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尋夢閣 2018-05-07

作品介绍/《鹊华秋色图》 编辑

《鹊华秋色图》局部《鹊华秋色图》局部图册

《鹊华秋色图》是赵子昂传世名作之一。赵孟曾任职“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他对济南的风景十分熟悉,本卷画成于1295年他回到故乡浙江之时,为周密(公谨)所画。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的家乡——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赵氏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并作此图相赠。画中呈现一片辽阔的沼泽地,极目远眺,一望平阔,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两山之间错落着杨树、小松及不知名的杂树,远处一排杉树,郁郁葱葱,但有些叶已略脱,树枝分明可见,叶子染红染黄,这是秋的信息。山羊五头,散处在简陋的茅草屋前啮食。水边扁舟数叶,舟上渔叟撑篙,岸边一渔夫持竹竿敲水赶鱼,正待提网。笔墨色彩交融中,带给了友人周密一幅遥远的故乡梦境。

鹊山在黄河北岸,相传昔日每年七八月间,乌鹊飞翔,布满山巅;又相传先秦名医扁鹊曾在这里炼丹,死后葬此,故名“鹊山”。远望鹊山,横列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悬空欲飞。山上原有的鹊山寺、扁鹊祠等古迹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座传说中的扁鹊坟。

小华山,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与鹊山隔黄河相望。小华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其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是春秋时代的古战场,齐晋的“鞍之战”即发生于此。鲁成公二年(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马鞍山下摆开阵势,与 克率领的晋、鲁、卫、曹四国联军进行决战。齐顷公自傲轻敌,竟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

作品技法/《鹊华秋色图》 编辑

《鹊华秋色图》高28.4厘米,横93.2厘米,纸本。唐宋画多用熟绢作画本,利于勾、皴、渲染,痕迹较实;而纸本则利于干笔皴、擦,痕迹较毛,较松,较空灵,更适合元代文人画“写意”之用。纸本在元代的广泛应用,对于中国画笔墨技术的拓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此图采取平远法,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互为掩映,平原上鹊华两山造形朴拙,遥遥相对。赵孟頫倡导以书法用笔入画,此图用精湛的提、按、顿、挫、转、折等笔法勾树支干,以中锋的荷叶皴、长披麻皴和略带侧锋的解索皴画出鹊、华两山以及汀岸、平原,或疏或密,或干或湿,或浓或淡,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显得简率而意蕴深厚。而同时,画面上也不乏用细笔中锋勾画的芦苇水草、人物渔舟,线条尖利刚劲,平添了不少细秀婉约的情调。画树叶则放弃宋画的“双钩”法,全部采用点叶法,并直接用笔蘸朱磦色点叶。整幅画面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1]

作品赏析/《鹊华秋色图》 编辑

《鹊华秋色图》局部《鹊华秋色图》局部图册

据画上作者题款可知,这幅画是送给作者的友人周密的。周密(1232~1298年)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书画鉴赏家,祖籍济南,自从其曾祖父随高宗南渡,就定居在吴兴。他虽然没有到过济南,但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自号“华不注山人”。一次,赵孟頫与周密谈起齐州名山,赵认为华不注最有名,结果勾起了周密的思乡之情。后来,赵孟頫画了这幅画送给周密。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济南东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画中自识云:“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后有“赵子昂”印,还有董其昌跋语,拖尾有杨载、吴景运、曹溶、董其昌等人的题跋。在构图上,作者把两座山分左右布局,右边是华不注山,左边是鹊山,均安排在远景位置。两座山的形状,一呈尖三角形(华不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者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更显得华不注山的险峻奇突。图中中景、近景表现出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房舍隐现。图中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且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在这水乡山色之中,几个渔民在劳作,或撑篙、或扳网,还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远处可见散放着的牛群,整个画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静气氛。综观全图,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水陆交接、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山对峙、屋宇人物,使画面增添了节奏感。作者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显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用笔方面,《鹊华秋色图》也有所独创。画上树干不是用两条线勾廓外形,而是把边线与树皮的纹理结合在一起勾绘。用笔似乎旋转,线条往复重叠,增添了树干的质感。画上近景中景的树叶,点绘得比较疏朗,远树画得简洁,整体感较强。鹊山用披麻皴,皴法较密。华不注山正面运用了“荷叶皴”,线条从上直落,交叉处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侧面用“解索皴”,整个山体两边皴擦少,边线模糊,但体积感较强。汀岸、平原采用了长披麻皴,并以笔力的轻重,线条的疏密,落墨的深浅干湿,表现出了大自然的节奏和生命。房舍人畜、芦获舟车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可见作者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富有创新之意。

从总体看,《鹊华秋色图》可能运用五代画家董源的某些画法,如水草的描绘与董源《潇湘图》中的画法相似;中间一段丛树坡地,和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又有些相似。但是,赵孟頫不是完全重复董源的艺术语言,而是在画中主动地运用了他书法精湛的笔法,因此产生略带干而毛的线条,显示出简率蕴藉的特殊意味,从而得天独厚地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此画简洁明快,两座山的色彩比较醒目:华不注山为淡青绿,鹊山为淡花青。远树、丛林、芦草均染淡花青色,房屋、黄牛用淡赭黄色,并点出红叶,人物衣服则用白粉点绘。整个画面色彩基调是淡花青与淡赭色形成对比,表现出秋色的清旷、明洁的情调。

作者简介/《鹊华秋色图》 编辑

赵孟頫赵孟頫图册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早年以父荫补官,任真州司参军。宋亡,回家闲居,“益自力于学”,声闻乡里。至元二十三年(1286)因行台御使程钜夫引荐被召进京,历任同知济南总管府事,江浙行省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封魏国公,謚文敏。能诗文,擅长画人物、鞍马、山水、花卉。工书,篆、隶、籀、分、真、行、草无不冠绝。而真、行尤为当代第一。所倡书法入画影响后世甚巨。著有《松雪斋集》。妻管道升,子赵雍等皆能书画。[2]

 

 

《鹊华秋色图》中的华不注/《鹊华秋色图》 编辑

《鹊华秋色图》中的华不注(局部)《鹊华秋色图》中的华不注(局部)图册

 华不注之所以闻名,首先在于它的美丽孤秀,雄奇壮观。
  
华不注又名华山,位于济南东北郊。它北接黄河,南望泰山,海拔197米。跟其他山不同,它从黄河岸边的平原上平地突起,旁无连附,葱茏孤高,一柱擎天,异常雄奇壮观!古书上说:“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入水也”(伏琛:《三齐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对它作了精彩描述:“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唐代大诗人李白第一次到济南时,也登过华不注山,并挥笔写下“兹山何俊秀,绿翠如芙蓉”的赞美诗句。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华不注更是情有独钟,他曾在《新济南记》中写道:“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

其次,华不注的文化底蕴丰厚,它身上有很多历史光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顷公就曾在这里开了一个颇为轰动的超级“国际玩笑”……

当时,晋国为了跟楚国争霸,便想跟东方的强国齐国结盟,于是派大夫郄克邀请鲁、卫、曹三国的使者一起出使齐国。巧的是这四国使者都有点残疾:晋使郄克一只眼,鲁使季孙行父是个秃子头,卫使孙良夫瘸条腿,曹使公子首是个罗锅腰。齐顷公一见这几幅尊容,顿生轻蔑之心,便想藉机羞辱他们一下,以取悦母亲萧同叔子。于是他出了个馊主意,给这四位使者每人配上个赶车的:晋使配了个“独眼龙”,鲁使配了个光头顶,卫使配了个拐子腿,曹使配了个驼背佬。当这成双成对的眇者、秃者、跛者、驼者“各展风采”地前往后苑赴宴时,躲在帐后观看的萧同叔子和众宫女被逗得大笑不止……四国使者遭到这种有损国格的污辱,非常气愤,决心进行报复。他们回国后不久,四国便联合在一起,向齐国发起进攻,在济南以西的莘地跟齐军遭遇。齐顷公见四国军队来势凶猛,便迅速将军队撤至齐国的西门户济南地区。四国联军也紧追不舍,在济南北郊的北马鞍山一带跟齐军展开决战。面对士气高昂的四国联军,齐顷公率领的齐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华不注山脚下。乘战车奔逃的齐顷公更是狼狈不堪,他被晋兵追得绕华不注转了三圈。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同车陪侍的齐大夫逢丑父迅速与他交换了衣服和位子,让他到华泉去取水。追上来的晋兵误将逢丑父当成齐顷公活捉,而齐顷公却借取水之机逃跑,窜回了国都临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顷公“三周华不注”。

《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山/《鹊华秋色图》 编辑

鹊山(局部)鹊山(局部)图册

鹊山位于济南北郊的黄河北岸。它与华山(华不注)隔河相对,形态迥异:华山峻拔孤秀,高耸入云,形如出水芙蓉;鹊山岩壁横展,漫圆浑厚,貌似临流翠屏。这两山珠联璧合,演绎出许多美丽的“仙境”。《历城县志》上说:“每当阴雨之际,两山连亘,烟雾环萦,若有若无,若离若合,凭高眺望,可入画图。虽单椒浮黛,削壁涵青,各着灵异……”这就是著名的“鹊华烟雨”,为古代“济南八景”之一。 

与峻伟惊世的华山相比,鹊山更偏重于守成守拙,不事张扬,但它同样有奇特之处。一奇,鹊多。每到七八月间,四面八方的喜鹊,纷纷飞来鹊山,翔集于林莽中,欢唱于山谷间,形成一道景观,由此山也以鹊名之。这么多喜鹊钟情此山,古人甚为好奇。明代诗人王象春就曾写诗说:“万岫千岩济水蟠,如屏孤逗出河于。秋高乌鹊集何事,霄汉空疑斗女寒”。他说这鹊山峰峦攒聚,屏列河边。不知何故,秋天一到,便有万千喜鹊飞来翔集,却忘记了去为牛郎织女搭建鹊桥,让这对天上的恋人空空等待……二奇,石怪。古书上说,鹊山无主峰,远望如翠屏。山上,各种形状的大石罗列横陈,嶙峋斑驳。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凌空对峙,有的摇摇欲坠,有的悬空欲飞……山下原有钟、鼓二石,以石击之,会发出清越的钟鼓之声,远扬数里,“樵夫牧儿争往击之”。 

明代诗人刘敕在诗中赞美说:“西北开青嶂,无峰山自奇”。用“无峰山自奇”来概括鹊山的特点,可谓一语中的。 

背后故事

大画家赵孟俯的慧眼识珠,他将鹊华二山选作济南景物的代表,并赋予其艺术的灵魂,才为后世留下这幅价值连城的千古名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能把这两座山的细节刻画得生动逼真,却偏偏把鹊山的位置搞混了,以至留下两处错误。一处在画中:鹊山本在黄河北岸,华山在黄河南岸,两座山头隔河相望,可是画中的鹊、华两山均在同一岸边。另一处在题跋中:《鹊华秋色图》的题跋是这样写的:“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按照这一说法,鹊山位于华不注以东。而实际上,鹊山在华不注西面。显然,题跋将两座山的方位弄颠倒了。 

对于画中的错误,最先发现的是清高宗乾隆。这位爱好书画的皇帝把藏在宫中的《鹊华秋色图》视若珍宝,曾亲笔将“鹊华秋色”四个大字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南巡到了济南。他登上城楼向北远眺,觉得眼前的景色似曾相识,跟《鹊华秋色图》中所画极为相似,于是急命飞骑去京城将画取来,对鹊华二山展卷仔细对照观察,终于发现《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对此,这位皇帝爷极为震怒,他荒唐地认为,连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败下阵来?于是一怒之下,降旨将《鹊华秋色图》打入冷宫……[3]

相关故事/《鹊华秋色图》 编辑

北宋以前,华不注山周围全为水域,称“鹊山湖”。鹊山湖湖光浩渺,碧波万顷,“飞鸿翔鹤,远势盘空”。远远望去,华山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唐代大诗人李白形容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阴云之际,登上大明湖南岸的单孔石桥,向北远眺,但见细雨之中的鹊、华二山,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二点青烟;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渔舍的映衬烘托,简直如诗如梦,人们将此胜景称为“鹊华烟雨”。如今鹊山湖已干涸,“鹊华烟雨”却还可以依稀看到。“风论历城水,月倚华山树”,早在北齐,尹孝逸就以诗赞美华不注古木。画家高凤翰更以其艺术家的审美慧眼,在《赋得月倚华山树一首》中吟:“矗矗华不注,万木清如栉。得月当独佳,葱菁而。”如今小华山下仍然是古杏老柳成荫,一片苍翠。

小华山虽为一座土丘,但也有800多级台阶,人走走歇歇,方到山顶。站在山颠,看黄河蜿蜒西来,又呼啸而去,鹊山矗立一旁,与华不注遥相呼应,不觉想起《鹊华秋色图》,一时有入画之感。若是秋日,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层林尽染,想必景色更加奇绝。

小华山南侧,济南最大最古的道教宫殿——华阳宫依山傍湖,参差错落。院内古柏参天,虬盘鳞结,郁郁森森,鸟鸣悠悠。华阳宫常年香烟绕堂,四季香客不绝,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河灯节尤为热闹。“七月三十放河灯,明湖船到华阳宫”,想象万盏河灯从明湖水门顺河而下,与出北门成队夜游的画舫灯火一齐倒映漫游于水中,那景致该是极美的。阴雨绵绵的一天,我们来到大明湖,盼望能欣赏到闻名历城的“鹊华烟雨”一景。大明湖岸垂柳环绕,湖中40余亩白荷红莲,构成了一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美画卷。站在新建的鹊山桥上,遥望鹊、华二山,雾气弥漫中,赵公的《鹊华秋色图》渐渐呈现眼前,心中顿时升起一阵狂喜。那房屋、绿树簇拥之下,笼罩在烟雨迷蒙中的鹊华二山,不就是曾经深深印在赵公脑海中的图画么!

泛舟大明湖。大明湖的水源是众多的地下矿泉,趵突泉泺源堂前就有赵孟“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撰联。如今领略了华不注和大明湖,就差用趵突泉水泡上一壶香茶,慢慢品味了。

暮色降临的时候,登上大明湖东北隅的“汇波楼”,俯瞰南丰祠内杨柳垂荫,修竹郁森;远处宽广的湖面波光粼粼,斜阳倒映在湖中,周围皆染上了一层妩媚的橘红。晚风拂面,思绪伸展之中,静静地感受这座赵孟老人家曾经居住和留恋的济南城……[4]

政治方面/《鹊华秋色图》 编辑

  在政治方面,王蒙的作风,也有不同。赵孟頫开始仕元而赵雍、赵麟都以父荫,继续为元官。王蒙则似有不同,他元末时曾退隐于黄鹤山,但后来又与苏州的文士同入张士诚幕僚中,可能因有一段时间,张士诚服役于元。但入明之后,他就接受了明太祖之请,出任山东知州,他同代的赵家亲戚中,沈梦麟亦曾出仕于明,但赵家直属赵姓的后代中,却未闻有何出仕。因赵雍、赵麟等均系元官,丧身于兵灾之中,而其后代亦藉藉无闻。其后王蒙下狱,病死狱中,亦断去一线。因此赵孟頫一家之文艺天才,支配元代江南文人画的发展。但这一个家族,也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没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