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餐饮在线》绿鳍马面鲀

 厨人 2015-03-02

2014-03-19 辉叔&安强团队

 

绿鳍马面鲀(学名:Navodon septentrionalis)为革鲀科马面鲀属的鱼类,俗名橡皮鱼、剥皮鱼、猪鱼、皮匠鱼。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洋非洲东岸以及中国东海、黄海、上海地区见于长江口等海域,属于外海近底层鱼类。其常生活于栖息水深50-12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烟台。


 

形态特征

体较侧扁,呈长椭圆形,与马面相象,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400克左右。头短,口小,牙门齿状。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而坚硬,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成鱼体侧无黑斑,小鱼约有4~5行纵暗斑;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小知识

马面鲀社会也是有等级的,据说第一背鳍棘立得越直标明等级越高。绿鳍马面鲀可供鲜食或加工成鱼干。肝可制肝油。南海常见有短角马面鲀,鳍大部黄色,较前种鳍条少。均为食用鱼,因其皮肤强韧,须先剥皮才可食用,所以常被叫做剥皮鱼。


 

药用价值

 味甘、性平。归肝、脾、胃经。有健胃消食、清热解毒、止血养阴之功效。主治胃病、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出血、乳腺炎等。

 

绿鳍马面豚有滋补强壮、和中开胃、补虚泽肤之功效。将鲜绿鳍马面豚4两与木瓜半斤煎服,对产后乳量过少、症具有一定疗效。肝炎患者用鲜绿鳍马面豚蒸煮后取上层油食之,久服可改善症状。


 

产地、产季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朝鲜和日本)。我国主要产于东海及黄、渤海,东海产量较大。其主要渔场和渔期如下:在温台外海、对马海峡和闽东渔场,旺汛期为12月至翌年3月;钓鱼岛渔场旺汛期为3至5月;舟山渔场和舟外渔场的盛渔期为5至6月;在黄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渔期为4至10月。


 

经济价值

绿鳍马面鲀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仅次于带鱼。可供鲜食或加工成鱼干,营养价值甚高,蛋白质约与大黄鱼、银鲳相等。肝可制肝油。除鲜食外,经深加工制成美味烤鱼片畅销国内外,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绿鳍马面鲀加工制做的鱼片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Bluefin leatherjacket,日文名为ウマヅラハギ。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出口口岸: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上海、广东。

 

习性

为暖温性底层海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喜集群,在越冬及产卵期间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白天起浮、夜间下沉。索饵期间昼夜垂直移动不显著。食性较杂,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兼食软体动物、珊瑚、鱼卵等。绿鳍马面鲀隶属鲀形目鳞鲀亚目单角鲀科。本科有31属95种,广布于热带地区,在海边经常可以看到,尤其是海草多的地方。身体左右扁平,身上布满坚硬细小的鳞毛,形成强韧如鞣皮的皮肤,口部和其它鲀类一样的小,牙齿十分尖锐且强而有力,第一背鳍第一棘是一根小型毒刺,每当遇到敌人时会竖立起来。


 

成长历程

马面鲀的产卵期在春末,卵粘性,卵径0.6~0.7毫米,有油球。怀卵量在5~33万粒间,一般为6~10万粒。孵化后不久的稚鱼随着马尾藻等流藻一起生活,以小虾、小蟹和挠足类等为食。5厘米左右时,就游于岸边海藻之间,以横虾为食。以后则移到8~30米深的岩礁地带栖息,以甲壳类和贝类为主食,约至10厘米左右即可成熟

 

食用禁忌

绿鳍马面豚要注意的是,一次不宜多食,特别是脾胃虚寒,患有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者要慎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