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戏曲剧种(下)

 文化龙乡 2015-03-01
    柳琴戏  又名拉魂腔,也写作“拉呼腔”,因其主奏弦乐器形似柳叶,故又称为柳琴戏。主要流行于豫东永城、夏邑、虞城一带及鲁西、苏北、皖西部分地区。它是由豫东、鲁西一带地区流行的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唱腔板式有[紧板]、[二行板]、[慢板]、[悠板]等。另外还有特定格律和唱法的[羊子]、[娃子]、[五字紧]等。演唱时尾音拉腔,男角低平,女角翻高八度,成为柳琴戏的鲜明特色。
    在商丘地区永城县境内的柳琴戏演唱活动,可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前后。当时鲁西、苏北的一些拉魂腔班在永城农村演唱的有宋明乐班、侯德山班。后至民国初年,又有长春班(迎他娘班)。但影响最大的要数王大昌班,从民国十五年(1926)起,随丁洁玉在永城农村演出,并收徒传艺二十余年。王大昌的儿子王玉金(生行)、女儿王素梅(旦行’艺名大洋马)、王玉花(旦行,艺名二洋马),还有徒弟王素琴(旦行,艺名里外黑)等,在永城一带都有一定的声望。其他还有孙家班,孙化君和孙化贤(旦行,艺名万人迷)领班,自民国十九年,在永城城乡坚持演唱二十年。这些班社经常上演的主要剧目有《休丁香》、《白玉楼》、《金镯玉环记》、《韩湘子度林英》、《四告李彦明》、《观灯》、《喝面叶》、《拾棉花》等。这些剧目的共同特点是唱词多,人物少,表演简单,适合于以生、旦、丑行当为主的柳琴戏演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不断涌现出柳琴戏班社,有些是区、乡政府出面组建。旧习相沿,即以一家人(父、母、儿、女、媳、婿)为中心,收几个徒弟,或请少量帮手而组班演唱。虞城县的马滩村,1952年由陈秉文、徐真宝等人建立一个二十多人的柳琴戏班,坚持业余演出。1954年,永城的马头、火店两乡划归夏邑县,从此夏邑也有了业余柳琴剧团。1956年,永城县马桥区、茴村区的两个业余拉魂腔剧团,和虞城张集的拉魂腔剧团,合并改组为永城县柳琴剧团,同年参加商丘专区代表团,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展览演出了《站花墙》,受到好评。随着时代的发展,积极向其他兄弟剧种学习,行当不断健全,也开始不断演脚色多行当齐全的剧目了。并配以布景、灯光、音响、幕布等。六十年代中期,换用上经过改进的主奏弦乐器柳琴,又适当地加入西洋乐器伴奏,丰富了伴奏音乐的表现力。先后移植上演了一批古代戏,如《岳云》、《花为媒》、《孙安动本》、《同根异果》、《孟丽君》等。同时也上演了一批现代戏,如《骨肉情深》、《山乡风云》、《朝阳沟》、《龙江颂》、《红花曲》等。除在豫东城乡演出外,还远到淮海地区、豫陕边界等地演出。有些戏已被涸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至1982年,除永城县一个职业剧团外,还有一些业余柳琴戏剧团在农村演唱。
    京剧  徐珂在《清稗类钞·戏剧·开封戏园》中说:“开封地处中原,财丰物富。同、光之际,歌咏升平。以戏园论,本处优等地位。盖当时名优以京师为中心点,初被挤,则至山
  东之济南,再被挤,则至河南之开封。故就当时之统计,开封戏剧之盛,位置实为第三。”京剧流入河南的确切年代不详。据清道光年间做过中牟县县令的张昀在《闲事所录》中记载,程长庚因国丧(道光皇帝薨)曾从京师到开封等地演出。现知在光绪年间开封上演京剧的戏园,有春仙园、聚仙园、天乐园、东火神庙戏园等。光绪二十七年(1901)有京剧春台班在聚仙园演出。光绪三十一年,“某抚莅汴,雅好京剧,以汴中戏园之简陋,出廉奉付之,建巨场一所,赁用菊部”(《清稗类钞》)。宣统二年(1910)建立起来的现代式剧院丰乐园,是京剧在开封演出的主要阵地,有不少京剧班社和知名演员在这里演唱。开业演出的第一个京剧丹桂班,主要演员有刘长清、葛文玉、刘寿臣、刘紫仙、韩桂喜、张寿山、刘奎官等。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牧羊圈》、《五人义》、《春秋配》、《战马超》、《玉堂舂》、《回荆州》、《太平桥》、《大报仇》等。宣统三年,京剧长庆班在丰乐园演出,特“新排改良文明戏,劝化醒世新戏”《黑籍冤魂》,并由长庆班班主宋玉珊在《中州日报》(宣统三年三月十六日)上,发表《新排文明改良劝戒洋烟新戏宣告》。民国四年(1915)东火神庙戏园向义班,邀请汪笑侬搭班演唱,后又到丰乐园演出。《河声日报》(民国五年元月五日)报道:“一时坐客观剧者不下数千余人之多,可谓历来新到名角演剧之盛况所未有也。”此外,还有李韵卿组织的鸣凤班,刘益组织的益记班,丁四林组织的全宝班等,都先后在丰乐园演唱。高庆奎、李鸿林、郝寿臣、杜金芳,苏晓楼、人人乐等,都曾被邀请到丰乐园演唱。但丰乐园自建设以来,时演时辍,而承办之人也多赔累。除京剧戏园外,清末民初开封还建有京剧科班,如庆福班、荣升班等。刘紫仙、月月红等就是学艺于以上科班而后成名的。民国初年开封的京剧业余班社绕瀛洲、康乐社,在开封演唱比较活跃,经常有演出活动,民国六年他们为河南临时救荒会在丰乐园演唱义务戏.商城县组织有名胜班、双胜班等班社,淮滨有平剧班,潢川有卢香久科班、共和班、王家班、青龙班、青胜班等.其他各地如郑州、新乡、信阳、洛阳、安阳、焦作等地也有京剧戏园和演唱活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封的忠和茶园、桂仙茶园,也是常演京剧的场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在开封主要以广智院(人民会场)、醒豫舞台为演出阵地。广智院邀请鸿连盛科班演出,其主要演员有韩鸿奎、李鸿川、王鸿章、张鸿元、高鸿山、武鸿福、王鸿年、郭鸿才、张鸿增等,其他演员还有王碧玉、董慧文、董剑琴、张少奎、郭子英、张幼奎、丽曼华等。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芦花河》、《裴元庆出世》、《辕门斩子》、《五花洞》等一百多出。并排演了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现代戏《民族生气》。同时,还邀请马最良、李雨田、张星洲、绿艳蓉等演唱。醒豫舞台的主要演员有芙蓉颦、黄智斌、李松亭、段小楼、苏艳芳、贺有琴、贺桂福、王吉瑞、吴金桂等。梅兰秋、高媚兰、金又琴等,也常来醒豫舞台搭班演出。民国二十三年六月,由河南赈务委员会邀请,梅兰芳、王又宸、姜妙香、朱桂芳、姚玉美、王少亭、张畹云、刘连荣、苗胜春、高云樵、王荣森等百余人,来到开封,在人民会场为赈济河南灾民演义务戏八天,主要剧目有《洛神》、《宇宙锋》、《奇双会》、《霸王别姬》、《凤还巢》、《西施》、《空城计》、《金钱豹》等。在演出期间,还召开了记者会,梅兰芳讲述了《戏剧与中州之关系》。义演结束后,河南省赈务委员会赠梅兰芳剧团缎匾一方,上书:“灾民受福,德音孔昭。”先后到开封演出的还有京剧演员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谭鑫培、尚小云、程砚秋、小杨月楼、徐碧云、王自生等。开封的京剧爱好者,还先后组织了阳春国剧社、丙子剧社等业余演出团体,定期演出。郑州的聚明戏院、普乐戏院等,洛阳的胜利舞台、国民舞台等,都是常演京剧的剧场。来往于郑、洛、汴的京剧演员主要有赵鹤鸣、段小楼、董小楼、葛燕亭、葛立华、张玉亭、江菊兰、韩志樵、马凤卿等。时慧宝、李洪春、赵化南、徐碧云、谭富英等,也曾来郑州演出。在河南上演的京剧剧目比较丰富,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南省教育厅戏曲编审委员会在《河南民报》、《河南教育日报》等报纸上公布审查准演的京剧就达三百多出,向时也公布了禁演剧目《探阴山》、《阴阳河》、《滑油山》、《大劈棺》等三十余出。民国二十三年仅三个月上演京剧剧目,就达一百一十四出。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城乡先后为日本侵略军占领,京剧演出活动大量减少.如开封仅有新民戏园(原人民会场)演唱京剧。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的京剧民友剧社划归平原省。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鄂豫皖第二分区将潢JlI的京剧蓼西剧社改编为宣传队,在潢川、商城、固始等地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河南省京剧团、信阳市京剧团等十一个职业团体,上演了一批加工整理和新编的剧目,如《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甘露寺》、《失空斩》、《长坂坡》、《红娘》等。1956年,京剧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时迁偷鸡》、《玉堂春》、《四杰村》、《扈家庄》、《铁笼山》等传统戏和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创作剧目《阿黑与阿诗玛》,获得多项奖。此后还上演了一批现代戏如《南海长城》、《江姐》、《八一风暴》、《掩护》等。河南省京剧团所演《红管家》、《好媳妇》、《传枪》等现代戏,于196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学习“革命样板戏”,有的地方又新成立京剧团,使全省京剧团增至十七个,《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等,成为常演剧目。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京剧团又随之减少。到1982年,只有河南省京剧团等五个职业演出团体。
    汉剧  曾称“二簧”、“汉调二簧”。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湖北传入河南,主要流行于南阳、许昌、宝丰一带。道光末年,唐河流经的桐河街创办了“金”字二簧同乐班。同治年间,丹江岸边的孙家铺孙都文二簧班已闻名浙川全县。光绪八年(1883),武举张珂在家乡白河流经的南阳县英庄创办了“顺”字二簧班。从此时起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阳境内先后兴办二簧班社六十多个。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唐河县大方庄方保珠、方文父子二人创办的二簧班,从光绪二十五年开始,连办六科,是为河南汉剧培养人才最多的一个科班。其他如唐河县张湾“三”字二簧班、南阳县钦赐田二簧班、内乡县张和轩二簧班、方城县何重“福”字二簧班等,也先后造就了一批人才。如玉刚(红脸)、玉关(小生)、王绪(二净)、民翠(青衣)、李三镇(红脸)、福红(外号麻旦,原名杜春山)、赵庚辛(武生)、周玉山(文武小生)、“活关公”周德昌、“活司马师”乔才茂、九夫之冠”的瞎老旦黄振邦、“活周瑜”赵怀安等,都各有绝招,技艺过人,在南阳一带享有盛名。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的开封、郑州、洛阳、周口、许昌、漯河、信阳及陕西的西安,湖北的武汉、荆州、襄阳、光化等地区。八国联军于1900年攻陷北京后,淅川县孙都文二簧班曾奉诏到西安为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献演,慈禧太后赐给黄马褂。民国十二年(1923)唐河县“三”字二簧班在武汉德租界江汉剧院演出,赵庚辛、李三镇等演出《黄鹤楼》、《康茂才挡将》、《庄王擂鼓》等拿手戏,当地的官商与汉剧界名流纷纷登台祝贺演出成功,并以苏绣二蟒二靠为赠。在南阳一带不少村镇庙会,无论春祈秋报,或是祝福还愿,必演二簧戏。一些大户人家,官商子弟,文人雅士,也以唱二簧为荣。人们约定俗成,都称二簧戏为“大戏”,社旗镇庄王庙,一直把在这里扎班的二簧班和昆曲班并列为各剧种之首。“一清二簧三越调,梆子戏班胡乱套”的俗语,至今还在流传。汉剧在南阳一带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汉剧的“白河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汉刷在南阳一带走向衰落,许多班社先后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仅有的唐河、渐川、方城等地的几个班社改建为南阳市汉剧团、唐河县汉剧团、方城县汉剧团、淅川县汉剧团.同时,“二簧戏”也正式改名为汉剧。先后招收几批学员,又多次派人到武汉汉剧院进修,培养出童淑芳、刘荣珍、柏宏文、陈明奎等一批新人。南阳市汉剧团还从武汉邀请孙倚红、花艳秋、九龄童、樊春来、薛春来、薛艳云等汉剧名角前来传艺。1956年,汉剧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金钗记》、《摸包》等戏,获多项奖。1960年末,撤销了方城、浙川两个汉剧团,其中部分演员充实到南阳市、唐河县汉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仅有的两个汉剧团也被撤销。1978年,这两个汉剧团曾一度恢复,四年后,又因经济难以维持而停办。至此,传入河南境内具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汉剧已衰落,仅有唐河县张湾业余汉剧偶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黄鹤楼》、《芦花荡》、《白门楼》、《凤仪亭》、《红逼宫》、《二度梅》、《闹天富》、《火焰山》、《花田错》、《红书剑》、《余塘关》等。移植上演了《棠棣之花》,《谢瑶环》、《满江红》、《强项令》等一批新编古代戏。同时还上演了一批现代戏如《八一风暴》、《节振国》、《方志敏》、《地下尖兵》、《夺印》、《红灯记》、《沙家浜》、《奇袭自虎团》等。
    蒲剧  亦称“乱弹”、“枣梆”、“蒲州梆子”等。有的地方也叫“西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统称为“蒲剧”。主要流行于河南陕县、灵宝、卢氏及山西南部等地区。
    蒲剧的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是生根于山西蒲洲(今永济县),后演变发展,流入河南陕县、灵宝一带。一说是由陕州(今陕县)一带民间古老的地摊戏“四股弦”(盲艺人演唱)演变而来。它的唱腔音乐为梆子声腔板式变化体,长期以来就是陕县一带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戏曲尉种,被称为“大戏”,城乡庙会、赛神或闹家戏,皆请蒲剧演唱。蒲剧在陕县、灵宝一带的演变历史情况缺少文字记载,其在清代的状况已难以追溯。民国期间,蒲剧班社较多,有影响的如灵宝老城王跃存戏班、张重存戏班,陕县原店张善道戏班,阌乡县(后并入灵宝县)张振武戏班、赵志兰戏班,张彦敬戏班,等等。许多地方还办起了蒲剧科班,俗称。戏窝子”。如陕县的张村、石原、小北阳、田家胡同,灵宝的沙坡、楼下,阌乡的窍头、府阳,卢氏的常家,洛宁的不戈等地,都曾先后办有科班,培养了一批蒲剧人才。洛宁的王存才演技超群,跷工能上凳,沿圈椅,令人倾倒。至今仍流传着“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误了吃肉喝酒,不能不看存才《杀狗》”等俗谚。其他演员如韩学忠(小生)、彰世德(武旦)、王秦宝(二净)、杨天心(二净)、张生煜、张永法、郭百子等,也都名噪一时。抗日战争期间,山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晋南许多蒲剧艺人如阎逢春、王秀兰、牛顺亭、汪素云、董银武等六十余人在陕县组成雪耻剧团,在陕县一带演唱,演出剧目有《芦花》、《回孟滓》、《九龙柱》、《辕门斩子》等。陕县、灵宝、卢氏等县的蒲剧班社,也在各地城乡演出,并编演了一批现代戏《捐款》、《苦战抗日》等,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激发群众的抗日斗争热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州专区在陕县、平陆(山西省)两县合办的平陕剧团,灵宝县的民乐剧团,阕乡县的农民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陕州人民剧团。在抗美援朝中,该剧团义演四十天,将全部经济收入捐献国家,以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后,灵宝、卢氏先后成立了职业蒲剧团。群众性的业余演出活动遍及陕县、灵宝、卢氏城乡,仅灵宝一县,就有业余蒲剧团七十多个。1956年,蒲剧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传统剧目《八件衣》,获多项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陕县、灵宝、卢氏的专业蒲剧团被撤销,大部分演职员下放农村。农村业余演出活动一蹶不振。1976年后,陕县、灵宝先后恢复了职业蒲剧团建制,并组建了蒲剧戏校,培养了一批人才。农村业余演出活动也有所开展。陕县大营蒲剧团于1981年参加了河南省首届农村文艺会演,演出现代戏《三进教养所》,获演出二等奖。蒲剧常演的传统剧目有《盘陀山》、《瑞罗帐》、《麟骨床》、《春秋配》、《镜中缘》、《十五贯》等。现代戏有《活捉杜元芳》、《根本大事》、《好媳妇》、《一袋枣》、《李双双》、《朝阳沟》等。
    河北梆子  在河南也称“京梆”、“反调”。流入河南省的确切时间待考。在清光绪年间就有河北梆子班社、演员到河南各地演唱,如西平县城南街李老九戏班,一声雷、田双林等就是这个戏班的主要演员,他们演的《刘备招亲》、《杨雄杀妻》等剧目,就曾为人们所称道。清末民初,在开封有“梆腔”(河北梆子)的演出剧场,也有不少河北梆子演员在开封搭京剧班演唱,称为“梆簧”。知名演员有五阵风、天明亮、郭小福、小金芳、小奎芳、小金喜、文小玉、小荷花、灵芝草、一盏灯、十五盏灯、十七盏灯、万盏灯、郭翠芬、金镶玉、十二红、十六红等,常在开封的丰乐园、天乐园、东火神庙戏园演唱。主要上演剧目有《珍珠衫》、《杀子报》、《拾玉镯》、《战宛城》、《双夺彩》、《大钉缸》、《赶花船》、《巧姻缘》等。民国四年(1915),马素真、小爱等河北梆子演员在郑州的普庆茶园全宝班搭班演出,并将三场夜戏的经济收入作为“公益储金”。与此同时,河北梆子演员青菊花、达子红、一声雷、草上飞、盖九州等,曾到南阳县演出。他们演出的《马芳困城》一剧,九驾夫人、十二太保一齐登场,阵容壮观,盛况空前,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清末民初获嘉县亢村的同乐班,由河北省流入,演唱河北梆子、京剧,群众称为“双开台”,常演于豫北各县。班主王庆花技艺精湛,在群众中颇有影响。民国十三年,河北梆子九宝班应邀到开封忠和茶社演出,主要演员有筱金宝、筱银宝、筱翠宝、筱黛宝等,演出了《四进士》、《蝴蝶杯》、《背板凳》、《长亭会》等剧目.民国十九年正阳县北关韩可贵招收学员三十多人,进行培训,成立富庆班,演唱河北梆子。民国二十年改名为共和班,在当地城乡演唱《杜十娘》、《铁公鸡》、《盘丝洞》、《九江口》等剧目,颇得当地群众好评。后徐保庆掌班,民国二十八年赴安徽。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台前、南乐等县也先后组建河北梆子戏班。南乐葛苑村的河北梆子戏班,长期坚持业余演唱活动,常演出《苏三起解》、《二进宫》、《老征东》等剧目,直到1970年散班。民国二十年有个河北梆子戏班流入上蔡县城关演出,后改名为三街班。1956年更名为上蔡县河北  梆子剧团,并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传统剧目《宋金郎》。1982年河南省青年演员会演,河北梆子演员演出了《喜荣归》、《水擒花蝴蝶》等剧,受到好评。李秀荣在《喜荣归》中饰演崔秀英,获演员一等奖。多年来在河南城乡及其他各地演出一批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同时也上演了一批现代戏。
    眉户  亦写作“迷胡”。主要流行于河南的灵宝、陕县及陕西、山西部分地区。灵宝老城是衔接豫、陕、晋三省的水早码头,三省的客商频繁往来,经济繁荣。清代中叶,还是地摊说唱的眉户已流入灵宝演唱·清道光年间,山西解州艺人段耀功等与灵宝民间艺人组织了眉户业余戏班,登台演出了十多个剧目,轰动一时。光绪三年(1877),关中大饥,陕西眉户艺人为寻求生活,东出潼关到灵宝,对眉户在豫西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从此,灵宝的眉户迅速发展,到民国初年便成为灵宝境内仅次于蒲剧的第二剧种。之后又拳展到陕县、渑池、卢氏等地,先后建立了不少民间班社。灵宝、陕县艺人所组织的眉户班社,还曾于民国初年到西安市与一家蒲剧团合股演出。民国期间,眉户班社以灵宝县常卯’下坡头、永泉埠等村的班社最为出名。抗日战争中,灵宝县立第三小学校宣传队,用眉户曲调演出宣传抗日的现代戏《出征》、《捐款》、《苦战抗日》等,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灵宝县眉户剧团。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传统剧目《四岔》,受到欢迎。灵宝常卯眉户戏班,陕县原店、大营等村的业余眉户戏班,也常有演出活动。演出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张连卖布》、《火焰驹》、《反大同》、《三进士》、《泰山图》、《紫荆关》、《珊瑚坠》等。现代剧目主要有《伏牛山下红旗飘》、《石坡湾》、《心连心》、《会员名单》、《追蛋》、《山泉》、《置嫁衣》等。因为灵宝地处豫、陕、晋三角地芝:苎唱腔、旋律、曲调也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以杨善武为代表的具有陕西的特点,以赵绪增为代表的灵宝风味比较浓,以王望谦为代表的晋南风味较突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