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貌换新颜的“铁道兵”大院

 蓝血军魂 2015-03-01
  铁道兵时期的总部办公楼远景
  2008年落成的中国铁建大厦刘建国 摄
  铁道兵时期总部大院一角
  铁道兵时期总部大院一角花园般的中国铁建大院刘建国 摄花园般的中国铁建大院刘建国 摄
  花园般的中国铁建大院刘建国 摄
□ 陈远谋
  在北京宽阔的长安街西延线与玉泉路交会处路南几百米的复兴路40号,矗立着一座高60米具有现代设施的大型综合楼。15层的大厦上书“中国铁建”四个大字,这座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办公楼的原址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兵部大楼,楼后的铁建大院就是原铁道兵大院。
  铁道兵这支人民解放军的特种兵,1948年7月5日诞生于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从铁道纵队、铁道兵团,到为祖国铁路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铁道兵,于1984年1月1日撤销并入铁道部,改组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整整走过了65年春秋岁月。今年是铁道兵改工30周年,对居住在这个大院的铁道兵人来说,多数已是年过花甲、年逾古稀和耄耋之年。但对30年前铁道兵大院的军营生活和那些火红的岁月,耿耿难以忘怀,有着绵绵无尽的思念。
  原铁道兵大楼建成于1956年秋天,是根据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军兵种机关统一规划建设的,当时的地区称新北京。铁道兵兵部机关安设在玉泉路,它的东面是解放军总医院、装甲兵兵部,对面是解放军政治学院(今国防大学)。在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上将主持下,大楼于1955年动工兴建。当时向苏联学习,兵部大楼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图纸,均以原苏联驻铁道兵军事顾问提供的苏军铁道兵机关营房为样本,结合驻地实际建筑的。这座有东西两翼的办公楼地上4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墙体结实,楼层净空高,窗户较小,楼内房间铺木地板,大门内厅堂、楼梯、走廊为水磨石,廊内有俄罗斯风格的圆拱门衬托,美观大方。楼内一层是后勤部,二层是铁道兵首长和司令部办公室及会议室,曾经有三位开国上将司令员王震、陈再道和政治委员吕正操在此层办公或主持会议。三、四层是司令部、政治部部处办公室,鳞次栉比。
  大楼北面是临近复兴路的朝北大门,东西两边围墙内的二排平房是士兵宿舍。大楼的南门外是一座大花坛,楼前植满松柏和花木。路南是供官兵操练、集会的广场,西边整齐地排列着几栋三层楼的军官宿舍,东边八、九座将军楼错落在绿树丛中。广场东南有一座顶部钢梁结构、砖木墙体的简易礼堂,设有木制舞台,三合板座椅,供官兵举行大会和文工团演出。
  在这座简易礼堂里,值得记述的是有两位共和国元帅登台讲话。1958年3月1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元帅出席铁道兵第一届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时,他在讲话中说:“铁道兵既是建设队,又是战斗队,铁道兵要在铁路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各级干部都要有献身铁道兵事业的长远打算。第一个五年计划你们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们的任务,迅速发展了铁路交通运输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1959年2月18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在出席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说:“你们修通了鹰厦铁路,去年我军炮击金门,也有你们一份功劳。铁道兵要鼓足干劲,多修路,修好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我建议铁道兵每天施工8小时,睡眠8小时,4小时学习、开会。”他还告诫说:“我们军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作风,不要浮夸,是就是,非就非。古人说,伟大的人是最老实的人。”
  1978年7月5日,是铁道兵成立30周年。在改建后的铁道兵礼堂举行的纪念大会上,主席台展示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的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坚持这一革命精神,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个题词精辟地概括了铁道兵精神,是对铁道兵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与鞭策。
  大院的军营生活是团结、紧张、有序、俭朴的。每天早晨,随着一阵阵起床的军号声响起,全体军官、士兵纷纷起床,从周二至周六,凡45岁以下的军官,以司政后机关部处为单位编队出早操,多是沿营区马路跑步。星期一为环境卫生日不出操。大院将操场、马路划分为若干卫生区,分别由各部处负责清扫,在上班前将地上的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秋天落叶多,冬天常下雪,则是随时清扫。特别是严冬季节,若是深夜大雪纷飞,清晨一片白银世界,官兵们全体出动,手持大扫帚、铁锹,扫雪铲冰,将它们堆入路边的树坑内。铁道兵大院以其清洁卫生,多次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的卫生红旗单位。
  兵部机关上班时间,每周6天,每天8小时,周一到周五每晚8时至10时,还要到办公室学习或处理紧急公务,坚持了多年。平日外出办事,路近的大都步行或骑自行车。需要到市里的单位,如总参总政国家机关,因当时除兵部首长配有专车外,公用小车不多,除非有急事派用外,管理处购有一定数量的公交车月票,只要在登记簿上写明进城的理由和时间,即可领取。大门外不远处的玉泉路车站有38路(现338路)到西单,37路(现337路)到前门,就可转车到所去的单位,办完事回到大院后将月票交还,十分方便。每逢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如到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体育馆、公园等参加集会、游行、观看演出、体育比赛、游园联欢等活动,均由机关派大轿车或解放牌军车前往。一路上车辆不多,道路通畅,从未发生堵车现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院的孩子,大多是幼儿和青少年。为了培育下一代,机关在西城区孟端胡同(现金融街)建有铁道兵幼儿园。入园的幼儿每周一早7时从大院乘车前去,周六17:30时回大院与父母团聚。6岁后该上小学了,就到大院附近的太平路小学读小学,毕业后再到南大门对面的十一学校读中学。孩子们每天都是和同学们一起背上小书包步行到校学习,下午放学回家,因为学校没布置什么作业,更没有什么补习班,大多与小朋友们在院内操场上嬉戏游玩。特别是夏秋夜晚,每逢周末晚上,机关俱乐部电影队都要在广场挂起银幕放露天电影,看的多是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每次放电影,大人和小孩,提着小马扎早早去占位子,若是去晚了,就只能看银幕反面了,尽管如此,大家仍是乐此不疲。院内还建有用于游泳训练的露天游泳池。每到夏季,游泳池设专人管理,在每天机关下班后或节假日,向家属子女开放,这也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场所。我的两个男孩都是从小就在池里学会了游泳的。
  1984年1月1日,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从此,大院的官兵们告别军旗、停吹军号,脱下戎装换工装,由军人变成铁路员工,实现了兵改工的历史转变。随着岁月流逝,大院也逐渐地发生着变化,原来的大操场,改建成中心花园,花草畅茂,松竹常青,亭子、石山、石桌、石凳、健身器械点缀其中,供人们休闲健身和孩子们游乐。1994年是兵改工10周年,原铁道兵的美术工作者,在花园南侧小径旁,设计制作了一座长近20多米,反映铁道兵光荣历史和中国铁建新的业绩的巨型浮雕式壁画。它的结构简洁,手法浪漫,人物生动,有战争年代英勇顽强的战地抢修,和平时期艰苦卓绝的筑路劳动,配以高山峡谷、大漠急流、戈壁沙漠、雄伟长城,把现实与史实,时空的跨越和地域的空间自然地连接,使壁画成为宏大而久远的历史画卷长廊,掩映在苍松翠竹间,显得格外醒目壮观。院内原建筑的18栋三、四、五层高的军官宿舍,已改建成7栋十余层高楼,楼层间的地面建成花木葱茏的花园,地下为小车车库。那座露天游泳池已改建成现代化标准游泳馆,具有全天候游泳健身训练比赛条件,连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先进游泳池馆。
  时光逝去30年了,铁道兵这个兵种,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是,它那雄壮的军阵,它为保卫和建设祖国创立的不朽功勋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永远铭记在数百万铁道兵军人的心里。正如它的最后一任司令员、开国上将陈再道所言:“铁道兵作为一个兵种,今后只能在我军的军史中找到了。但是,它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功绩,它的革命精神,将永远与祖国的大好山河同在,与光荣的‘八一’军旗同在!”可喜的是与它一脉相承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继承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弘扬铁道兵精神,改革开拓,与时俱进,从1984年到2014年,总资产翻了近8倍,已连续7年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排名第100位,位列“最大250家全球承包商”第1名,是全球最具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为传承历史,展示未来,在纪念铁道兵改工30周年之际,铁道兵纪念馆暨中国铁建展览馆,于1月16日在中国铁建大厦B座内建成开馆。它全方位展现了铁道兵厚重的历史和中国铁建辉煌的业绩,成为长安街上又一座历史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丰碑。
  行文至此,可以骄傲地说,铁道兵番号撤销了,它威武的队伍仍在共和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的强盛,为人民的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锐意进取,奋勇拼搏,积极作出新的贡献。而昔日的铁道兵大院也从未消失,而是旧貌换新颜,两座大厦峙立在长安街最西端的大道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铁色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