全面地演示!

  笔者也是深爱此门拳道之人,所以不容其被“窜乱”!不容其被“胡编”!继承尚且难得,有何资格侈谈发展?撰本文之目的之一是立此存照,以正视听!

  文人有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武同道,所以笔者易两字作为拙文题:

  “拳道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