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客居济南的文人之十二:赵孟頫:济南官府最风流

 聽雨軒sjh 2015-03-02

共约6470

曾经客居济南的文人之十二:

在曾经客居济南的诸位元代文人中,名气之大和给济南带来的声誉之巨,能与元好问相提并论的,应该是赵孟了!和元好问的《济南行记》及 “羡杀济南山水好”、“有心长作济南人”等广为被人们传诵的题咏风物的名篇佳句一样,赵孟的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和“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两句诗也让世人更多地注意到济南的名山胜水。

赵孟頫:济南官府最风流

□客居济南

重文兴教治济南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因曾官至集贤直学士、翰林承旨、荣禄大夫,故人亦称其赵集贤、赵承旨、赵荣禄,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太祖第四子秦王德芳(即《说岳全传》中所说的“八贤王”)之后。十四岁时,以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家居,自力于学,很快即声名鹊起,位居“吴兴八俊”之列。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名列首选,应召北上。由于文才相貌出众,入朝后甚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青睐。最初,元世祖本打算委之以重任,但有朝臣认为赵孟頫是故宋宗室子弟,不宜重用,故授兵部郎中,后迁集贤直学士。再后来,元世祖欲让赵孟参与中书政事,由于赵孟坚拒固辞,元世祖只好作罢,但特意下旨令其可自由出入宫门。赵孟考虑到自己长期在元世祖身边,为其所宠信,难免会被同僚特别是蒙古族权贵们妒忌与猜疑。为避此是非,他力求外任。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夏天,三十九岁的赵孟终于如愿以偿,被朝廷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此后不久,他即携妻子管道升及其他家眷共十人及唐代著名画家韩所作的《五牛图》等从大都(今北京)南下,途经济南,暂返故乡吴兴(据其诗《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二首:“五年京国误蒙恩,乍到江南似梦魂。云影时移半山黑,水痕新涨一溪浑。宦途久有曼容志,婚娶终寻尚子言。政为慵无补报,非干高尚慕丘园。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当年八月,他携妻子管道升等离开故乡吴兴北上,到达济南任所。

当时的济南路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济阳四县和棣、滨二州。由于当时济南路总管府总管阙任,故赵孟到任后实际上是独署府事。另外,赵孟当时还兼管济南路诸军奥鲁,实为济南路的军政一把手,故当赵孟初到济南时,政务还是比较繁忙的,这使得他无暇去游览观赏济南的名山胜水,其内心深处的田园隐逸之思遂再度泛起,为此,他作了一首《初到济南》,以寄托胸意:“自笑平生少宦情,龙钟四十二专城。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尽著名。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道逢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

此后,赵孟在济南居官两年多,一直到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春夏间才奉调离济返京。

在济南居官期间,十分重视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他“为政每以学校为先务”,当时济南城东有膏腴田八顷,两家相争,数十年不决,孟頫到任后即将其判为赡学田;他在夜出巡察时闻有读书声,就“往往削其柱而记之”,并在第二天派人赠酒慰勉;对那些能文之人,他亦必加褒美。他的这些做法使得“三十年后济南俊杰之士,号为天下之冠”。(据元人杨载所撰的《大元故翰要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

赵孟在济南居官期间,为政清简,从不滥弄。当时,有个叫元掀儿的济南人,在盐场干活,因为忍受不了盐场的艰苦逃走了。他的父亲以为自己的儿子死了,并且找到一具尸体,于是就到官府状告儿子的同事杀了他的儿子。被告虽然无辜,但又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不得不认罪。赵孟頫通过仔细的调查审问,怀疑被告是被冤枉的,于是就没有立即将其判罪。果然,一个月后,元掀儿自己回来了,真相大白,济南当地人皆称颂赵孟之神明。

由于赵孟頫居官清简,而当时与赵孟頫同在济南居官的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为政却一贯严厉残暴,对赵孟不能承顺其意的做法颇为不满,于是就在元贞元年(1295年)春季找了个借口,告了赵孟一状,欲治其罪。正好元成宗即位后要修纂《世祖实录》,于是就将赵孟召回了京师,赵孟这才躲过了一难。据说,赵孟离任之时,被他释免的人一直将其送至京师,且“号哭不能去”。

城西泉上最关情

在赵孟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济南路所辖地区内已经三十多年无战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户版自多无讼狱,儒冠相应有宾游。秋风鱼酒黄梁市,夜月笙歌画舫舟”的繁荣景象,因此,在经过初到任后的一番忙碌、政务逐渐步入正轨之后,赵孟开始诗酒留连于济南的湖泉山色之中。

赵孟在客居济南期间所作的诗文有数十首(篇),其中有数首咏及济南大明湖、趵突泉、龙洞、华不注山等处湖光山色的优美诗篇,最为出名、最为人们所熟知一首的当是七律《趵突泉》:“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该诗首联写趵突泉为举世无二的天下奇观,并以“平地涌出白玉壶”写其形态,比喻生动别致;颔联写趵突泉的水量丰沛,岁旱不枯;颈联写趵突泉的恢宏气势,并兼及济南另外两在名胜——华不注、大明湖;尾联写其对趵突泉喜爱之情以及赏泉时的清静脱俗之情怀。现该诗的颈联已被作为楹联,刻挂于被誉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的北岸泺源堂的挹厦柱上,日夜与趵突泉的波光水影、喷吐之声交相辉映,历来倍受人们称道。

赵孟的这首《趵突泉》诗是数百首题咏趵突泉的诗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后人和者甚众,如元代的诗僧来复、弘道,明代的王守仁、陈镐、陈凤梧、熊相、僧守仁,清代的怀晋、王苹、马国翰等。该诗的赵孟手书真迹现台北故宫博物院,为纸本,行书,纵33.1cm,横83.3cm。字体润秀圆转,体现了赵氏书风的特色,也是存世赵书中罕见的墨迹楷书大字。诗左有题跋云:“右二题皆济南近郭佳处,公瑾家故齐也,遂为书此。孟。”跋中有“右二题”之语,今则仅存其一,可见卷前已有遗失。

此外,赵孟在济南还写有《鱼乐楼》《胜概楼》两诗,前者大明湖畔鱼乐楼前的景色:“楼下南来水,清泠百尺深。菰蒲终夜响,杨柳半溪阴。日月驱人世,江湖动客心。向来歌舞宴,达晓看槽参。”后者写趵突泉边胜概楼:“楼下寒泉雪浪惊,楼前山色翠屏横。登临何必须吾土,啸傲聊因得此生。檐外白云来托宿,梁间紫燕语关情。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而在《祷雨龙洞山》一诗中,他还详细地描写了龙洞一带的景色:“苍山如犬牙,细路入深谷。绝壁千余仞,上有凌云木。阴崖不受日,洞穴自成屋。萧森人迹少,荟蔚兽攸伏。云林互隐映,涧道相回复。翔禽薄穹霄,鸣鸟响岩曲。临桥濯清,汲井漱寒玉。神物此渊潜,愆阳有祈祝。风漓惭善教,吏懦耻厚禄。暂怀尘外想,独往疑有梏。过幽难久居,济胜乏高躅。策马寻故蹊,归樵相追逐。”其《东城》一诗则描写了当时济南东城一带桃花盛开、杨柳垂烟的明媚春色:“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赵孟在济南居官期间还曾作《送史总管廉访江东》,其中有句云:“历下方夸汉吏循,江东又见绣衣新”之句;为时任山东廉访使的田润之作《夷斋说》(“夷斋”为田润之所居之室的名字);在至元三十年,应张姓道士之请为济南人赵受益(字谦甫,卒后葬于历城西南龟山之下十里河之原的先茔)作墓碣文;为官至嘉议大夫、燕南河北道提按察使的姜(字文卿,卒后葬于济南龙窝庄白马山之原);应福寿禅院(该禅院始建于五代)主持福聚之请,作《济南福寿禅院记》,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福寿禅院的位置、创建、规模、沿革以及禅院前任主持妙严大师的有关情况,史料价值颇大,可惜该文少为人知。此外,在至元三十年二月,赵孟曾在东仓官舍作题跋于《五牛图》上。清初著名诗人王士在其《香祖笔记》一书的卷五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历下孙氏有别墅在济南郡城西北十里,而近其地四面皆稻塍,与(山昔)、华两山相望。圃中有泉,相传赵松雪洗砚泉也。一日,园丁治蔬畦,得石刻于土中,洗剔视之,乃松雪篆书二诗:‘抱膝独对华不注,孤吟四面天风来。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散发不冠弄柔翰,举杯白月临空阶。有时扶筇步深谷,长啸袖染烟霞回’、‘竹林深处小亭开,白鹤徐行啄紫苔。羽扇不摇纱帽侧,晚凉青鸟忽飞来。’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赵孟题。”松雪篆不多见,此石缺处惜为石工以意修补,寝失古意。今其地名砚溪,在泺口之北。

济南的湖光山色留给赵孟的印象无疑是十分美好的,在后来所作的《送山东廉访照磨于思容》(于思容,即《齐乘》一书的作者于钦)一诗中,他曾这样深情地写到:“林梢春动紫烟生,匹马东风十日程。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

鹊华秋色入画图

当然,提到赵孟和济南的缘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他的那幅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该画应该是赵孟为济南这座城市所创作的一张弥足珍贵的文化名片。济南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里面应该包含着赵孟《鹊华秋色图》的一份“推介”之功。

赵孟的挚友杨载曾称:“孟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皆以为知言云。”的确,赵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天下一人而已”的大画家,而且还是一流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诗人、音乐家和书法家。但赵孟毕竟还是以书画名世的,明代后期的书画集大成者董其昌在《画旨》中称:“赵集贤画为元人冠冕。”杨载则称:“他人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优于此或劣于彼,公悉造其微,穷其天趣。”然而,赵孟的作品传世虽多,却少有真迹,而《鹊华秋色图》却是赵孟頫画作中一幅流传有绪的真迹,从这幅画上遍布的众多印章题跋,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其流传经过,元代的杨载、范椁,明代的钱溥、张雨、董其昌、文璧及其长子文彭、王世懋、项元汴、陈继儒,清代的王鉴、张丑、吴景运、张若麟、曹溶、宋荦、纳兰性德、梁清标、乾隆皇帝等都先后见过或收藏过此画,并在在面钤有印章或书有题跋。如今,这幅画被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山水画的代表之作,同时也是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之作。杨载作于在该画作成后二年的跋文中曾这样写到:“羲之、摩诘,千载书画之绝独兰亭序,辋川图,尤得意之笔……兹观鹊华秋色一图……成羲之之兰亭、摩诘之辋川也。”明代书画的集大成者董其昌在此卷后的题跋中亦说:“吴兴此图兼北苑、右丞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

该画画的虽然是济南北郊鹊山、华不注山一带秋季的景致,但却不是赵孟在济南居官期间所作,而是在其故乡吴兴所画。关于此画的创作缘由,赵孟在《鹊华秋色图》的一则题款中这样写到:“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图》。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制。”

赵孟这则题款里提到的“公谨”是指宋末元初著名的画家和鉴赏家周密。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晚年别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南宋文学家,且诗词书画音律兼擅,尤好藏弁校书,宋亡前曾为临安府暮僚、义乌(今属浙江)令等职,宋亡不仕,抱遗民之痛,著《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等杂著数十种,为野史家中的巨擘。周密祖籍济南,其曾祖随高宗南渡,遂居吴兴,因此,周密也生长于江南吴兴,宋亡后则隐于杭州,一生不曾踏上济南半步,但他始终难以忘怀自己是济南人。为此,他在诗集《草窗韵语》中署名“齐人周密公谨父”;他曾以“华不注山人”为别号,在其晚年的野史杂著中则自称“历下周密”。在《齐东野语〉》一书中,他曾还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余故齐,欲不齐不可。”他还曾对自己的友人说:“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实自齐迁吴,及今四世,于吴为客。先公曾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岂其裔孙而遂忘齐哉?”

我国古代的文人们多重迁怀土,内心往往多有游子怀乡的愁怀,而以故宋遗老自视周密终生不仅客居他乡,而且已经没有了重回故园的希望,因此,他的词作中往往饱含着浓浓的怀乡之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一样归心,又唤起,故园愁眼”、“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而作为吴兴人的赵孟的情况却恰恰与周密相反,曾在济南客居三载,得以尽情领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湖光山色。

元贞元年秋天,在外宦游十载的赵孟以病辞归故里,终于得以归隐田园。这年冬天,赵孟在吴兴再次见到了已步入人生暮年的友人周密,并为周密讲述了自己在周密魂牵梦萦的济南所欣赏到的湖山胜景。为了更好地慰藉友人的思乡之情,赵孟为周密画了这幅后来名满天下的《鹊华秋色图》,以使友人可以于掩卷之余在江南的烟雨中遥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其实,尽管赵孟创作这幅画的初衷是为了慰藉好友周密的“乡土之思”,但他在这幅画中画的不仅仅有济南的鹊华秋色,还有他内心的隐逸之情。在《鹊华秋色图》名家荟萃的众多跋文中,有明代大画家董其昌亲自抄录的元代著名道教诗人及画家张雨特意为周密和这幅画所作的一首诗:“弁阳老人公谨父,周之子孙犹怀土。南来寄食弁山阳,梦作齐东野人语。济南别驾平原君,为貌家山入囊楮。鹊华秋色翠可食,耕稼陶渔在其下。吴侬白头不归去,不如掩卷听春雨。”张雨的这首诗可以说精确地写出了这幅画的意境和其背后所隐含的情感。

赵孟本质上是一人文人,他内心深处始终纠结着顺时出仕与归隐田园、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这样的矛盾,尽管他仕元后备受世祖、仁宗、英宗的赏识青睐,仕途也可谓是一帆风顺,最后官至一品,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但这种成功只是外在的、表面上的,他也为此而失去了很多,比如率性而为的本真性情,比如啸傲山林、纵情林壑的自由,以及他真心向往的生活:“弗尚虚礼,不迎客来,不送客去。宾主无间,坐列无序。真率为约,简素为具。有酒且酌,无酒且止。清茶一啜,好香一炷。闲谈古今,静玩山水。不言是非,不论官府。行立坐卧,忘形适趣。泛谈家风,林泉清致。道义之交,无斯而已。”

更令他感到纠结与苦恼的是:他是以宋朝的宗室子弟被召仕元的。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看重名节,每当朝代更替之时,知识分子往往都要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对新政权,是拒不合作,从此做一名隐逸山野的遗老;还是顺应新王朝的召唤,再度出仕。赵孟和当时的许多人也都遇到了这一个问题,可是他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赵孟的好友钱选、周密等都选择了前者,而赵孟最终却以一介宋世王孙的身份跻身于元朝庙堂。他的这一选择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屡遭人们的诟病和讥讽。比如,明代张白斋就曾在赵孟所画的墨竹图上题诗讥曰:“先生画竹满人间,画竹争如画节难。狼藉一枝湖水上,与人堪作钓鱼竿。”他的这一选择也使其在此后的人生岁月中始终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他做了元朝的官,大致实现自己作为一介儒生兼济天的下、经世治国的梦想,却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宋朝宗室子弟的身份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因此,他曾不止一次地发出类似“误落尘罔中,四度京华春”、“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这样的感慨,而在《罪出》一诗中,他还曾这样写道:“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在题陶渊明《归去来图》的诗中,他又这样写道:“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而在老年时所作的《自警》一诗中,他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言语甚为沉痛:“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尤在,留于人间作笑谈。”

由于自己的隐逸情怀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载体,赵孟就只能以丹青妙笔所描绘的山水林泉来承载这种情怀,因此这《鹊华秋色图》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华山高耸,鹊山低伏,其间平畴如坻,古木成林;湖港纵横,村舍散处;渔夫村翁,劳作于其间,或举网,或撑篙,萧散平和,与世无争。画面左方,还有羊群在自由地觅食。在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的山水之间,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疏淡意境,萧散隐逸之气溢出纸外。这或许就是赵孟内心深深向往的田园归隐之境吧!

以上是该稿的最初定稿,刊出时受版面所限,不得不将其内容删节掉一半,下面是见报时的稿件(相关链接http://jnsb1./html/jnsb/20110519/jnsb9527243.html):

济南时报B08         泉韵         2011.5.19 星期四

赵孟頫:风雅济南最关情
□刘书龙
客居人物:赵孟頫
客居时间:至元二十九年(1292)夏至元贞元年(1295)春
客居事由:出任济南路总管府同知
客居名作:诗《趵突泉》和画《鹊华秋色图》等
    在曾经客居济南的诸位元代文人中,名气之大、给济南带来的声誉之巨、能与元好问相提并论的,应该是赵孟頫了。和元好问的《济南行记》及“羡杀济南山水好”、“有心长作济南人”等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佳句一样,赵孟頫的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和“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两句诗,也让世人更多地注意到济南的名山胜水。
    重文兴教治济南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他十四岁时以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家居,自力于学,为“吴兴八俊”之一。至元二十三年(1286),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名列首选,应召北上。由于文才相貌出众,赵孟頫入朝后甚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最初,元世祖本打算委之以重任,但有朝臣认为赵孟頫是故宋宗室子弟,不宜重用。再后来,元世祖欲让赵孟頫参与中书政事,由于赵孟頫坚拒固辞,元世祖只好作罢,但特意下旨,令其可自由出入宫门。后来,赵孟頫考虑到自己长期在元世祖身边,为其所宠信,难免会被同僚特别是蒙古族权贵们妒忌与猜疑,为避是非,他力求外任。
    至元二十九年(1292)夏天,三十九岁的赵孟頫终于如愿以偿,被朝廷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此后不久,他即携妻子管道升及其他家眷从大都(今北京)南下,途经济南,暂返故乡吴兴。当年八月,他携妻子管道升等离开吴兴北上,到达济南任所。此后,赵孟頫在济南居官近三年,一直到成宗元贞元年(1295)春夏间才奉调离济返京。
    当时的济南路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济阳四县和棣、滨二州。由于当时济南路总管府总管阙任,故赵孟頫到任后实际上是独署府事。另外,赵孟頫当时还兼管济南路诸军奥鲁,实际上是济南路的军政一把手,故当其初到济南时,政务还是比较繁忙的,这使得他无暇去游览观赏济南的名山胜水,内心颇有田园之思。
    在济南居官期间,赵孟頫十分重视发展济南当地的文化教育,“为政每以学校为先务”:当时济南城东有膏腴良田八顷,两家相争,数十年不决,赵孟頫到任后即将其判为赡学田;他在夜出巡察时闻有读书声,就“往往削其柱而记之”,并在第二天派人赠酒慰勉;对那些能文之士,他亦必加褒美。他的这些做法使得“三十年后济南俊杰之士,号为天下之冠”。
    赵孟頫在济南居官期间,为政清简,从不滥刑。当时,有个叫元掀儿的济南人,在盐场干活,因为忍受不了盐场的艰苦逃走了。他的父亲以为自己的儿子死了,并且找到一具尸体,于是就到官府状告儿子的同事杀了他的儿子。被告虽然无辜,但又苦于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不得不认罪。赵孟頫通过仔细调查审问,怀疑被告是被冤枉的,于是就没有立即将其判罪。果然,一个月后,元掀儿自己回来了,真相大白,济南当地人皆称颂赵孟頫之神明。
    由于赵孟頫居官清简,而当时与赵孟頫同在济南居官的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为政却一贯严厉残暴,对赵孟頫不能承顺其意的做法颇为不满,于是就在元贞元年(1295)春季找了个借口,告了赵孟頫一状,欲治其罪。当时恰逢元成宗即位后要修纂《世祖实录》,于是就将赵孟頫召回了京师,赵孟頫这才躲过了一难。
   时来泉上濯尘土
     在经过初到任后的一番忙碌、政务逐渐步入正轨之后,赵孟頫开始诗酒流连于济南的湖泉山色之中。
    赵孟頫在客居济南期间所作的诗文有数十首(篇),其中有数首咏及济南大明湖、趵突泉、龙洞、华不注山等处湖光山色的优美诗篇,最为出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首当是七律《趵突泉》:“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该诗首联写趵突泉为举世无二的天下奇观,并以“平地涌出白玉壶”写其形态,比喻生动别致;颔联写趵突泉的水量丰沛,岁旱不枯;颈联写趵突泉的恢宏气势,并兼及济南另外两处名胜——— 华不注、大明湖;尾联写其对趵突泉喜爱之情以及赏泉时的清静脱俗之情怀。现该诗的颈联已被作为楹联,刻挂于趵突泉北岸泺源堂的挹厦柱上,日夜与趵突泉的波光水影、喷吐之声交相辉映,备受人们称道。
    赵孟頫的这首《趵突泉》诗是数百首题咏趵突泉的诗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后人和者甚众。该诗的赵孟頫手书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诗左有题跋云:“右二题皆济南近郭佳处,公瑾家故齐也,遂为书此。孟頫。”
    此外,赵孟頫在济南还写有《鱼乐楼》《胜概楼》《东城》等诗和《夷斋说》《济南福寿禅院记》等文。在清代,人们还曾在位于济南郡城西北十里处的砚溪孙氏别墅内挖出过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赵孟頫篆书的两首描写当地景色的诗。
    济南的湖光山色留给赵孟頫的印象无疑是十分美好的,在后来所作的《送山东廉访照磨于思容》(于思容,即《齐乘》一书的作者于钦)一诗中,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
    鹊华秋色写心境
    当然,提到赵孟頫和济南的缘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他的那幅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该画应该是赵孟頫为济南这座城市所留下的一张弥足珍贵的文化名片。济南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现在能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里面应该包含着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一份“推介”之功。
    赵孟頫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是开创元代书画新风的领袖人物,而《鹊华秋色图》则是赵孟頫的山水画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作。该画画的虽然是济南北郊鹊山、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但却不是赵孟頫在济南居官期间所作,而是在其故乡吴兴所画。关于此画的创作缘由,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的一则题款中这样写道:“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图》。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
    赵孟頫这则题款里提到的“公谨”是指宋末元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和鉴赏家周密。周密祖籍济南,其曾祖随高宗南渡,遂居吴兴,因此,周密实际上出生、成长于江南吴兴,宋亡后则隐于杭州,一生不曾踏上济南半步。但他始终难以忘怀自己是济南人,为此,他曾以“齐人周密公谨父”、“华不注山人”、“历下周密”自称,其词作中往往饱含着浓浓的怀乡之愁;而作为吴兴人的赵孟頫的情况却恰恰与周密相反——— 他曾在济南客居三载,得以尽情领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湖光山色。
    元贞元年秋天,在外宦游十载的赵孟頫以病辞归故里,终于得以归隐田园。这年冬天,赵孟頫在吴兴再次见到了已步入人生暮年的友人周密,并为周密讲述了自己在济南所领略到的湖山胜景。为了更好地慰藉友人的思乡之情,赵孟頫为周密画了这幅后来名满天下的《鹊华秋色图》,以使友人可以于掩卷之余在江南的烟雨中遥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其实,尽管赵孟頫的这幅画中画的不仅仅是济南的鹊华秋色,还有他内心的隐逸之情——— 在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的山水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远离尘嚣的萧散疏淡的意境,这或许就是赵孟頫内心一直深深向往的田园归隐之境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