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的投资逻辑 2013年已上市16家银行股实现了总利润1.17万亿,又是一个丰收年,从一季度已公布业绩的平安、中国、农业、民生银行看业绩依然保持10%以上的业绩增速,还是超出了大多数研究机构的预期,由此银行股也成为IPO重启重压暴跌的市场里逆势上涨的唯一板块。可是笼罩在银行业上的疑问并未减少,其中一个就是:银行业为什么暴利? 网上的回答:银行业并非暴利,总资产收益率只有1%-—1.4%之间,远低于很多产业的总资产回报率(格力电器超过8%,贵州茅台超过28%),但是银行业杠杆高,可以达到15倍,总资产规模非常庞大,才带来了超大利润规模。以工商银行全球最大的18.9万亿人民币资产规模,2629亿元的净利润并不奇怪;银行业平均净息差2.5%上下,在全球也只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与美国、金砖国家比并不算高;中国工资水平低,成本收入比通常在30%以下,而美国香港等地银行通常在50%以上,同样的经营效率,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远超国外同行;银行业也并非垄断产业,目前前五大银行占银行业的比例为44%,大国中仅高于印度的40%,美日德等10个发达国家银行业资产的集中度高于60% 我再增加一些观点:银行贷款供应弹性小,供应受约束与需求的持续膨胀,造成银行业较高的议价能力。从供应看,银行贷款受到资本充足率、贷存比、央行额度管理、牌照限制等绳索束缚,并不能根据市场需要迅速增加贷款供应。从需求看,融资需求略高于GDP增速+通货膨胀率,一年有13%左右的增长,由于股市的低迷,债市发展缓慢,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缓慢,融资需求绝大多数由银行承担,目前银行业仍处于卖方市场。与大多数制造业很快产能过剩,价格战频频相比,银行业的日子好过的多。与银行相似的有房地产,由于土地供应约束,加上地理位置的不可替代性,房地产业维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 接下来的问题是,银行业的利润已经占了全部上市公司的一半,这种暴利还能持续吗?还能高增长吗?这得从供求两个方面看。从资金供应看,如果资本市场发达,大量融资需求通过资本市场解决,则增大了直接融资比重,减少了银行贷款需求。但以目前持续低迷的股市,发展缓慢的债市看,2、3年内,银行信贷仍是最主要的融资来源,无可撼动。从需求看,中国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乐观看还能持续20年,融资需求依然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起来看,3年内银行业的赢利不会减少,保持10%上下业绩增速也应该有希望。3年以后不好说,资产证券化会加快资金周转,地方政府允许直接发债,存贷比有可能取消,股市有可能重回牛市,新兴互联网金融会崛起,这些都会成为侵蚀银行利润的因素。 巴菲特说,如果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银行业三年以后的盈利前景并不清晰,那我们投资银行股的成长性在哪里,投资逻辑在哪里?我是这样看:也许银行业整体已经很难高成长了,它的赢利规模足够大了,但是行业内部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机制灵活、互联网转型快速、风控良好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崛起,不但有可能挺进五大行的行列,甚至问鼎龙头宝座,难道不可能吗?现在美国银行业盈利能力最强、市值最大的富国银行就是从规模不大的区域银行发展而来,用20多年时间市值从1990年巴菲特买入时的29亿美元,成长到今天的2600亿美元,这个过程给投资者带来巨大回报。所以,我们投资银行股的逻辑就不仅是买银行股,而是要买银行股中的富国银行,买变革的力量,买未来的王者,这个过程是有足够想象空间的。 (作者:孙文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驰:银行股的不利因素已经过度反映在目前的估值中,我们非常清楚它们的增幅放缓与不良上升。人性总是不是贪得无厌就是杯弓蛇影。银行赚不到钱时,许多其他行当早关门大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