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劇臉譜

 尤里蒙提 2015-03-03
一、根源
不少學者皆歸納為以下兩個來源:

1. 祭舞面具說
源於古代祭典所用面具。(ex:驅逐旱魃的儺舞,使用兇獰的面具來突出惡魔可怕的形象)

2. 樂舞面具說
傳說北齊的蘭陵王面目秀美,於作戰時戴上威猛的面具,以懾服敵人。
後來,由於頭罩面具在舞臺施展動作,究竟不自然,且無法操縱面部肌肉和眼神的收放表達現實人物的情緒,於是逐漸放棄面具,發展到以臉譜替代面具,提高面部化粧的戲劇功能。

二、起源與發展
  臉譜藝術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12世紀左右就出現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相傳在南北朝和隋唐樂舞節目裡有「假面歌舞」,這就是臉譜的鼻祖。
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戴面具演戲越來越不利於演員面部的表演,藝人們就用粉墨、油彩直接在臉上勾畫,而逐漸產生了臉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離戲台較遠的觀眾往往看不清

   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使觀眾在遠處能一目了然。
起初,為適應露天演出,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ex: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臉譜是簡單粗糙,但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而逐漸裝飾化。

   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京劇吸收各地方劇種臉譜的優點,加工創新,臉譜於是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加鮮明,並創造出許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