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性精神病患者沟通

 以身心奋斗为本 2015-03-04

轻性精神病患者沟通

轻性精神病患者一般具有行为能力,对现实的检验能力基本正常,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愿望,积极要求治疗,往往主动向医生诉述病情,迫切希望得到医生的帮助,以解除病痛。

一、            患方需求

1.      轻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主要是神经症患者,其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一般有求治要求,能主动就医,希望医生能主动关心他的病情,重视他的诉求。

2.      患者希望得到明确的诊断,希望医务人员向其解释疾病症状的性质、病情和程度,以及疾病的预后等。

3.      希望得到有效的治疗,了解治疗方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服药后会不会成瘾、对神经精神活动的影响等。

4.      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改变行为习惯,适应周围环境,掌握处理家庭关系的技巧等。

5.      希望得到人格的尊重,不受歧视,对其病情保密,保护其隐私权。

6.      希望了解所患疾病对家庭、学习、工作的影响。今后如何面对所处的家庭、社会和人际环境。

7.      希望了解如何应对和处理药物副作用。

8.      要求了解治疗的有关费用、保持联系和沟通的渠道。

9.      如果发生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适应不良、家庭婚姻危机等),自己如何应对处理。

二、            沟通目的与要点

1.      沟通目的

(1)     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重视他们的诉求,包括躯体不适的诉述,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2)     使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性质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3)     使患者和家属了解精神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掌握服药方法,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消除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顾虑,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4)     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他们主动参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5)     尊重患者人格,消除患者和家属的被歧视感及病耻感。医务人员保证对病情保密,尊重隐私权。

(6)     指导患者和家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面对,主动适应,尽早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

(7)     增强患者人际关系的相融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8)     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治疗的相关费用,有保持联系和沟通的渠道。

2.      沟通要点

(1)     重视语言沟通的艺术: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练表达。沟通时要与患者实现互动,达到情感共鸣。

(2)     沟通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不能有贵贱、贫富、地位高低、职业优劣之分。充分考虑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3)     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重视他们的诉述,包括诸多的躯体不适的症状。

(4)     耐心向患者解释:发病有一定的素质因素和性格基础,起病与精神应激或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无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分析患者的性格缺陷和对环境适应不良的方面,帮助指导患者克服性格的弱点,指导患者如何主动适应环境,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巧。

(5)     耐心解释药物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介绍常见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处理,解除患者对药物治疗的顾虑。

(6)     用通俗语言介绍心理治疗的原理和作用:指导患者和家属如何配合做好心理治疗和恢复期康复,包括独立生活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及社会功能恢复。

(7)     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科普知识的宣传,用科学的态度理性地对待疾病,对患者工作、生活、学习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议。

(8)     客观介绍治疗费用和联系方法,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治疗的有关费用,有保持联系和沟通的渠道。

三、            沟通程序与规范

1.      解除患者对患精神疾病的担心和顾虑

患者往往认为患精神疾病是一种耻辱,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怕被歧视,损害声誉,从此背上心理包袱。医务人员应主动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的科学知识,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偏见和顾虑,改变患者对疾病的不正确认知。医生要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明确诊断,及早治疗,对患者的病情保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2.      解释疾病的性质,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沟通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说明起病与精神应激或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无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都有一定的素质因素与人格基础;一般有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疑病和神经衰弱等症状表现;存在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妨碍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医生要帮助患者了解其自身疾病的性质、治疗的重要性及疾病的预后,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3.      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医务人员对患者说话的音调、韵律、声音强度、肢体语言及沟通的内容要十分注意。先要仔细倾听,接受其客观感受。对患者的叙述不要加批评,不要过多地加以解释和干涉,更不要与患者争辩,并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警觉性高的患者,可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传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注意,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与患者沟通时:要理解患者的心境,但不能过分地迁就患者的意愿;正确而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述,不能流露不耐烦的情绪;与有疑病症状的患者沟通时,尽量提供科学的医学证据,而不与患者发生争执;与焦虑恐惧症状的患者沟通时,鼓励患者说出焦虑的感觉,并适时开导、劝慰;与有强迫症状的患者沟通时,注意引导患者,而不是要求患者不去做强迫行为或进行强迫思考。

4.      介绍治疗方案,让患者参与治疗的全过程

疑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躯体不适和精神症状(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和睡眠障碍等)。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增强患者的环境适应性,改变认知,改善人际融合性。医生要用亲切的态度和诚恳的语言强调药物早期、规则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和掌握精神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同时熟悉常见精神药物的科学服用方法、服药时间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防治方法,消除对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顾虑及不科学的观念,让患者有较好的服药依从性。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共同参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5.      根据病情,积极开展心理治疗

采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治疗仅仅依靠单一的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治疗方案。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医生与患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治疗患者的心理、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有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解决患者的心理压力,减少和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忧郁、强迫等症状,改善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改善不良人际关系等,促进人格的完善,使之更好地处理各种心理矛盾和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常用的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

6.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治疗

患者患病后感到疾病对生活的影响,认为得过精神病是不光彩甚至是可耻的,怕家人会嫌弃自己,有自卑心理,担心能否恢复原来的学习和工作。另外,婚姻、生育等问题也会困扰患者,能否正常结婚与生育,自己的病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还担心疾病复发。针对上述患者遇到的实际问题,医生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恢复期患者的心理康复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客观,正确地介绍服药对患者婚姻、生育、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向患者提出科学合理的婚姻、生育相关问题的建议,指导患者克服个性的缺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环境,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改善人际关系,以健康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通过参与健康有益的社交活动(如参加棋琴书画活动、听音乐、观赏自然风光),陶冶情操,得到有效的心理康复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