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談易之十三、十四

 zcm1944 2015-03-04

談易之十三、十四

(2014-12-30 09:16:50)
标签:

佛学

龚鹏程谈易之十三:天道原则遏恶扬善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龚鹏程谈易之十三:天道原则遏恶扬善

这是大有卦的象辞。大有卦与同人卦恰是一对。同人是离下乾上,天下有火,已然光明了。大有则是乾下离上,火都烧到天上去啦,岂不大有光明?

两卦基本相同,只是程度略别,可是说起来却各有重点。

同人卦讲如何合众,重在说君子之做为,说君子应如何应乎人。本卦顺着上面已说过的部份,仅提了一句:“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解说的重点就落在最后“应乎天”那句上。

君子遏恶扬善,即同人卦所言“君子以族类辨物”之意,但此卦补充云此举亦是顺乎天的。老天对人世有个美好的期待。休命的“休”便是美好之意。休命的“命”则指老天给人的使命。人若能遏恶扬善,可说就顺从或完满了上天赋予人的使命啦。

如此,当然十分圆满,所以本卦象传总结说:“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我们前面已然说了,《易经》虽是占筮之书,但它的道德观却是自律道德,不采鬼神福佑说或数理决定说,一切后果都由自己的行为来,故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可是,这种态度又怎么说大有之所以上吉是因为老天保佑呢?

儒家之复杂,就复杂在这里。虽讲自律道德,但并不仅偏于人自己这部份;在强调我应遏恶扬善之外,也仍要讲天命。因此它的立场并非纯人文主义的,也要重视天,并讨论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首先是谈天人之际,亦即天与人的分际。人该做什么,天又做什么?某些事,非人力所能左右,例如生死。某些事,更多仰赖其他条件之配合,非仅个我即能决定,例如富贵。某些事,有社会总体形势,非个人即能挽救,例如成败。所以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至于项羽败于乌江那种情况,到底是否如他所抱怨的,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亦有赖于史家在天人之际方面仔细琢磨。

不过,总地说来,该人自己负责的,谁也别推别赖;归之于天、于命、于时的,人也切勿强求。这样,心气才能平,才能把自己摆正位置。

但天人关系不只于此,这天人还是分开的,各有责任与伦理义务。儒家讲天人关系,更重视的是天人相合。人与天虽看起来可分,内在实又相合。

怎么合呢?一种是天体与人体之合。说天有阴阳五行,人也有。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故人之身心均须依天理天道而行,如此方能成就自己的道德。另一種是人心體會天心,漸與天合。前一种思路较后起,战国秦汉以后才盛行,《易经》基本上属于后者这一思路。

因此,人之行善,就被解释为这样才能符合天道天理天命,只有这样符应于天,方能获得上天的庇佑。这时,所谓上苍庇佑,其实又只是自己保佑了自己。天与人,只有在这个境界上才能真正合一。

这似乎只是儒家之态度,道家就不然。因为道家的天,更多的仅是自然义,无道德义,故天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需合天,才能重获自然。道家是超越仁义、是非、善恶、美丑的。

是吗?不然!一般人总以为道家是这样,其实老子即说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看起来是自然的,可是并不毫无道德属性,遏恶扬善仍是天道之原则或方向呀!


龚鹏程谈易之十四:行善先要能谦卑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龚鹏程谈易之十四:行善先要能谦卑

 谦卦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卦。艮下坤上,强调山在下,地在上,原来居高位的人要俯下来,低到地底下去,象征君子谦卑之德。

《周易正义》对这一卦有个详细的解释:“谦为诸行之善,是善之最吉,而不言元与利贞及吉者,无是物首也。利贞是乾正于物,故不云元与利贞也。谦必获吉,其利可知,故不言之。况《易经》之体有吉理可知而不言吉者,即此谦卦之爻及乾之九五。利见大人,是吉理分明,故不云吉也。”讲得很好,我补充一下:

谦是诸行之善,是善之最吉,此语最妙。许多人都说儒家重仁义、重礼、教人行善,这当然不错,但行善由何处做起?

古代有“不吃嗟来食”的故事。说饥荒时有人在街上施食,大喊:“欸,过来吃!”有自尊的人就宁可挨饿也不吃这东西,因为施者居高临下,示人以惠,呼叱如饲猪狗。遂使得他的行善成为借别人之饥苦来显摆自己的场面,徒令人难堪而已。当代也有许多这样的所谓慈善家、慈善机构,均引起极大争议,被认为是对悲苦者的再羞辱,是沽名钓誉。为什么?因为其中缺乏谦德,即使施惠,人家也不感激。

所以行善之始,便须先让自己降下来,谦卑、柔软。这样你才能真正体察别人的苦处、难处,才能获得别人真诚的感应。

孔子在各国游走,别人问他弟子:你老师到底用什么方法能使这些人真诚相待?弟子回答:老师没啥技巧呀,不过温、良、恭、俭、让罢了。温良恭俭让就是谦德。一个人若自大、自高,如佛教所说的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你想:谁还理他?《周易正义》说谦是诸行之善,是善之最吉,确有道理!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牧是养的意思。君子以谦卑来自我要求,自我养德,其结果则必然遂能牧人。因此底下象传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看起来谦退了、卑下了,实际上它的效果却能达到万民拥戴的地步。

后世发挥此理,用得最精纯的,恐怕还不是儒家,而是道家。老子之学,咸信即由此卦衍申而来。故曰:“上德若谷”(四一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三九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廿八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廿二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这些道理,几乎都是由谦卦体会出来的。

《韩诗外传》卷三也提到周公之教:“周公戒伯禽曰:故易有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盈亏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衣成则必缺衽,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缺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

周公这种说法,应该是汉代儒者在濡染了黄老之学后所提出的,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云:“汝唯不争,故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一样,未必真是周公大禹原即有此教示。不过,它显示了谦德的重要性,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7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