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脑瘫的一些见解

 金鑫康复堂 2015-03-03
康复治疗技术小结(躯干)原理

一.
运动疗法与神经反射:小儿的运动疗法与神经反射式密切相关的,头部控制的获得并不是直接对颈部的肌肉进行抗重力训练,而是通过神经反射来实现的,如利用视觉颜面反射,听觉颜面反射,觅食反射,诱发新生儿早期的转头,从而逐渐提高头部的控制能力。利用立直反射使小而获得体轴内回旋的感觉体验,从而诱发翻身运动。脑损伤时,由于非对称性劲紧张反射的残存,小儿正中位指向及对称运动的发育受到阻碍,此外由于不对称伸展与屈曲的结果,导致肌肉与关节的机发行挛缩与变形,影响体轴回旋及抗重力的发展,治疗时重点是对小儿的姿势进行设定,从而使小儿在侧卧位保持,从而使小儿不对称姿势得到抑制。

二.
抗重力的发展:小儿从出生时的仰卧位,俯卧位,经过翻身,坐,站立至行走,是随着小儿身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的逐渐发育,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水平位逐渐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的位置的发育过程。新生儿俯卧时,头侧向一方,整个身体包括面部支撑体重,随着头部控制能力的获得,相继出现前臂支撑,肘支撑,手支撑,膝支撑,单膝支撑,最后发展为足支撑,重心逐渐抬高。运动疗法实施时,要注意训练作为抗重力要素的头部控制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四肢的支撑能力。

三.
体轴回旋:从卧位向上一个水平的发育首先从俯卧位开始,所以仰卧位必须向俯卧位转移,这一姿势转换的过程就是翻身运动。完成翻身运动所需的最大运动要素就是体轴回旋,即肩胛带与骨盆带的内回旋。小儿在仰卧位,随着发育的进行,小儿头部及下肢抬起,本来稳定的仰卧位姿势变成不稳定的姿势,身体的支撑面越来越小,小儿身体会向一侧倾斜,当身体或头部向一侧回旋时,另一部分也随之回旋,保持身体的自然立直状态,这就是立直反射。因此,体轴内回旋要素的获得,在运动疗法中主要是对立直反射的诱发。

四.
平衡功能:立直反射有水平的立直和垂直的立直,平衡功能由垂直立直反射统合而来。平衡功能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对各方向垂直立直反射的促通。

五.
脑损伤患儿的发育特征:脑损伤患儿由于原始反射的残存,阻碍了正常姿势与运动的发展以及正常反射成熟障碍,其发育特征如下:

1.抗重力要素的缺失。

2.体轴内回旋要素的缺失。

3.姿势肌紧张的异常。

4.平衡功能的缺失。

5.正中位指向的发育障碍。

6.联合运动的残存。

异常情况

躯干张力过低

躯干张力过高

躯干肌力不足

腹肌肌力不足

脊柱控制不佳

坐位平衡不足

站立平衡不足

处理方法

抑制

一.
躯干张力过低

1.
腰背肌快速扣击:患者取俯卧位,治疗师五指并拢,在患者背部从上至下沿竖脊肌以中等以上强度快速扣击。

2.
夹脊穴按压:患者取俯卧位,治疗师双手四指并拢,与拇指约成90度,四指置与患者身体左右两侧,以拇指发力,沿夹脊穴(胸1至腰5棘突下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自上而下进行中等强度点按。

3.
快速翻身:患者取仰卧位开始,治疗师双手交叉,抓住患者双脚,向左翻时治疗师以右手主要发力,左右手形成交叉旋转合力完成动作。(注意:也可用握住患者双手的方法进行)

4.
坐位快速转体:患者取坐位,双腿适当分开,治疗师坐在患者后侧,双手抓住患者肩关节附近,双手形成交叉旋转合力,使患者躯干以脊柱为轴左右快速旋转,完成动作。(注:转动幅度不可过大,以防软组织及骨骼损伤)

5.
侧卧位快速斜扳:患者取侧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背侧,上方手置于患者肩部,下方手置于患者髋部,双手交错用力,使患者躯干快速扭转,完成动作。(注意:扭转幅度控制在安全范围)

6.
坐位躯干快速拍打:患者取坐位,治疗师五指并拢,以空掌快速中等强度自上而下拍打患者背至腰部。(注意:拍打至肾区时用力要轻)

7.
快速推檫腰背:患者俯卧位,治疗师四指并拢自下而上进行快速推檫。(注意:可在患者推檫部位涂以润滑介质,以防皮肤檫伤)

8.
坐位压肩:患者取坐位,治疗师位于患者后方,双手置于患者双肩部,以垂直向下力量加压与患者双肩。(注意:加压过程中要使患者产生主动的抵抗力)

二.
躯干张力过高

1.
仰卧起坐: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固定患者双腿,喊口令让患者完成由卧到坐,以锻炼腹部肌肉,抵抗张力过高的腰背部肌肉。

2.
腰背部轻抚摸: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治疗师以手掌面自上而下轻轻抚摸患者腰背部。

3.
斜扳牵伸:患者取侧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背侧,上方手置于患者肩部,下方手置于患者髋部,双手交错用力,使患者躯干扭转至一定角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注意:扭转幅度控制在安全范围)

4.
坐位转体牵伸:患者取坐位,双腿适当分开,治疗师坐在患者后侧,右手置于患者左肩部,左手置于患者左肩胛部,双手协同向右用力,使患者躯干向右旋转至一定角度,并维持一定时间,亦可用同样方法使患者躯干向左旋转。

三.
躯干肌力不足

1.
俯卧位抬腿:患者取俯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交替后伸腿。

2.
俯卧位抬头:患者取俯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头向后仰,躯干尽量抬起。

3.
燕式运动:患者取俯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和躯干及双腿尽量同时向后伸,以腹部支撑,完成动作。

4.
在上述三动作能顺利完成时,可以予以抗阻状态下完成上述训练,以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5.
挺腹: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治疗师发口令,嘱患者发力,使患者腹部尽量向上挺起,并维持一定时间。

四.
腹肌肌力不足

1.
仰卧位抬头: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治疗师嘱咐患者将头尽量抬起,下颌向胸部靠拢,以完成动作。

2.
仰卧位抬腿: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治疗师嘱咐患者依次抬起下肢,并保持一定时间,使腹肌收缩,以达到训练目的。当患者肌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可让患者同时抬起双下肢,以达到腹肌训练的目的。

3.
卧坐转移:患者取仰卧位,一侧上肢掌面向下着地,治疗师坐于患者对面用一手握住患者未着地上肢,喊口令嘱患者由仰卧位向坐位转变,完成动作。(注意:在患者体位转变过程中,治疗师尽量减少帮助,使患者最大限度以自己能力完成)

4.
仰卧起坐: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对肌力允许者可使其双手抱头),治疗师固定患者双下肢,喊口令,使患者由仰卧位转变为坐位。(注意:坐起时要保证患者使用坐骨结节完成坐位)。

五.
脊柱侧弯

1.
胸段脊柱右弯左突患者,可使患者取俯卧位,左上肢置于体侧,右上肢向上抬起,并保持一定时间,以达到矫正目的。右突左弯患者动作相反。

2.
腰椎右弯左突患者,患者取俯卧位,双上肢置于体侧,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尽量向后上方伸直抬起,以达到矫正目的。右突左弯患者动作相反。

胸段和腰段脊柱都有侧弯患者,按上述方法同时抬起相应上下肢。

促通

一.
躯干侧弯的促通:重症脑损伤患儿在早期阶段就可以表现为自主运动缺如,整个躯干僵直,在伸展和屈曲运动时产生强烈的抵抗。治疗师将小儿俯卧在自己大腿上,调整一侧上下肢体是小儿产生躯干侧弯,配合身体的移动动作做组合训练,可促通躯干侧卧,提高去干的柔软性。

二.
骨盆控制:骨盆控制能力的获得是维持坐位及立位的重要因素。正常儿在立位步行前,其骨盆控制已经相当充分。当正常儿仰卧位下肢屈曲时,其骨盆抬起并与躯干及下肢保持一条线,这是腹肌,臀肌处于平衡状态。脑损伤时由于臀部肌肉发育不良,腹肌与臀肌运动协调障碍时,使骨盆控制出现障碍,进而影响小儿坐位,立位的姿势,同时也影响小儿立位平衡与行走能力。在训练时可使小儿仰卧,下肢屈曲双脚着地,治疗师双手托起小儿臀部,向上用力将小儿臀部抬起,也可快速拍打臀部肌肉给予感觉刺激使其上抬。

三.
坐位保持的促通

1.
坐位回旋运动:患儿取坐位,治疗师从后方扶持其骨盆两侧,使其重心向前后左右各方向移动,调整小儿骨盆和腰椎向各方向倾斜和弯曲,同时使腹肌得到充分收缩。为了诱发出旋转动作,可握住小儿骨盆进行各方向的回旋动作。在具体训练时可用玩具等进行诱发。

2.
坐位扩大双上肢活动范围:上肢活动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患儿在作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师使小儿取椅上坐位,注意调整椅子的高度,保持双脚平放,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90度,在不同的角度与高度给予小儿一定的刺激,诱发小儿向不同的位置伸出上肢,同时诱发小儿的坐位的立直反射。

康复治疗技术小结(躯干)原理

一.
运动疗法与神经反射:小儿的运动疗法与神经反射式密切相关的,头部控制的获得并不是直接对颈部的肌肉进行抗重力训练,而是通过神经反射来实现的,如利用视觉颜面反射,听觉颜面反射,觅食反射,诱发新生儿早期的转头,从而逐渐提高头部的控制能力。利用立直反射使小而获得体轴内回旋的感觉体验,从而诱发翻身运动。脑损伤时,由于非对称性劲紧张反射的残存,小儿正中位指向及对称运动的发育受到阻碍,此外由于不对称伸展与屈曲的结果,导致肌肉与关节的机发行挛缩与变形,影响体轴回旋及抗重力的发展,治疗时重点是对小儿的姿势进行设定,从而使小儿在侧卧位保持,从而使小儿不对称姿势得到抑制。

二.
抗重力的发展:小儿从出生时的仰卧位,俯卧位,经过翻身,坐,站立至行走,是随着小儿身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的逐渐发育,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水平位逐渐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的位置的发育过程。新生儿俯卧时,头侧向一方,整个身体包括面部支撑体重,随着头部控制能力的获得,相继出现前臂支撑,肘支撑,手支撑,膝支撑,单膝支撑,最后发展为足支撑,重心逐渐抬高。运动疗法实施时,要注意训练作为抗重力要素的头部控制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四肢的支撑能力。

三.
体轴回旋:从卧位向上一个水平的发育首先从俯卧位开始,所以仰卧位必须向俯卧位转移,这一姿势转换的过程就是翻身运动。完成翻身运动所需的最大运动要素就是体轴回旋,即肩胛带与骨盆带的内回旋。小儿在仰卧位,随着发育的进行,小儿头部及下肢抬起,本来稳定的仰卧位姿势变成不稳定的姿势,身体的支撑面越来越小,小儿身体会向一侧倾斜,当身体或头部向一侧回旋时,另一部分也随之回旋,保持身体的自然立直状态,这就是立直反射。因此,体轴内回旋要素的获得,在运动疗法中主要是对立直反射的诱发。

四.
平衡功能:立直反射有水平的立直和垂直的立直,平衡功能由垂直立直反射统合而来。平衡功能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对各方向垂直立直反射的促通。

五.
脑损伤患儿的发育特征:脑损伤患儿由于原始反射的残存,阻碍了正常姿势与运动的发展以及正常反射成熟障碍,其发育特征如下:

1.抗重力要素的缺失。

2.体轴内回旋要素的缺失。

3.姿势肌紧张的异常。

4.平衡功能的缺失。

5.正中位指向的发育障碍。

6.联合运动的残存。

异常情况

躯干张力过低

躯干张力过高

躯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