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语文有没有捷径?

 沧海一粟1951 2015-03-03

学语文有没有捷径?

    语文到底要怎么学?有没有好的方法,最好是捷径?
    有没有捷径?
    有,也没有。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捷径”。
    想要一蹴而就、点石成金,除非是碰到了神仙(姑且认为神仙有这法力吧,呵呵),可这世上毕竟没有神仙。所以,这种“捷径”虽然可以有最好有很想有,但是真没有。
    如果说,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就是“捷径”,那还真的有必须有你也可以有。
    不走弯路,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
    目标当然是学好语文,取得好成绩,当然学好了可不止是成绩好分数高,绝对受用一生。
    学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在读和写,很多老师口头上说读写不分家,也明白这一点。但是实际教学中却经常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分开教,这样是教不好的。正确的方向是在读中教写,同时写作是阅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法,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才能深刻。
    科学的方法,当然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眼下最要紧的,是避免几个误区,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少做无用功。试举几例:
1. 好词好句的积累。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有的学生很认真,几年下来积累了几厚本。可是,临到自己写作文,却还是干巴巴的,写不出有文采的句子,这是为什么?
    这种语言积累方式,只有两个步骤:感受——抄写,建立在浅层次理解的基础之上,缺乏深入的分析、模拟练习、也没有记忆。学而不懂,学而不习,当然学不会。
    正确的语言积累,不应追求数量,而是要对语言的技巧和表达效果进行思考分析,然后照着练习体会,才算是基本掌握。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为初中生,即使不懂通感这种修辞,也应该可以看出这是用对声音的听觉感受来描写对气味的嗅觉感受,“渺茫”写出了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清淡飘渺的感觉;同时“缕缕”用词很准确,如果换成“阵阵”,那就不是“微风”了。从这句话可以学到感觉的互通,可以联想一下,甚至可以试着写两句,“今天空气格外好,天高云淡,让人感觉每一个毛孔里都很舒畅”、“天黑了,彩灯闪烁,整个城市奏响了欢腾的乐曲”。
    照这个套路去积累,一句顶原来十句。
2. 阅读能力的提高。很多家长很困惑,为什么孩子读了那么多书,做阅读题还是不行?由此觉得阅读理解“太搞人”,甚至直接结论“读书没用”。问题出在哪儿?
    同样是读,对象不同、方法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如果一直停留在童话、儿童文学、玄幻小说等一些思想深度不够的书籍上,阅读太轻松,不需要调动大脑去理解、去思考,怎么能提高阅读能力呢?
    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往往有太多的泛读,太少的精读。有没有一篇文章、一本书,翻来覆去读好几遍?有没有对作品进行分析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没有开动大脑的阅读,是简单的阅读,是浮在表面的阅读,只能闻到香气扑鼻,却没有品尝到滋味,更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来强壮自己。
    具体的文本分析方法,说起来很复杂,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感受。不带任何思考和停顿,一遍读下来,完全沉浸在作品中,充分感受作品,体会其中的精彩处、动人处。第二层次:感悟。开始思考、分析人物形象、情感和作者的思想,具体可以从矛盾处分析,从结果分析,从背景分析等等。第三层次:技法分析。分析作品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技法,这就需要扎实的写作基础知识了。
3. 写作怎么办。眼下的写作教学,老师基本是在提要求:语言要生动,对人物要细致描写······可是,怎么使语言生动?描写什么?怎么描写?总说学生作文不真实,不会观察,可是,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大多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
    写作要练基本功,从观察能力、素材采集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开合能力、思索能力、结构能力、语言能力、修改能力等等方面,一门门练习。只有打下各门基本功,才能综而合之写出好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