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雾霾那点事儿

 昵称535749 2015-03-01

柴静女士海外归来,一部纪录片又掀起32A的轩然大波。

环保和雾霾的话题近些年很热,从我个人角度去理解,这是一个装逼的好素材!因为你看,我都已经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了,这可比【先天下之忧而忧】高了不
止一个档次了吧?

环保从来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想环保就能环保的问题,不明白这一点,喊声再大也没意义,只能吸引和消费一部分脑残粉而已。

有人一厢情愿的认为,霾是工业化污染的结果。

那咱们不妨先从逻辑上去展开说明,反正如果从纯科学角度去说,第一我也说不明白,第二你更听不明白。

霾是一个汉字,是一个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汉字。

【说文解字】中说:霾,风雨土也。

《诗·邶风·终风》中: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苏轼诗曰:不嫌雾谷霾松柏,终恐虹梁荷栋桴。

用不着有太高的文学素养,因为我说的是逻辑,逻辑说明在古代就有了霾。

那么当代对于霾是如何定义的呢?

在气象学中,霾首先是一种天气现象,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灰尘、硝酸、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当空气湿度增大时,就形成了雾霾。

那么,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就是,雾霾是一种古而有之的天气现象,工业化并非雾霾的始作俑者。

但是,工业化显然是雾霾加剧的一个重要的推手。

雾霾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

说到最后这个大家一下子都明白了,屁爱慕二点五嘛!

通俗的讲,造成雾霾的主要根源是燃煤、汽车尾气、工业排放、自然和人为扬尘。。。。。。

我没功夫再次去争论究竟谁占的比重大,因为那都是局部监测和推算出来的,谁也没办法拿到眼前去看。

需要想明白的是,雾霾该如何治理。

我见过很多人对于治理雾霾和环境的问题想的非常简单,似乎一句话就能换回湛湛蓝天。

除了那些能够理性思考的声音外,其他的争论其实只要稍加思索就明白其中争论的关键所在。

城市中有车一族对于汽车尾气排放一说十分反感,坚定的认为这是农村焚烧麦秆导致的。所以这一群体你别和他说车辆限行的事儿,要说禁止焚烧秸秆。

那咱们就一项一项的来说,从自然的角度来说,秸秆焚烧对于耕作也有很多好处。因为草木灰是天然的钾肥,小麦的下茬是玉米,钾肥是玉米必不可少的肥料。
而且焚烧过秸秆的土壤,虫害很少,既节省了喷洒农药的人力,又减少了农药对于环境的污染。

那么,即使我们忽略这些好处,禁止农民焚烧秸秆,是不是就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呢?

咱们不妨推演一下就知道了。

如果不焚烧秸秆,农民首先要将秸秆运出耕地,然后还要深耕,可是我们如今已经进入了机械化农业的时代,这一切都基本需要农机来完成。农机需要燃油,而
农机广泛使用的柴油机恰恰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一个重要制造源。农民把秸秆运回家有用吗?有用,焚烧。也就是说,农民即使把秸秆运回家,那些秸秆最终的命
运也是一把火烧掉,并不会因为在家里焚烧就比在地里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更少。

那么,传说中的秸秆造纸和秸秆热电呢?

造纸行业我想大家都知道,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秸秆热电,其实也是忽悠,因为秸秆的热量太低了,同用燃煤的传统热电相比较,功效低很多,同等发电量相比较,燃煤反而污染相对更小一些。

这同时你还不要忘了,即使为了这点热电,农民也还要驾驶着高污染的拖拉机跑几十公里把秸秆运过去,这沿途的污染怕是没人会计算出来吧?
然后我们再不厚道的继续往前推,农机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工厂来的,那么制造农机的原料从哪里来?

是从矿山开采中来。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城市中有车一族反对麦秆焚烧,骨子里其实就是汽车歧视拖拉机。

这粗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因为汽车的排放标准远比农机要高。

可是,要想制造这低排放的发动机,轻型材料,环保轮胎等等一系列高级产品,他们所耗费的产能又比农机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比农机大,这一加一减,谁多谁少我是算不出来了。

再说另一种情况,非工业产业禁止工业产业排放。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无疑是环境污染的重头。

象机械、矿山、冶金、造纸、钢铁等行业,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和经济命脉的产业。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可不可以没有工业?

这应该不成为一个问题。

减少工业排放污染大体有两个举措。一 是通过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一个是将高污染企业迁出。

技术改造很多人都非常推崇,认为这是高效清洁的最佳模式。既然都这么认为,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不普遍采取这种措施,还人类一个又白又蓝的花花天呢?
因为这又是一个怪圈。你要技术改造,并不是在某个部位写上技术二字这改造就完成了。技术改造意味着淘汰更多的未到报废期的大型设备,重新更换新型节能设备和配套设施。而这,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更多的设备更新。咱们还是一样一样的说,首先钱从哪儿来?财政拨付。那么财政的钱从哪儿来?从地方财税中来。地方的财税又从哪儿来?从带着污染的所有行业中来。然后,用这靠污染环境换取的钱,去购买同样需要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制造出来的大型设备,替换掉原有的设备,美其名曰节能减排。是不是这样?

同时,技术改造还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新型机械设备可大大降低生产人员的使用率。说白了吧,就是上了新设备,就得闲一批人下来。那么,谁下来?我国当前的失业率应该已经很高了,蓝天是所有人的,工资可是自己的。谁愿意用自己劳动的权利和工资去换蓝天?请举手示意一下。

就拿造纸行业来说吧,原本是高污染高耗能行业,随着近年的技术革新和改造,已经成功的把污染和排放降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这一点貌似可以慰藉很多人的心。

可是,下游的污染降低了,不代表上游对环境的影响不加剧。大片的森林被砍伐一空,速生林还没等成材就已经成了大纸机的腹中物,森林植被净化空气的功能被弱化,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这究竟是减排还是增排?

其实呢,很多技术手段都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没有一种技术手段不以增加企业成本为前提。

企业成本增加了,产品的价格自然要提高,每个消费者都要多付出购买成本,而我们的钱上也带着污染的印迹。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购买国外的浆板?

可以,芬兰的浆板很方便,又不会对国内的上下游造成太大的环境破坏。可是,如果我们把原料假手于人,我们的造纸行业就要受制于人,而通常情况下,我国大幅度依赖进口的商品都会大幅度提价,到时候进口浆板买不起,国产的原料市场被摧毁,到那时就任人宰割了。

那么,从以上的表述来看,有车的城里人希望农民减排。非工业系统从业人员希望工业减排。而工业很无奈,因为既要生产又要吃饭。

于是,为了缓解矛盾和压力,工业大迁移就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工厂迁出市中心,然后迁出城市,然后迁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去。似乎这是个好办法。

其实一想还是那么回事。工人上班的距离增加了,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多了,无论是公交车还是私家车都要增加油耗和排放。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多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和污染。其他生产原料和资料的运距增加了。产品销售的距离也随之增加了。所以无论你是技术改造还是什么,你都无法改变这些事实。

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赵本仙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青春痘长在别人的脸上不让你闹心!

所做的这一切,其实和节能减排没啥关系,骨子里还是那么回事,把城里的污染源搬走,给农村人送去玩几天!

可是现如今这人都不傻,环保这玩意虽然不知道究竟是咋回事,但是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近几年几次大规模的冲突,有心人叫做【邻避运动】!

对于这种行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指责的,认为是狭隘的,自私的。

可是我们私下里都知道,那些产业确实是有污染和潜在危险的,我们之所以对他们的行为表示愤慨,很大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那企业没在我们家门口。

提起环保,总有人要谈什么英国的经验美国的经验,说的天花乱坠,我用一句话就能总结,那就是产业转移。

把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从城市转移到郊区,从郊区转移到国外发展中国家,自己国家没有了这些产业,自然也没有了这些产业所带来的高污染,还治理个屁啊?
可是我国暂时具备这个条件吗?

我们其实是承接人家产业转移的下家。

为什么当年搞村办企业?小造纸小高炉小煤窑?

穷呗。解决收入和就业的问题呗。

中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工业化进城绝不会超过一百年,可是一百年前你听说有人颂扬环境吗?

蓝天白云小河流水,只有在没有了的时候才当回事,而且一定要短时间内存在对比才有感觉。

没有村办企业,没有就业,没有收入,守着碧水蓝天其实一样没什么满足感。小河水再清你能喝几口?白云再象棉花糖你也不吃。

人总在选择,当初之所以会那样选择,其实就是人在吃饱饭和看蓝天之间做出的明智选择。

所以,最终污染环境的其实都是人,是我们自己。

甚至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一次在网络上高声呼喊保护环境的同时,就已经对环境产生了污染。你上网不用电吗?电从哪儿来?你的手机和电脑不是工业化的产物吗?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排放吗?

更别说那些开着大功率SUV到处检测PM2.5的,还有带着大团队轰轰烈烈拍摄纪录片的了。他们的污染远比你我要大,但是他们高尚,因为他们在呼吁我们保护环境。因为没人能看到环境是如何被治理的,只能看到谁在呼喊。

抬杠的说,保护环境做的最好的是谁?

肯定是生活在原始森林或部落的人。

因为他们基本不使用工业品,他们对于环境的破坏基本为零。

可是我们能象他们那样生活吗?

我们享受着当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承受着工业所带来的弊病。

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还是其他污染源,总体来说,污染正在减少,但是这肯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还要源源不断的制造污染和推出新的污染源。
就好像所谓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和核电一样,从长远看是清洁能源,而在同火电水电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这二者其实是增加了污染程度。风力发电机不需要工业制造吗?发电机组不耗费能源污染环境吗?

所以很多问题都是如此,要做的和正在做的往往在一定时间内效果相反。

而我们,则不能一边享受一边打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污染的制造者。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保护环境能做什么?

我们不需要做太多,也不需要省吃俭用勒脖子节能减排,该吃吃该喝喝,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过度消费和浪费,仅此而已。v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