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道德经----第四讲 学习《道德经》的德观

 亢标 2015-03-01
 

第四讲  学习《道德经》的德观

一、德之境界

《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上善若水

老子认为,最高境界的善像水一样,尽管有利于万事万物,却从不炫耀或邀功。它永远从高处流下,形状随万物的形状而改变,可圆可方。正所谓“厚德以顺”,水的德行几乎达到了“道”的境界。

2.善之分解

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BD15056_ 居善地

所谓“居”,是指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人们一定要选择“善”的居住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典型:孟子小的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便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玩办丧事的游戏。于是孟母把家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没想到,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习商人做生意和屠夫宰羊。孟母再一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从此,孟家定居在该处。

由此可见,和善良的人生活在一起,天长日久,自己也会变得善良起来。

BD15056_ 心善渊

在这里,“心”指的是爱心、善良之心、道德之心、仁爱之心。简而言之,就是“爱”。这种爱就像深渊一样,是没有尽头的。

BD15056_ 与善仁

每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的时候,都有各种各样的交往圈。无论在哪个圈子里活动,都要做到与人为善。

 

【案例】

第三种朋友

有一家大型集团公司,其业绩在该行业连续十年都是第一名。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年轻能干,亲自领导公司从租赁起家,一直到发展为如今的规模。

这位董事长把周围的朋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周围的酒肉朋友,他经常和这类朋友在一起吃喝玩乐,但永远不会和他们共事;第二类是一起共事的朋友,但从来不和他们一起吃喝玩乐;第三类是从小到大,一直“不把他当人看”的朋友。

在他心目中,只有第三类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因为这些朋友无论在他穷困潦倒还是身家亿万时,都对他一如既往地嬉笑怒骂。在他看来,敢指着鼻子骂他才是鞭策,才是真正的“与善仁”。

 

BD15056_ 言善信

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无论何时都要讲诚信,没有信誉的人永远不可能走向成功。

BD15056_ 政善治

所谓政善治,就是要善于处理问题。

 

【案例】

高明的厨子

夏桀是一个有名的暴君,商汤想推翻夏桀的统治,但苦于势单力薄,连续多日茶不思饭不想。他手下虽然有兵有将,却没有一个好的谋士。一天,他突然发现近日来吃的饭菜与往常大不一样,不是太咸就是太淡,于是很生气地把厨子叫来,发现对方是夫人陪嫁中的一个叫伊尹的奴隶。

商汤质问道:“为什么你这几天做的菜咸淡不一,这么难吃!”

伊尹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当然知道饭不能太淡,也不能太咸,要五味调和,吃起来才有味道。这几天我看到大王你唉声叹气,似有疑虑,一定有很多心事。我故意把饭做得咸淡不一,就是想告诉大王,吃饭和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任何问题都不能操之过急,要恰到火候,方能如愿。”

商汤一听,心想:“这厨子怎么有这么高深的理论!看来来历不凡。”他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伊尹曾做过申国公主的老师,后来才成为奴隶陪嫁过来。于是,商汤起用伊尹为宰相,为其出谋划策,迅速扩大了自己的领地,最终打败了夏桀。

 

BD15056_ 事善能

在这里,“事”指的是复杂的事情。“事善能”即通过观察一个人处理复杂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判断其能力的大小。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人通常是真正有本事的人。

BD15056_ 动善时

简单来说,就是采取行动时要找准时间。

 

【案例】

楚庄王的良策

春秋时期,楚庄王整日不是游猎,就是在宫中饮酒作乐,从来不理朝政。甚至曾经下令:谁要是劝谏,就把谁杀掉。

有一天,大夫伍举冒死参见。楚庄王问:“难道你不知道进谏要杀头的吗?”

伍举答道:“即使杀头我也要进谏。我给大王说个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

楚庄王答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数月之后,楚庄王还是像原来一样不理朝政,又有一位叫苏从的大臣来劝谏。楚庄王心想:“敢于冒死劝谏的大臣才是真正能为朝廷着想的大臣。”

其实,楚庄王早想治国,只是在寻找时机分清大臣的忠奸。后来,楚庄王在苏从和伍举的帮助下,很快稳定了政局,使楚国称霸一时。这就是“动善时”。

 

二、德之修行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写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上德与下德

老子认为,最高的德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正如《大学》所言之“在明明德”,所谓明德,就是最高的德行——无私之德。这就要求人们要为社会、为大家着想,而不要把自己放入其中。相反,低层次的德行则是为了不失去已经得到的东西,因而等同于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意思是说:品德真正高尚的人所做的一切行为都不是为了使自己获得什么东西,所以他做事不会有任何目的,不考虑得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意思是说,品德低下的人只有在见到利益时才会采取行动,从来不做对他没有利益的事。

2.判定人的层次

“上任为之,而无以为。”即最高尚的人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去行动,从来不考虑自己是否能得到回报。“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即最高的道义则是有选择地采取行动,使行动符合道义、法制和伦理。“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即最懂礼仪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人,都会按照礼节行事,而不会考虑对方是否会给予回应。即便对方不理会,不还礼,对他也不会造成影响。

当社会上没有道的时候,应该用德去衡量一个人;由于德是无私的,很多人往往德行不够,这时就应该用仁去衡量人,看他是否有爱心;如果这个人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爱心,就要去看他是否讲道义,是否会帮助不认识的人;如果他连道义都不讲,那就看他是否讲礼节。

“夫礼者,忠信之薄。”所谓“薄”,是指最低的层次。

 

j0299125要点提示

判定人的五个层次:

 道;

 德;

 仁;

 义;

 礼。

 

3.如何修德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就是对事物提前预知,这是道的精华。然而,老子认为这是“愚之始”,其中暗藏着大智若愚的道理。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能做事的大丈夫要修行厚德,而不能做处于最低层次的无礼之人。要做一个踏实的人,而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简而言之,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一个人要想成为上德之人,就要学会以心换心,学会舍得。

三、道尊德贵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写道:“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势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道生德育

道生万物,而德育万物。事物都有自己的形状,并因势而成。道冲、负阴抱阳、和光、同尘等都是因势而成的体现。因此,万事万物都遵循道,而把德当成衡量自身的最高标准,把对其他事物的爱和付出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

2.道德之本性

道与德的尊贵,不是一种自然的命运,而是一种自然的常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阳光雨露、衣食住行,都是自然所赐予的,但它从来不要求回报。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使其稳定、成熟、结果,保护它们,收藏它们,因为这是道德的本性和自然现象。

然而大道尽管生育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尽管有作为,却从不以此为自己的特长,从不邀功;尽管让万物成长,却从不屠杀它们。这就是“玄德”,即天下最高尚、最尊贵的德。

由此看来,人无德不立,无德不行,无德不成。没有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

四、圣人之德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写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1.德之辩证

BD15056_ 信与美

所谓“信言”,是指那些对人们真正有利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一定不是华丽的。古语有云:“知他者智,自知者明。”但很多人往往喜欢听一些华丽的语言,这些语言通常与现实情况不符,是虚假、不可信的。

BD15056_ 辩与善

真正的善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从来不去争辩,因为“圣人不辩”,他们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德行和品质去征服别人。善于争辩的人往往是内心不够真诚、坦率的人。

BD15056_ 知与博

“知”就是“智”,是指有智慧的人。他们掌握的知识往往并不广博,而是专而深。只有对一件事物研究到高深莫测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智。

2.德之厚积

“圣人无积。既以为,己愈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不去积累自己的知识,修炼自己的品行,那就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所以说,天之道有利于万物,有利于天下,而不会危害它们,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人之道则不然,人要有所作为,但在作为的过程中要避免争斗。因此,要想真正成功,必须首先学会舍,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积累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