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八景也称历城八景,包括锦屏春晓、趵突腾空、佛山赏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济南八景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崇祯六年(1633)《历乘》:“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 济南的鹊、华两山并峙在黄河沿岸,山势俊秀,景色迷人。鹊山横列如屏,山上林木青翠,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悬空欲飞。旧有鹊山院、鹊山亭、扁鹊墓等古迹,传说是名医扁雀居住行医之处。山下据说原有钟、鼓二石,以石击之,其声可远扬数里。华山原名“华不注山”,与鹊山隔大清河相望。 鹊山 华山 李白曾赞华山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华山脚下古有华阳湖,鹊华二山之间原有鹊山湖,碧波万顷,湖光浩渺。从济南城内眺望,山色黛青,近水海蓝,烟波叆叇,景色奥远。特别是在秋季涵烟欲雨或风片雨丝之中,云气苍茫,轻雾弥漫,鹊、华二山一似飘浮在烟云当中,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图。这个景观,就是济南八景之一的“鹊华烟雨”。 观“鹊华烟雨”胜景,地点是在大明湖的鹊华桥上。旧时,济南大明湖南岸有一拱形石桥,名为“鹊华桥”,为单孔石质拱桥,东西向横陈于百花洲与大明湖之间,桥下流水潺潺,画舫穿行。清人任宏远曾有《鹊华桥诗》纪实:“舟系绿杨堤,鹊华桥上望。齐州九点烟,了了明湖上。” 鹊华桥 鹊华桥,原名白雪桥,后因可以在桥上遥望“鹊华烟雨”,改名为“鹊华桥”(见朱照《秋日过白雪桥诗》自注:“俗名鹊华桥,桥上可望鹊、华山也”)。 鹊华桥 观望“鹊华烟雨”的另一极佳地点是在大明湖北岸的汇波楼上,有古诗可证:“鹊华秋色画图传,好是涵烟欲雨天。每到会(汇)波楼上望,两山似渐复相连。” 汇波楼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任职济南路总管兼署府事,赵孟頫居济南三年,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对济南尤为热爱,曾做趵突泉诗:“泺水发源天下无, 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 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澜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 冰雪满怀清性孤。” 赵孟頫《趵突泉诗》 赵孟頫《趵突泉诗》 赵孟頫的才华表现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但最受推崇的是他的绘画。在他的绘画作品中,《鹊华秋色图》是最著名的一幅画作。公元1295年,赵孟頫辞官回到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与同在吴兴的著名文学家周密谈起了济南的山川景物。周密祖籍齐州历城(今济南市),但却始终寓居江南。当盛赞历城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秀丽景色时,不免勾起了周密的思乡之情。应周密的请求,赵孟頫提笔挥毫,凭着记忆作成《鹊华秋色图》,描绘了鹊、华二山一带秋日景色。 《鹊华秋色图》问世后,广受历代文人骚客的追捧赞赏。许多没有来过济南的外地文人,也以争相观看此画来作为认识济南的盛事,明清两代,许多文人墨客来济南游览,都以秋日攀登鹊华两山为幸事。现《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收入皇宫,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超然楼 现大明湖超然楼有一巨幅放大的电子动态版山水画《鹊华秋色图》。这幅传世名画在超然楼一楼的大屏幕中“动”了起来,时而是画中人在垂钓、打鱼,时而是渔民之间相互打着招呼,时而是田间的农夫正在忙碌耕作,时而是已经做好晚饭的妻子呼唤丈夫归家……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让《鹊华秋色图》“动”了起来。 站在这幅用3D技术制作、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名画前,犹如画中人:画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切都是那么的生动逼真、意味无穷,令人如同走进了田园牧歌般的济南山水之中,如同走进了济南的历史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