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性的人 自我是封闭的

 青衣问道 2015-03-03
任性的痴心人与任性的负心人拥有相同的本质——自我是封闭的


任性的行为模式可能缘自童年时期养育者的过分娇宠和纵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任性的产生和形成,后天环境起着决定作用。一般来说,从小在娇生惯养环境中长大的人,条件优越,只受别人温暖照顾的人,一贯接受、很少给予的人最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有些父母童年受过许多苦,总想在孩子身上进行补偿。他们对子女一味娇宠,使家庭成员关系颠倒,孩子成了家庭的主宰,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任性都是“惯”出来的。








任性,汉语固定词组。指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谓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不正当的目标或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欲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任性行为大部分是在儿时,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




例如:父母总是在宝宝哭声的折磨下顺从宝宝的心愿;也有后天形成,例如过分宠爱由于某些人(小孩子)的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经常以执拗发泄不满,过分的宠爱更助长了任性行为;有的人不听话,其监督者无可奈何,于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所谓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 ;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



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但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否则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任性的孩子,喜欢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经常一时兴起无理取闹,情绪波动性大,频繁爆发不满之情,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隐患。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当孩于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带来心理隐患,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了。

  任性不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点,而是后天环境养成的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那么任性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1、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发育特征,不知道在恰当的时期给孩子恰当的教育。比如2岁左右的孩子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不肯按父母的意图做事,喜欢从自己的需要出发。

  由于这个时期孩子小,没有任何生活经验,不懂得去理解别人,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只为“我”。而此刻父母没有在这个叛逆期给孩子进行适当生存理念教育,而是听之任之的话,孩子就很容易养成任性性格。

  2、无原则的过度溺爱是孩子养成任性性格的重要因素。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孩子都应懂得生存的自然法则。如果家长们抱着疼爱孩子的宽容心理,认为现在孩子还小,想使性子就使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一一予以满足,把孩子放在高于一切的不适当的地位,待遇过优,宠爱过分,娇生惯养,事事迁就,久而久之,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便会越来越膨胀,导致孩子任性所为的行为习惯。

  这样的孩子一旦遇事不顺心意,就会大哭大闹,耍泼耍赖直到家长让步为止。殊不知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小小的操纵高手,他们很快就发现,只要自己坚持,疼爱他们的父母总会让步的,于是,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3、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也是养成孩子任性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夫妻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当孩子哭闹耍赖时,爸爸说是妈妈惯的,妈妈说是爸爸宠的,或者爸爸妈妈说是祖辈们溺爱的结果等等,孩子夹在其中,很快就会发现总有一方是对自己有利的,聪明的小家伙立刻意识到无论他(她)怎样闹,都会有人出面帮助其达到目的,于是便倒向那方,作为自己的保护伞,更为所欲为起来。家庭教育的严重不一致性,是造成孩子任性的又一重要原因。

  因此,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坚持有原则有技巧地爱孩子而不是事事顺从的溺爱、遇事要与孩子讲明道理和规则,让孩子懂得办事要既要尊重规则也要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对于已经形成任性性格的孩子,家长要善于调控和引导。在预测到孩子可能要任性时,主动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心理上调整孩子的做事方式。








三种方法制止孩子任性


  孩子任性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任性表现得太过火,则有可能是孩子缺乏自控能力。从性格方面来看,一部分来源于遗传,另一部分则来自后天的环境影响,父母比较任性或是溺爱孩子,也可能导致孩子任性。


  如果孩子过于任性,可能养成不好的性格。制止孩子任性,可采用置之不理的“冷”处理,也可采用“热”处理。


  “冷”处理是指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通常会哭闹来抗议。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妥协,会助长孩子的任性,所以家长可以暂时不理会。孩子看到自己的要求得不到大人理会,自然就停止哭闹了。

  “热”处理是指奖励孩子不任性的行为,这种效果可能更好。比如这次孩子任性的时候,可以置之不理。下次孩子不任性,如妈妈说不让玩水,孩子很快就不玩了,家长可以及时给孩子一个奖励,比如表扬他、亲一下,或给一块糖等。

  有时也可以暂时让步。比如到吃饭的时间,孩子看的动画片正好看到一半,孩子特别想把它看完,这时可以对孩子有一个小小的让步。但必须跟孩子说清楚,下不为例。这种让步和一味妥协是不一样的。


  孩子开始任性其实是成长的表现,意味着孩子的独立性正在萌芽。随着孩子接触越来越多的事物,独立性开始增强。3-5岁的孩子独立性就开始萌芽了,什么事情都想“我来,我自己做”,不如以前那么听话。这其实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成长。但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情绪而为,不像成年人有正确、理性的判断。即便有时并不合理,孩子也想去做。因此,父母对于孩子任性的问题上,要进行正确引导。











 走出孤独的围墙 ——自我封闭心理解析
     

 
  人们自我的发展、学习、工作上的进步、信息的沟通、心理的调适等等,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都离不开人际交往。然而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频率和人际交往的复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们面临的突发事件和信息爆炸情况越来越多,这很容易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适应感和挫折感,从而产生各种人际交往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自我封闭是相对突出的,并且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的交往障碍之一。

  从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封闭是指个体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隔断了与他人的交往。由于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此自我封闭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些人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心理,阻碍了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闭症患者大多缺乏自信,自卑心理严重。比如有的人老是担心一口改不掉的乡音一张口就遭到别人的嘲笑,从此就很少说话,一张口就紧张,生怕被人嘲笑,最终导致自我封闭,不愿与其他人交往。

  随着心理咨询和社交指导的推广,认知行为学说得到了发展。有些人认为社交恐怖主要是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的培养锻炼。缺乏社交技巧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导致尴尬的处境。同时,本人觉察到了自己的社交笨拙也容易造成紧张害怕。





  针对人群中出现的这类交往问题:

  首先,自闭症患者自身必须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过分夸大自己的短处,忽视自己的长处。应该在努力弥补自己弱点的同时,相信自身存在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增强自己的信心。

  其次,作为患者身边的亲友,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自我封闭倾向,就应当寻找机会与他们多进行交流,找出问题所在,针对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事例对他们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多表扬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来增加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放宽自己的心胸,从而克服自卑心理,大胆的突破自我封闭的樊篱,走出孤独的围墙;让患者沐浴在人际和谐的阳光下,大胆的迈出正常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从而走向健康的人生。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还有些人受社会错误观念的影响,如"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出头椽子先遭烂",如此等等,就降低了社会交往与自我表现的程度。



社会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交往能传递情感,满足人的社会与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闭心理的人则人为地剥夺了这项需求,使得信息狭窄,情感隔绝,孤独感、隔世感油然而生,从而使心理活动病态化。从儿童来讲,如果父母管教太严,儿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从青少年来讲,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




同一性危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同一性危机是青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


换言之,即指青年人向各种社会角色学习技能与为人处世的策略。如果他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与策略,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生活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他不认识自己是谁,该做些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于是,他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


从中年人来讲,艾里克森认为一个健全的中年人应关心和爱护下一代为下一代人提供物质与精神财富(还应包括整个家庭成员),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下一代,或者不能完成上述活动,那他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不与他人来往,或者自我评价低而懒于与人交往。


从老年人来讲,打击很易使人心灰意懒,精神恍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纳自己,常常表现为十分恋家。例如住在医院,焦躁不安,回到熟悉的家,情绪才能平稳下来。可见,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自我封闭心理的表现与危害

不愿结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有些大男大女宁愿独身也不愿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愿承担起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现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有一位单身女教师这样写道:"单身有单身的快乐,但也有单身的孤独,特别是寒冷的夜间,孤独像迷雾一样缠绕着我,心很凉很冷,有时甚至颤栗……但我绝不会找一个不是自己真心实意喜爱的人成婚。"这些大龄男女青年,或者回避现实,或者期望过高,都将自己封闭起来。




社交恐惧
这多发生在那些性格内向者身上。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他们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说点什么,就乱对号入座,心里紧张起来。他们最怕到公开场合去,在生人面前常显得束手无策,于是干脆躲在家中不出来。



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生活中犯过一些"小错误",例如偷过东西,看过黄色录像片,违反过交通规则等,他们也许并未受过别人的惩处,但由于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自己做错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自我封闭心理的自我调适


乐于接受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面对许多挫折,有些人习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总是自怨自艾。他们十分关注别人的评价,遇事忐忑不安。我们应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曾经一个长相有缺陷的青年,因害怕别人讥笑而不敢见人,后来他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如聪明、成绩好等。优点发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后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



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
现代社会要求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还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
只有开放自我、表现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享受到人间的快乐和温暖,而不再感到孤独与寂寞。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谁敢于开放,谁敢于表现,谁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改变封闭状态。
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注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沉浸在"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消极体验中,就会闭目塞听、思维狭窄、阻碍自己去积极行动。故有的心理学家将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态称为"自我监禁"。



精神转移法
即将过份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例如有一位异嗅恐怖症的女孩子。身上本无异味,但总是心怀疑虑,认为有味,如口臭、狐臭、屁臭、汗臭等。只要精神一紧张,自己就能"闻到"臭味,由此害怕见人,但精神放松或转移注意力,这臭味便消失了。这种情况可用精神转移法缓解,例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系统脱敏法
自我封闭者要正视现实,要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这样不断摸索经验,可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这可以从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难度动作。如:写信→打电话→上街→外出见朋友→参加集会,邀朋友来家做客→在电台为朋友点歌→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公开场合讲演→担任某一群体负责人。










清空大脑-你是哪种压力类型?


身体、情绪和人际关系是压力作用的3个层面。它们互相影响,但对不同的人来说,程度不一。左页表格里是一些关于压力情况的描述,请遵从自己的内心,选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选项,最后的得分和色系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以及你在哪种类型的压力中最脆弱,并提供适合的解决办法。


你是哪种压力类型-1-测试题




你是哪种压力类型-1-测试题

  第一步:了解你的压力水平

  统计你的答案,按下列公式计算出你的得分:
  “完全相符”的个数:________×3分=_________
  “基本相符”的个数:________×2分=_________
  “基本不符”的个数:________×1分=_________
  “完全不符”的个数:________×0分=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____

  ■ 总分在0~5分之间

  可以基本断定,目前的你没有什么重大的压力问题。你的生活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大河”,不受约束也没有困难……你真的很幸运!

  ■ 总分在6~12分之间

  你似乎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并在很多时候都能保持平静。你的压力水平不算高。

  ■ 总分在13~20分之间

  压力常常能促使你表现出最好的自己,在面对困难时,鼓励你。但如果在某些时候,你能试着更好地控制它,会更加有益。





 ■ 总分大于或等于21分

  你的压力水平太高了。但一切都还来得及,要么对你的周围环境作出一些改变,要么学会控制压力。

  第二步:了解你的压力类型

  看看自己在哪类表述中得分最高。从中可以知道自己更需要从身体、情绪、与他人关系中的哪个方面来为自己解压。

你是哪种压力类型-2-2-了解你的压力类型

  【蓝色得分最高:身体压力型】

  压力会使人体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导致身体疲倦、痉挛……对你来说尤其是如此:你的压力主要累积在身体中。因此要得到放松,就应当特别注意你的身体。至于具体用哪种方法,则取决于你的身体感觉。

  ■ 你感觉身体沉重:肩膀很沉,肌肉紧张,呼吸困难,经常心跳过快……

  方法:放松自己。除了瑜伽、身心修炼术外,你还可以进行呼吸练习。遇到红灯或排队时,呼吸练习可以让你不再急躁、平静下来。

  ■ 你感觉身体疲乏:觉得没力气,没精神,常常疲惫不堪……即使经常睡觉或打盹,却总是犯困。这是因为压力使身体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让身体保持静止,反而会阻碍它释放压力。

  方法:去运动吧。别相信你的疲倦,去运动吧。不仅在周末的时候,每天都可以进行半个小时的匀速步行,走楼梯而放弃电梯,走路去购物……

  ■ 身体没有任何感觉:大量的脑力活动会让你觉得自己已经快“忘了”自己还有个身体。

  方法:宠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简单的行为宠爱自己:按摩你的手、腿、足,用张大毯子把自己包裹起来,再抱个热水袋,或者找个周末去海边放松放松……这些能唤醒你的感官,身体的各种感觉能帮助你排空大脑。

  【绿色得分最高:情绪压力型】

  压力让人觉得不舒服,因为它会导致一些负面情绪的产生:恐惧、愤怒、沮丧……这些负面情绪对人的心理是有害的,你会发现要疏通自己的情绪非常困难。同时,它也会影响你的世界观,你爱用批评的眼光审视一切,你的想法总是悲观的……所以现在,你亟须给自己的生活注入一些积极的情绪。






有橙色人际关系压力的人,非常敏感,自我封闭,喜欢孤独




  ■ 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打开备忘录,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别人身上,或是用于完成一些强制性任务。你经常感到沮丧、不被理解,面对各种强加的义务感到无能无力。

  方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每天做一件让自己高兴的事,哪怕时间再短。比如,离开办公室前,读一页你最喜欢的书;在两次会议中间给你最好的朋友打个电话;在阳台上而不是电脑前喝咖啡……时不时地会心微笑,将使你的周围环境变得更加轻松。

  ■ 过于在意生活中的所有细节:你喜欢夸大所发生的每件事,凡事不愿让步,缺乏容忍力。

  方法:逃离现实,为自己建立一个想象的世界。比如用笔在一张白纸上随意涂写;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剧院看演出;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假装自己经历了一场灾难等等。找到一个心理排遣的空间并不意味着逃离现实。你会发现人可以从暂时的逃离中得到滋养。

  ■ 工作是你唯一的激情:你很幸运,能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这是好事,但也可能变成一个陷阱。当工作成为让人上瘾的毒品时,后果有时是灾难性的:焦虑、健康问题、压抑,更不用说它对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所造成的恶果。

  方法:找到新的爱好。在成长过程中,你肯定曾放弃过某个童年时的梦想吧,重新找到它,并勇敢地去实现它。想学外语?去报名参加培训班吧。喜欢画画?那么,把地下室改成画室,每天花一个小时去搞艺术……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就尽量选择一个可以调动你的身体和感觉的兴趣爱好。

  【橙色得分最高:人际关系压力型】

  压力和人际关系在两方面紧密相连。首先,在工作或家庭中,他人是最主要的压力来源;其次,压力会导致两种行为:逃避和攻击。你很容易生气,非常敏感,自我封闭,喜欢孤独。不管你是否天性喜欢独处,但终究和其他人一样,是个“社会动物”,也许正是这种对人际关系的需要让你左右为难。根据这种不适的表现形式,可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

  ■ 你觉得别人是敌人:你的不信任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面对陌生人时总会觉得不舒服,你不怎么说话,或者仅仅是敷衍几句。问题在于,你过于压抑自己的情绪,使其像毒药一样有害于你。

  方法:学会信任别人。在你的身边肯定有某个你可以完全信赖的人。真诚地同他/她谈谈你的感受。这些谈话可以训练你更自如地在其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帮助你更放松地与他人相处。

  ■ 你觉得自己孤立无援、一无是处:在工作中,你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串链条中的一节链环而已。你找不到行动的意义,觉得自己不受尊敬。



 真诚地向他人敞开心扉,可以让你抛弃过去对周遭充满敌意的看法


  方法:融入某个团体。组织一场朋友间的聚会或晚餐;和亲人们多多交流;与其独自一个人闷在角落里画画,不如参加一个绘画小组,和其他人一起画。

  ■ 你对世界的看法过于黑暗:你觉得凡事都很糟糕,怀念对某些价值格外推崇的年代。你希望一切有所改变,但又对此不抱什么希望。

  方法:培养利他主义精神。你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却忘了你其实有能力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的努力就好:帮助某个同事;静下心来听打电话来的朋友的倾诉;真诚地感谢他人的帮助;甚至还可以尝试投身于某项慈善事业。真诚地向他人敞开心扉,可以让你抛弃过去对周遭充满敌意的看法,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